胡训玉
(安徽公安职业学院,安徽 合肥 230031)
习近平同志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为深入贯彻总书记讲话精神,公安院校就如何紧扣公安队伍职业特点,紧扣公安大学生思想实际,构建有公安院校特色的大思想政治(下文简称思政)教育格局的议题作了持续不断的探讨和实践,笔者对此问题进行了梳理,结合安徽公安职业学院的实际,试图描画大思政教育格局的大致轮廓。
所谓大思政教育,其实是一个融合的概念,就是将思政教育视作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多维度、全方位、系统化地设计、谋划、部署和动员各种力量参与到育人工程中来,将思政教育贯穿于所有课程的学习过程中,贯穿于学校生活的各个环节、各个层面,全校教职员工无一例外都要担负起思政教育的职责,将思政教育资源高度集成与融合,真正体现全课程、全过程、全员教育的的系统思政教育观。大思政教育观为当前公安院校破解传统思政教育难题,进行思政教育改革,提供了正确方向。构建有公安院校特色的大思政教育格局,是一项事关公安队伍建设质量的战略工程,它意蕴丰富,内容繁多,实践中不可以眉毛胡子一把抓,而要以点带面夯实四个着力点。
“忠诚、为民、公正、廉洁”是公安部在新时期所提炼的人民警察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是“警察精神文化的核心和基石,是人民警察人生观和价值观、精神品质和职业操守的高度概括”[1],体现了人民警察最基本的价值判断和共同的理想信念,是人民警察精神领域的制高点。“培育人民警察核心价值观对于公安事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具有支柱作用,对公安民警的思想道德、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起着主导作用。”[2]公安院校是公安队伍生长源头和人才培养基地,为公安队伍培养忠诚可靠、能打硬仗的优秀合格人才是公安院校的根本任务。公安院校所担负的这一神圣使命和特殊职责,决定了公安院校的人文精神和价值追求必须与警察职业精神和人民警察核心价值观高度契合。“忠诚、为民、公正、廉洁”是公安队伍的精神旗帜,也是大思政教育的主旋律,大思政教育必须守住这一精神高地,唱响这一主旋律。
第一,铸造忠诚警魂。坚定的理想信念是公安院校学生的政治灵魂,忠于党、忠于国家、忠于人民、忠于法律,是人民警察价值观的核心和灵魂,也是公安院校学生应该具备的最重要的政治素质和政治品格。必须让学生明白警察事实上是国家机器的一个部件,人民警察必须是党和人民的忠诚卫士,必须将巩固共产党执政地位作为公安工作的第一使命,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对党忠诚,听党指挥,效忠国家,服务人民。为了党和国家的利益,人民警察必须不怕困难,勇往直前,甚至不惜流血牺牲,人民警察是和平年代流血牺牲最多的职业群体,忠诚是人民警察用汗水和鲜血写就的道德标准和职业精神。公安大学生在成人之始从警之初,就必须把信仰的“钙”补足,把忠诚基因熔铸到血液里,打好从警的政治底色,切实做到内植于心、外践于行,才能确保成为公安事业的合格接班人。
第二,牢记为民宗旨。要对公安大学生进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教育。“民惟邦本,本固邦宁”,人民是国家最重要的根本,是各行各业的衣食父母,是权力的活水源头。要让学生认识到人民警察的权力来自于人民的授予,必须服从于人民的意志和利益,必须把人民放在最高的位置,坚决杜绝衙门习气、特权思想和官僚作风,时刻把人民群众装在心中,努力做到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为民宗旨精准地诠释了“人民警察”称谓的特有内涵,培养公安大学生亲民、爱民、为民情怀,增强其为民宗旨观的情感认同、思想认同与价值认同,促使其为民意识的养成,是公安院校思政教育的重大使命。
