巢湖民歌传播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2018-01-02 00:42
关键词:巢湖民歌文化

陈 亮

(安徽广播影视职业技术学院,安徽 合肥 230000)

2006年巢湖民歌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明确提出了“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工作方针。传播使非遗文化得以延续和发展,从而得以普及和被享用。本文试从巢湖民歌的传播模式、传播现状及传播干扰因素进行分析,为有效科学的传播巢湖民歌文化提供了参考性意见。

1 巢湖民歌传播的发展与现状

传播是信息转移的过程,对巢湖民歌传播进行分析如下:

(1)人际传播模式下的巢湖民歌传播。巢湖民歌是百姓的歌曲,百姓在生活和劳动中创作,歌唱于山野和家园。历史上的巢湖民歌一方面与捕鱼和插秧等农业生产相关,形成了渔歌和秧歌等形式;另一方面在日常生活的基础上形成各种风俗仪式歌曲:如择吉日开秧门的“开秧门子”歌曲,庄稼收割完毕时的“谢土仪式” 歌曲,以及婚礼、丧礼歌曲等。百姓之间相互学习、彼此欣赏,因此巢湖民歌的传播是以人际传播为基础的。

(2)群体传播模式下的巢湖民歌传播。巢湖民歌经由群体传播经历了2个明显的阶段:第一阶段是由先民集体活动创造的原生态民歌群体传播阶段。原生态民歌群体传播阶段是与农业生活方式相对应的,是民歌经由群体进行传播和传承的阶段。例如巢湖船夫号子、龙船号子常是在协同劳作的情况下由集体共同歌唱,而表现日常生活情感的小调由集体对歌的形式演唱的。巢湖民歌某些仪式性的歌曲也经由群体进行传播:如在婚礼场合演唱的婚俗歌、葬礼上演唱的葬礼歌、不同时节演唱的节气歌等。第二阶段是现代社会背景下的“非原生态民歌”的群体传播阶段。这个阶段的巢湖民歌逐渐抛开了演唱的原生态环境,转而更加适合表演,注重歌唱技法,在表演中加入各类舞台元素,巢湖民歌从劳动歌曲、仪式歌曲等转化为单纯供大众娱乐欣赏的文艺艺术。这个阶段的传播方式具体包括:①舞台演艺传播。1955年巢湖农民胡吉英、刘宏英在北京怀仁堂演出巢湖民歌《姑嫂对花》,自此以后巢湖民歌不时出现在各类舞台表演中,并随着巢歌的发扬,出现了各种专门性的文艺演出活动:巢湖民歌青年歌手大奖赛,巢湖民歌进校园专场晚会,巢湖民歌广场舞大赛,巢湖民歌迎春音乐会等均属此列。②旅游文化活动传播。2011年国务院下发文件改设县级巢湖市并由合肥市代管,区划调整后巢湖成为合肥市独特的旅游资源和靓丽名片。近年来,以巢湖为中心合肥市举办了各类旅游文化活动如新春文化庙会、巢湖渔火节等,巢湖民歌在各类活动中均斩头露角。③民间社会团体和政府组织的各种交流、表演活动。民间社会团体和政府组织的交流表演活动是巢湖民歌的另一种群体传播方式。其中包括巢湖歌会,巢湖民歌歌会,全国社会主义歌咏现场会,巢湖民歌学术报告会等。这类交流演出活动也推动了巢湖民歌理论的发展,拉近巢湖民歌演唱者与爱好者之间的距离。

(3)大众传播模式下的巢湖民歌传播。大众传媒的介入使巢歌传播不再局限于固定的场所,媒介拓展了巢湖民歌的传播范围和传播空间。①巢湖民歌基于书籍、报刊、杂志的传播。书籍、报纸、杂志主要以文字形态记录和传播有关巢歌的歌词曲谱、艺术评论、理论研究、新闻报道等信息。在上世纪视听媒体不发达的情况下,关于巢湖民歌演出内容的文字介绍,演出信息的概览预告,表演团队的宣传报道等为巢歌的传播和发展做出很大贡献。其中相关学术理论的传播更提高了巢歌曲谱传播的准确和深入性。②巢湖民歌基于广播、电影、电视的传播。广播、电影、电视的传播使巢歌传播进入了一个新时期。广播的声音记录功能,有声音传播生动性的优势;电影电视的影像记录功能使巢歌表演可以被完整的保存下来。电影电视对表演者的演唱技巧、体态、情感的无损记录和传播突破了传统的亲身传承、口头传播方式,并突破了时间和地域的阻隔。广播、电影、电视的传播使巢湖民歌的传播范围空前放大,并为巢湖民歌的理论研究、院校教育等提供了相关基础。

(4)基于新媒体的巢湖民歌传播。关于新媒体的定义,郭庆光教授认为,“我们所谈论的新媒介主要指伴随卫星通信、数字化、多媒体和计算机网络等技术的发展而出现的新型传播媒介,包括跨国卫星广播电视、多频道有线电视、文字、音像的电子出版以及作为信息高速公路之雏形的互联网络等。”巢湖民歌的新媒体传播出现时间较晚,其大致呈现以下特点:①新媒体传播中巢湖民歌相关内容主要通过各类网站进行传播,在各文化类、非遗类、地方性网站中可以找到为其开辟的子栏目,但未发现有关巢湖民歌的专题网站。有部分信息通过微博微信、手机APP等进行传播,但未有专业性的手机APP应用可供下载。②新媒体传播中关于巢湖民歌的信息资源丰富,信息繁杂,种类繁多。包括歌曲演唱视频、著名歌唱家信息、相关资料综述等,其中民歌演唱的视频资料和新闻报道类的信息较多,其艺术评论、理论研究资料较不丰富。③新媒体传播中巢湖民歌的传播范围空前放大,受众数量急剧增加,但依据笔者在2016年度的关于巢湖民歌在合肥市民中的影响力研究的调研结果来看,45岁以下的合肥市民对巢湖民歌的认知度仍然较低,巢湖民歌的影响范围不广。

