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教育专业学位培养“工匠精神”面临困境与对策

2018-01-02 00:42
关键词:专业学位工匠精神工匠

汪 欣

(安徽城市管理职业学院, 安徽 合肥 230011)

高等职业教育的宗旨是使受教育者获得某种职业技能或知识、形成良好的职业精神,成为能够满足社会生产和服务一线需要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工匠精神”指生产者对产品和服务精雕细琢、精益求精、力求完美的理念。要实现中国由制造大国迈向制造强国的战略举措,培养一大批兼有专业技能和工匠精神的高素质劳动者和人才迫在眉睫。“工匠精神”是高等职业教育的灵魂,但实际上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在人才培育中面临诸多困境。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实现工匠精神和高等职业教育的深度融合,是当今高等职业教育面临的重要课题。

1 高职教育专业学位培养“工匠精神”面临困境

1.1 高职教育层次断裂、职业教育体系不健全

国家有关文件明确指出,高等职业教育、高等专科教育以及电大的专科部分,其教学宗旨是为了基层部门、生产第一线提高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这标志着我国高职教育被界定在专科教育层次上,而不是一种教育类型,并且为整个高等教育体系中的最底层,直接导致高职教育体系没有完全建立起来。根据国际教育标准分类(ISCED,2011),为满足不同教育类型的需要,5级以上的教育都应设置职业教育课程和普通教育课程,并通过中间转换方式实现职业性高等教育与学术性高等教育的沟通。由于高职高专教育、应用型本科教育和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培养目标都指向满足社会特定岗位实际工作需要的应用型高层次专门人才,所以上述3者教育形式都属于高等职业教育的范畴,仅仅是层次不同而已。

随着我国经济和科技的不断高速发展,我国的社会职业种类也呈现出相应的增长态势,越来越多的职业进入到专业领域,工作岗位所具备的科技含量和对从业者的技术要求越来越高,直接导致应用型高层次专门人才存在着巨大的人才缺口,且这个缺口还在逐年增长。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就在于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各个层次之间缺少必要的联系和衔接的渠道。

1.2 办学主体单一、校企合作满意度低

20世纪90年代末的教育改革确定了教育系统为高职教育的唯一主体,明确中央和地方两级办学、管理,而地方高等教育由省级人民政府统筹规划的体制。各省通过合并和升格等途径,设立了一大批高职院校,而行业部门所属的高职院校也划为所在地省级人民政府统筹管理,行业部门和企业几乎完全退出了高职教育市场。单一的教育系统办学,使得高职院校在建设实训基地时,不得不与企业合作;其中,具备行业背景的高职院校通过利用与行业的关系来寻求合作,而没有行业背景的院校在与企业、行业合作的过程当中则碰到了不少问题。企业缺乏积极性、校企合作缺少必要的制度保障,成为高职院校在校企合作中都会碰到的问题。企业、行业不愿意承担教育责任,仅仅成为单纯的“用人单位”,表面上企业降低了人力培训的成本,但这造成了一系列问题:企业难以找寻优秀的人才、企业自身培养的人才留不下来、职业院校的学生质量与企业要求不对等等,使得企业在毕业生就业、人才类型、人才质量等问题上不尽满意。虽然部分高职院校已经通过“订单式培养”、“校企共建”等模式来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但是这些模式在专业层面和课程设置按照企业的要求来设置,很难根据每个毕业生的实际情况来个性化的制定知识和能力的“清单目录”。

1.3 “双师型”与“师徒制”的师资不足

导致学生培养质量难以满足企业实际需求的主要原因在于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数量和质量问题、“师徒制”有名无实,“工匠精神”难以落实。目前我们对“双师型”教师的界定标准存在误区,高职学校拥有双证的教师即教师资格证+职业资格证,都被认定为“双师”,使得多数职业院校的“双师”统计比例高达80%以上。但是按照教育部的标准,各层次的双师数量严重不足,各职业院校的双师结构并不合理,工程型、技能型、项目型教师严重匮乏,产业教授、岗位教师等急需补充。