第三,高悬公正理念。公安院校作为培养预备警察的摇篮与主阵地,在思政教育中一定要突出对学生的公正理念教育。公正,即公平正义,是公安工作的生命线,也是人民警察的基本行为准则。人民警察只有具备“公正”的价值追求和良好的业务素质,不断提高执法办案、化解矛盾、服务群众、管理社会的能力水平,严格依法办事,做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才能切实维护公平公正,维护法律尊严,提高执法公信力,树立警察队伍“立警为公,执政为民”良好形象。公安院校的公正理念教育重在帮助学生掌握法的精义,养浩然之气,培养正义感,使之明辨是非,嫉恶如仇,自觉磨砺刚正不阿的意志与品格,从而能够在未来的工作中秉持公正的执法理念,实现惩恶扬善、维护正义的公安梦。
第四,恪守廉洁节操。廉洁奉公,是人民警察基本的道德要求,也是人民警察的基本操守和必须坚守的道德底线。人民警察是否廉洁,不仅关乎公安机关整体形象和执法公信力,关乎人民公安事业的兴衰成败,而且影响到党和政府的声誉,影响到社会的和谐稳定。人民警察作为打击犯罪、服务人民的正义力量,必须模范遵守社会基本行为规范,清廉自律、克己奉公、防腐拒贿、清白做人,一身正气、两袖清风,自觉砥砺廉洁操守。公安院校作为培养人民警察的摇篮与基地,应在思政教育中突出对学生的廉洁操守教育,指引公安大学生在面对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的腐蚀及权力、名位、美色的诱惑时所应持有的基本价值选择,树立正确的金钱观、权力观,促进学生积极改造主观世界,以廉洁为荣,将廉洁视为健康人格的重要组成和从警必备的基本操守,慎独、慎微、慎始、慎终。
公安院校的思政课教学是培养预备警察的政治素质的主阵地,它不仅有助于预备警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更是公安事业未来发展的根本保证。思政课堂的理论灌输是必要的,有利于学生在较短时间内掌握较多的系统的基础理论知识,提高公安大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把握、研判社会形势的能力,培育其较强的政治敏锐性与政治鉴别力,进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大思政教育不是要丢掉基础理论的传授与灌输,而是要守住其合理内核,努力探索和研究有效教学,创新理论灌输方式,积极构建高效课堂,发挥思政课教学主渠道的应有作用。
第一,拓展思政课程体系,切实把实践教学作为思政课程的不可或缺的部分,形成综合的思政课程体系。当前公安院校思政必修课主要包括“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思想品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知识”等四门课程,主要是提供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做人的基本原则等共性内容,理论性较强,需要由实践教学来印证来补充。过去实践教学自上而下被强调过多次,甚至规定了课时,但是因为种种原因,公安院校实践教学常常由思政教师自主掌握,通常做一点花拳绣腿功夫,或者干脆不理不顾。大思政理念要求通过实践教学来深化课堂教学,是课堂教学的自然延伸,突出基础理论知识的应用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要着力构建思政课课堂内实践、校园内实践、校外实践三位一体的实践课教学模式,打造以思政课教师为主导、校内思政教育工作者 (主要是党政机关能胜任教学任务的人担任)和校外一线民警教官,三方合作的思政课实践教学团队。课堂实训要先调整充实教学专题,再紧密结合警察职业特色设计实训方案,可以采取情景模拟、案例讨论、热点辩论、主题演讲、征文比赛等形式,比如围绕人民警察核心价值观教育设计与实施课堂辩论赛、课堂情景剧、微电影、经典研读等多种形式的实践教学活动,促进知行合一。校园第二课堂实践教学要在思政课老师全程参与和指导下,由各基层党团组织、学管部门组织完成,其实践形式包括主题活动、读书报告会、校园访谈、校园微调查、文艺演出、专题讲座、知识竞赛等。校外实践教学要用好“校局合作”这个平台,让学生参加一线实战,主要形式是见习、实习,这一部分的思政实践应由专业课教师及基层民警教官来指导完成,但思政老师也要关注和参与其中,与公安基层一线学生保持联系,及时掌握其思想动态,使思政课堂教育不脱离学生生活实际。