传播给巢湖民歌带来的影响和变革是全方位的,巢湖民歌在实际传播过程中交织融合着各种传播模式,特别是传统传播与新媒体传播的双向作用,使巢湖民歌的传播状况产生质的改变。传播作用于巢湖民歌的发展现状,也影响着巢湖民歌的继承与发扬。

2 巢湖民歌传播和传承的影响因素分析

巢湖民歌在安徽的传播和传承的影响因素如下:

(1)巢湖民歌的生态环境变迁。巢湖民歌独特旋律和艺术特色来源于巢湖民众特有的生产生活方式和地理位置,巢湖民歌是唱在民间,创新在民间,传承在民间。而随着时代变迁,巢湖民歌中许多独特的艺术演唱形式例如巢湖喊秧歌、大秧歌等逐渐失去生存空间。巢湖民歌的生态环境变迁有如下原因:①现代社会城市化进程加剧导致民众的审美方式、价值取向发生巨大改变。环巢湖特别是巢湖沿岸北部区域的农业社会基础被动摇,旅游业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剧、中青年人的外出务工都使环巢湖区域流失大量的民歌参与者和接受者。②集体劳作向家庭式劳作转变,农耕科技化程度不断提升,农耕文化中依靠劳动号子结集劳力的情况越来越少,巢湖民歌的用武之地越来越小。③掌握传统巢湖民歌演唱技法的歌手多年事已高,文化水平和传播能力有限,很难有效利用新媒体进行个性化的传播,且青年人普遍受到现代流行音乐的影响,民歌的传承出现 断崖状态。诸多因素正严重冲击着巢湖民歌的发展,巢湖民歌的传承正面临危机。

(2)巢湖民歌传承人媒介素养的影响。媒介素养是民众对信息的解读和批判能力,以及使用媒体信息为社会发展、个人生活所用的能力。巢湖民歌传承人是巢湖民歌的传播主体,其媒介素养高低直接影响着非遗文化的传播效果,其对媒介的认知、理解和利用直接影响到媒体关系处理、媒介信息供给、信息传播效果控制等因素。例如媒介素养较高的巢湖民歌传承人可以自发评估传播效果,对巢湖民歌传播的内容和效果之间的关系作感性判断,并在此基础上调整改进,即可优化传播效果。然而目前巢湖民歌传承人队伍老龄化严重,媒介素养普遍不高,人才队伍青黄不接,对媒体特别是新媒体的理解和认知不足,在媒介参与上与传统媒体关系不错,对新媒体利用不够充分,信息供给上不够主动,这直接影响着巢湖民歌的传播力度和传播效果。

(3)巢湖民歌传播内容、形式的限制。文化传播是系统工程,是多方配合共同努力的结果,传播的内容、形式、角度、方法等都影响着传播效果。巢湖民歌在传播内容和形式上略显单一:

巢湖民歌内容上与现代文化未找到合适的接轨点,对农耕文化、乡土文化的体现使受众群长期停留在中老年人群,虽然近年来也融入都市文化的内容元素,但总体对年轻人吸引力不大,且地方色彩浓厚,对安徽地区以外的观众吸引力度不够。巢湖民歌传播形式上多采用歌手演唱或歌舞表演的方式,近年来在舞美上追求丰富多彩的效果,歌舞表演也有创新突破,但总体形式相对单一老套。

(4)巢湖民歌传播工具的限制。巢歌做为安徽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传统媒体上有相对稳定的报道频率;但对新媒体的使用严重不足:未建立主题性强、内容宽广、深度较深的专业型网站,未有专门的手机APP供爱好者下载使用等。

(5)地方媒体责任缺失的影响。笔者在通过对合肥市2013年-2016年的地方媒体进行调研时发现:对巢歌文化的传播,地方媒体主要把传播重点集中在文化普及和新闻报道上,相关的旅游文化、演出赛事、文化交流活动等新闻报道较多,少有关于巢歌的深度介绍。

3 结束语

巢歌文化的良好传播与传承是各方共同努力的结果,政府与媒体需营造对传统文化尊重、重视的社会风气,同时找到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联结点,在良好传播的基础上形成文化的传承。

[参 考 文 献]

[1] 李书安,陈菲.巢湖民歌初探[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09,(5):124-128.

[2] 申育林.巢湖民歌的历史解读[J]. 安徽史学,2013,(6):124-128.

[3] 李晓婷,李小舒.再论巢湖民歌的传承与保护[J].巢湖学院学报,2015,(2):4-8.

[4] 徐频频.巢湖民歌演唱艺术探析[J].淮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3):117-122.

[5] 曹晓燕.从文化艺术特质看巢湖民歌的现代传承[J].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13,(2):71-75.

猜你喜欢
巢湖民歌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巢湖,我的母亲
巢湖,我的母亲
谁远谁近?
安徽巢湖半岛国家湿地公园
民歌一样的小溪(外二章)
藤县水上民歌
中吕 十二月带尧民歌 十九大胜利闭幕
穿花衣 唱民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