第二,丰富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式。在讲授基本理论的同时,要精选案例,巧用说理,力求做到与时俱进,准确把握时代脉搏和公安大学生的现实需要。思政课老师可以重点收集警情,把公安工作的最新要求及社会治安形势内容作第一时间的传递,把人民警察职业素质要求和职业精神揉进教学。要加强对学生的为人修养教育、民族精神教育、社会责任教育、现代公民教育,深化他们对党领导人民的奋斗史、创业史、改革开放史的了解,深化他们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程、发展趋势的认识,提高其人文素质,强化其对国家、民族发展的整体关怀,完善理想人格。要适时补充生命教育、感恩教育、励志教育、挫折教育等方面的内容,注意选择使用更具亲切感的本地区本行业本群体的案例,让支持理论的内容更鲜活,让理论观照现实生活的力度更强更具深刻性,增强思政课堂的有效性和吸引力。
要改革传统教学模式,大胆尝试互动式、体验式教学模式和分组讨论、观点辩论、视频分析、情景模拟、成果展示等分解式教学方法,尝试翻转课堂,给公安大学生营造身临其境的氛围,将问题设置在开放的社会环境和多元的知识背景中,让课堂教学从内容到方法,都是为学生提供对话、交流、沟通、质疑的场景园地,以训练其临场应对的思维和表达能力。要充分利用互联网+、公安网+等创新教学手段,利用微博、微信、QQ等载体服务教学,掌握学生的学习和思想状况,随时与学生沟通,用巧劲将重大严肃的思政教育议题化整为零,分散在日常生活中,同时还要在课堂教学中聚零为整,让生活案例随手拈来,论事说理,让人信服。
从大思政教育视角看,创设一种长期生活的场景和情境,用文化的浸润来影响和教育学生,传递特定的价值观,这是一种更文明更艺术更富有智慧的教育方式。公安院校学生的学习训练以及日常生活实施警务化管理,有着浓厚的警营文化特色。警营文化 “是警察群体在日常生活以及警务活动中形成的持久稳定的价值观、审美观和行为方式的总和。”[3]也是警察群体所共有的警察职业生活方式和精神家园。警营文化的物态形式、制度形式以及行为方式共同构成特有的文化氛围,对预备警察的影响是细致、深远和潜移默化的,具有滴水穿石和润物无声的力量,有助于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行为规范、职业情操。
第一,加强警营物态文化建设,发挥其潜移默化的职业化教育功能。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物态文化建设既是推进校园文化建设的必要前提和条件,又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途径和载体。“公安院校物态文化是指由公安院校在长期的公安教育实践中所创造的,可以真实、直观地感受到,打上警察烙印和色彩的物质文化形态。它是警校文化的物质外壳,凝聚、渗透和传递着警校文化的最高层级即警察精神文化”。[4]公安院校内,可见可触的客观存在物,包括一砖一瓦,可观可赏的环境布局,包括一草一木,都是物态文化的范畴,都可以作为载体,体现诸如办学理念、治校精神和价值准则等精神层面的内容,承载着教育的功能,起到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浸润作用。公安大学生每日生活其中,所感受到的不仅仅是美感和愉悦,更能在这富有公安特色的校园环境里受到启迪和熏陶,特别是感受到公安事业伟大崇高,从而增强学生职业认同感、自豪感和归属感。因此,加强物态文化建设,利用好物质载体的文化价值,对丰富和诠释具有公安特色的校园文化,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具有重大意义。学生的学习领域、生活领域及社会领域,但凡能够挖掘到的教育元素,都应采集、精选、提炼成思政教育的精华具象化于校园物态体系中。具体而言,比如用警察语言命名的建筑群体、与警务工作相关的环境和氛围、警务训练装备和器械、与警务化管理相适应的物质生活条件、公安教育的技术手段、校园的规划和绿化、雕塑和壁画、校徽和校旗等视觉标识,这些物态形式都要进行精心设计和合理布局,将学校的光辉历程、办学理念、人才培养目标、核心价值观等物化于其中。许多公安院校越来越重视物态文化建设的细节,建校史馆、文化长廊,设校训石,办宣传橱窗、置雕塑、刻浮雕、绘壁画,路有 “忠诚大道”“铸剑路”(安徽公安职业学院),楼有“从严治警、从严治校”校训(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墙有镂刻人民警察誓词(江苏警官学院),池塘有“清莲池”(江苏警官学院),石有“托起公安工作的明天”(上海公安高等专科学校校训石碑)……无一不被打上警营文化的独特印记,无一不赋予其教育功能。公安大学生置身于警营,通过学校的物态文化标识,以及校园环境所蕴含的警察职业教育氛围,会不自觉地意识到自己的预备警察身份,从而能够省视和矫正自己的言行举止。
第二,实施警务化管理,划定警营生活的规矩和方圆,强化制度文化育警。警务化管理源于封闭的军事化管理,依据《人民警察法》、《公安机关人民警察内务条令》、《公安机关人民警察纪律条令》、《公安院校警务化管理规定》有关规定,在警容风纪制度、内务管理和一日生活制度、队列和操课制度等方面实行特殊的要求,建立起规范而严格的学习、生活和训练秩序。警务化管理是要形成一种严肃活泼、团结紧张、张弛有度的育人环境,培养学生令行禁止、服从命令、听从指挥的工作作风,最终把他们培养为政治坚定、意志坚强、纪律严明的预备警官。警务化管理是公安院校制度文化最主要特征,是培养和管理公安大学生的主要实现方式,也是公安院校区别于其他普通院校人才培养的特色之处。它在公安院校经过多年的实践,形成了最独特的警营风景:早睡早起,以号为令,朝点名晚集队,行动迅速;宿舍内务不马虎,生活物品摆放整齐,干净卫生,被子叠得棱角分明;着装严整,军姿挺拔,步调一致,两人成行三人成列多人成队;唱着歌排着队去食堂吃饭,见到老师敬个礼,课前须集队,外出须请假,归队要及时。擒拿格斗天天练,射击训练不怕苦;学《刑法》、《刑诉法》打基础师生最默契,学《治安处罚法》应用广泛师生皆认真,学《交通》管控新思路缓解城市病;研《现场勘查》、《痕迹检验》觅蛛丝马迹本领,修《法医》解剖昭真相功夫,练《网络侦查》火眼金睛,学《毒品犯罪》孤胆英雄……通过警务化管理和职业化课程学习,公安院校学生呈现出组织纪律严明、警容风纪严谨、内务卫生规范、思想品德高尚的职业化素质。新生入校即军训,迅速进入警务化管理的文化氛围,从起初的不适应严格的纪律管束到形成军事化学习和生活习惯,并逐渐引导和强化了特有的思维。与警务化管理制度相配套还有一系列正向激励的制度,如与课堂纪律、科技创新、专家讲座、实习成绩考评、荣誉奖项等关联的加分制度,鼓励学生参加各类证书和司法考试,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不断提升。各种激励机制的引进,奖励政策的落实,使学生们相互之间易于形成比学习成绩比纪律服从比体能素质比专业本领的良好氛围,争先恐后,自我超越,自我成长。一般经过3-4年特色警营文化的熏陶,公安大学生在纪律服从、道德养成、言行规范等方面都得到全面的养成,并且内化到个体的人格系统。常言道: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带有强制性特点的警务化管理刻画特色警营的特有规矩和方圆,把“养成靠管理”的基本原则落到实处。
第三,创设各类平台,开展各种社团文化活动,导播警营正能量,强化实践文化建设。公安院校学生社团的建设要体现在公安院校特色的基础上,充分利用社团对学生管理和个性发展的积极作用,一定程度上缓冲警务化管理具有的强迫性对学生个性的抑制,想方设法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比如可以配备思政课老师指导学生建立青年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社团、经典研习社,组织国旗护卫队、青年志愿者协会等社团,支持他们开展活动,支持他们用活泼形式实践“政治建校,政治育警”的教育理念,进行“三观”自我教育和自我改造,促进人民警察职业精神的内化;可以由警体老师组织学生成立手枪射击协会、擒拿格斗协会,由刑侦老师指导刑事技术实验兴趣小组,由治安课老师指导学生承担大型安保任务,由心理学老师帮助学生成立心理咨询协会,将专业学习和学术研究,技能训练和心理指导,综合教育和专长发展结合起来。学校还要搭建各类平台,主动为各类社团开展活动创造条件,充分发挥它们在参与学校管理、学风建设、校园文化建设中的积极作用。比如举办校园文化艺术节,军训汇报表演、各类安保任务、新年辩论赛、经典诵读、英语演讲赛、象棋围棋比赛、篮球赛、红歌会、书法大赛等活动,既能为广大学生锻炼自我、展示才华、提升素质搭建平台,又能导播和强化警营正能量。
“办学之道,师资为本”,大思政教育教学的改革与创新,关键取决于人的因素,取决于教师队伍的质与量。大思政教育理念要求全员育人,就是不仅包括思政课的专任教师,还包括公安院校所有的教职工,他们都要根据自己的工作职责,从教学、管理、生活等方面发挥教育工作者的正能量,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第一,建立大思政工作格局,推进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优化。领导体制的完善、合理与否,直接关系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性和方向性,实施大思政教育首先就是要发挥领导班子的带头作用。学校首先要成立大思政工作领导小组,形成党委书记、院长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其他领导配合抓的党政齐抓共管的领导体制,将思政课教学纳入学校思政教育工作体系。党政齐抓共管的领导体制有利于克服思政课教学与思政教育工作“两张皮”现象,提高工作效率,形成职责明确、分工清晰、同心协力、群策群力的工作局面。在党政齐抓共管的领导体制之下,管理运行机制的优化侧重于提高部门与部门之间、上下级之间、校内外之间的协调、配合能力,特别是思政部与党政办公室、组织人事处、教务处、学生处、团委、后勤处、保卫处、各系(部)等学生思政教育的职能部门之间的联动。只有在院校领导亲自抓、各部门密切配合、思政老师积极行动、全体教职工通力合作的工作格局下,才能确保大思政教育的顺利开展。
第二,加强思政课师资队伍建设和管理,进一步优化队伍结构。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无非要在质与量上下功夫。一是要全面提升思政课教师的综合素质,首先要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正人先正己,教育者首先要教育自己,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公安院校老师首先要成为合格的人民警察,自己先要做党和人民的忠诚卫士,严守纪律,爱岗敬业,才能担当起培养合格预备警察的重任。其次要加强业务培训工作,定期选派教师参加各类培训,如岗前培训、备课会、骨干教师研修班,理论研讨班;创造条件组织教师开展社会实践、学习考察和学术交流活动;通过科研、竞赛、评优等灵活的方式鼓励教师研究教学方式方法,提高教学水平。二是增强思政课教师岗位的吸引力,扩充思政教师队伍。思政工作繁复,要求为学生“导学、导心、导行”,工作量巨大,效果又不能立竿见影,如果没有正向的激励机制,比如物质待遇的保障和政治前途的预期,大思政理念的诸多任务就会难以落实。尤其是公安院校思政课教师队伍结构趋于老化,青年教师流失到其他岗位的现象比较严重,思政教学岗位的吸引力比较弱,要实践大思政教育理念,留住人才是关键。具体来说,一方面要增加思政课教师编制,建立科学的考核评价和激励机制,吸引和鼓励有为青年扎根思政教学岗位,用优厚的待遇用事业前景来激励,引导青年教师不惧重任,乐意在此锻炼成长,最终成为公安教育事业的骨干力量。另一方面要利用现有资源,扩展思政教师队伍。如聘任班主任、党团辅导员、心理咨询师等教师参与思政课实践教学,把他们归属于思政教师队伍,承担一定的教学任务。因为他们是离公安大学生最近、也最了解每一位学生思想状况的人,用好这部分教师力量,既有利于充分利用他们的人才资源和有效经验拓展思政教育的广度和深度,也有利于提高他们自身的业务水平。与此同时,思政课专职教师也要兼任学生政治辅导员或班主任,提升其把握学生实际的实践教学能力,形成思政课教师队伍与学生处、团委、心理咨询驿站“四位一体”的教师队伍,实现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与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结合。
第三,实践全课程思政教育,聚力育警工程。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这是对公安教育的重要启示,进一步将大思政教育的主力队伍扩大到通识课和专业课教师是当务之急,要千方百计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有效结合,把思政教育与通识教育、专业教育变为一个协调同步、相得益彰的过程。
通识教育要有灵魂,要成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课堂,其使命就是在潜移默化中加强理想信念教育。比如在《大学英语》课程中可以设“中外时文选读”,精选中外首脑、主流媒体、著名学者关于中国问题的讲话发言、深度报道以及研究文章,尤其是习近平总书记、李克强总理在一些重要场合的精彩演讲和致辞,及时介绍给学生,重点讲解,让学生在阅读和听讲中聆听国家领导人在世界发出的声音,了解当前国家治国理政的大方略,不仅接受到丰富的知识,而且接受到信仰的力量。《大学语文》课程可以介绍孔子学院在多国的设立,汉语在全球的风靡,中国元素的传播,中国制造、中国方案的普及,这些都是中国人获得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的根据,可以在中外文化的穿梭中引导公安大学生树立“中国自信”,以“润物无声”的形式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培育学生爱国主义情怀。
专业教育要在知识传授中体现价值观的同频共振。比如《刑法学》、《刑诉法学》等法律基础课在阐释法条的同时,要讲深讲透法的真义,让学生明白刑罚作为处罚最严厉的一种国家制裁手段,不仅要惩罚犯罪,更为重要的是保障公民的合法权益。刑法的目的不是对人的惩罚,而是对人进行教育,使其养成良好的品格。《刑法学》《刑诉法学》中蕴含着丰富的人本主义精神,强调以现世之“人”为中心,尊重和保障人权,包括犯罪嫌疑人的权利和尊严。罪刑法定、罪刑相适应、宽严相济、严禁刑讯逼供等基本原则和规定都映射了人本主义精神,饱含丰厚的人文底蕴。包括最新刑法修正案中死刑罪名的减少,也是人本主义精神引导下关注生命、保障权益的投射。此外还有一些新罪名的增设,涉及民生、社会诚信、网络安全等方面的新情况,回应群众的核心关注,也是对人文精神的直接彰显,是体现法的善的一面。《刑法》、《刑诉法》等法律基础课程,其实与政治理论连理同枝,都是治国理政思想、制度规范的集结,完全可以以此为阵地,向学生阐释法的人本精神,宣传全面依法治国战略,告诉学生一个真实、进步的法治中国。
《侦查讯问》、《现场勘查》、《痕迹检验》等专业课程同样不能忽视思政教育的元素,教师要重视对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一方面,结合法律、法规以及刑事技术的传授和教学,向学生灌输打击犯罪、服务人民的思想,其中最重要的是要强化侦查人员的遵纪守法意识,特别是办案程序和相关规定,讯问犯罪嫌疑人同步录音录像,杜绝刑讯逼供、指供、诱供,遵从疑罪从无的办案理念,对证据和证明的标准把握更加严格,主动排除非法证据,不让证据“带病”进入审判程序。另一方面,要通过典型案例教学,对实战部门涌现出来的优秀刑警作正面宣传,宣传他们不怕艰苦、忘我工作、顽强攻坚的精神。同时,教师还应以良好的作风、对公安教育事业负责的精神去感染、激励学生,做到为人师表,起到榜样作用。
治安管理的相关课程聚焦于纷繁复杂的社会管理活动,比如户籍制度和居住证制度改革,打防涉黄涉赌违法犯罪,缉枪治爆、打击食品药品违法犯罪、打击环境污染犯罪等各项治安管理工作,都是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小警大事,是行动中的政治。做好这些工作能有效保障人民的生命财产和安全,为社会生产的各项活动创造稳定的环境,对促进社会和谐,提高人们生活质量都具有积极作用。治安专业课可以锲入思政元素很多,可以重点选取警察权力腐败的教育,因为治安管理是一项经常性的活动,涉及事项较多,情况复杂,警察享有自由裁量权,最容易出问题。要教育学生不忘初心,谨守底线,严格遵循相关法律法规进行执法勤务活动,严格执行管理规章制度,合理规范地使用警察自由裁量权,文明管理,依法办事,以理服人,树立良好人民警察形象,促进社会治安管理水平有效提升。
警体课程老师在教学训练中可以根据各科目自身的特点和组织训练形式的不同,有意识有重点地融入德育教育。队列训练是警体课实施教学训练的基础保障,也是进行组织纪律教育、树立良好学风和行为规范的有效途径。可以从抓每一个队列动作的标准化和规范化入手,狠抓纪律作风养成教育,培养学生服从命令、听从指挥的意识和齐心协力、团结一致的集体主义精神。可以通过体能训练培养学生勇于吃苦、不怕困难、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通过徒手防卫与控制技能训练培养勇敢顽强、敢打敢拼、坚持不懈的精神;通过警用武器应用教学训练培养安全意识,让服从命令、听从指挥牢牢扎根于学生脑海;通过警务战术训练提高战术意识,增强快速反应和应变能力,锻造顾全大局、团结协作和彼此信任的品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