部分高职院校尝试推行的“师徒制”,采取传统师傅带徒弟的形式,言传身教,针对学生的个性化差异,因材施教,力求学生在专业能力、职业能力、专业技能、职业技能及社会和岗位的适应能力等多个方面全面发展。然而,实施相关不尽如意。项目导向的“师徒制”要求导师具备项目实践的能力,而大多数导师的实践性知识来源于理论知识的转化和一般的教育教学实践经验的积累,“师徒制”所涉及的项目应该与企业的项目相似,符合条件的导师很少。手工艺、中医等领域基于个性化的实践经验,多数通过口口相传、手手相授的方式,往往更能得其精髓,无法批量复制给学生。

2 高职教育专业学位培养“工匠精神”的对策

2.1 构建完整的高等职业教育体系,健全各层级互通机制

我国社会对职业教育的普遍存在偏见,甚至有人认为其存在的意义不大,已经成为“鸡肋”。主要原因在于从专科层次的职业教育到更高层次的职业教育缺少必要的递进通道,绝大部分专科层次的学生进入社会后得不到继续升学提和升学历的机会;即便有,更多的也是普通本科教育,和前期所学的职业教育几乎没有什么联系,造成在专科层次职业教学所学习到的知识和技能全部荒废,不得不重新开始本科学科体系的知识学习。高职教育低层次办学,不利于实现职业人才培养的差别化和多样化,更难以实现“工匠精神”的培育。时任教育部副部长鲁昕认为,各类职业院校可以参照企业的模式,实行股份制、混合所有制,让教师和企业员工、院长和企业负责人能够实现身份的自由转变,采用更加灵活、适应性更好的办学体制。他认为我国职业教育缺少必要的上升途径,专科层次的职业教育毕业生不能继续获得更高的学位,这是我国职业教育的一大缺憾;未来将建立“立体化”的人才培养机制,即便是中等职业教育的毕业生可以一直学到专业博士,彻底打通职业教育的上升通道。

高职教育体制改革的基本方向是,在确立高职教育是一个相对独立系统的前提下,发展本科层次甚至研究生教育层次的高职教育,同时将企业作为高职教育的办学主体之一,行业企业必须参与到高职教育体系中。让行业企业系统举办自己的高职院校或者在行业企业内设规范的培训机构开展企业人才培训,培训合格能够替代学生的学习成绩或作为某门课程最终成绩的重要组成部分(实践学时),同时培训合格也可以直接上岗。

2.2 实行“双导师”、“三导师”制,实施多方联合培养

高职院校作为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基地,在与专业学位教育衔接中可借鉴德国“双元制”。结合区域产业发展情况,发挥“双元制”人才培养优势,与当地企业紧密结合,联合区域内著名高校,以提升职业能力为导向,开展高职教育专业学位与“工匠精神”衔接的探索与实践。在此过程中实行“双导师”,由校内与校外、学校与行业企业组成导师组共同指导学生,校内导师主要负责教授理论知识,帮助学生通过学习掌握所需的理论基础,企业的高级技术人才、管理人才主要负责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实践能力及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条件的地方和学校还可以实行“三导师”制,普通高校提供一名学术导师,高职院校提供一名实践导师,企业派遣一名技术导师,组成高等职业专业学位“工匠精神”教育导师培养团。

深度的校企合作为企业、职业院校、老师、学生、员工甚至区域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素质的提高都提供了巨大的帮助,实现多方共建共赢。首先,校企双方各自发挥自身的优势,建立长期深入的合作关系,取长补短,共建人才培养机制、专业课程体系、课程标准。其次可实现“厂中校、校中厂”,让学生在学校也可以感受到真实的企业工作场景,在工作岗位上也能体会到学习的乐趣。再次,学校为企业推荐高素质的毕业生,而企业帮助学校将更多的学生培养成合格的员工;最后学校为企业提供人才培养、培训、技术支持等服务,企业则帮助学校提升办学的水平和质量,实现合作共同发展。

2.3 产教深度融合,与“工匠精神”培育的有机结合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文件中多次强调高职院校也要密切关注产学研合作,服务企业的技术研发和产品升级,培养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高级层次技能型人才,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能力。而目前职业院校缺少真实的工作场景,这与培养技能型人才为主的宗旨不相符。因此,产教融合是提高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质量的必要举措。职业精神是工匠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没有真实的工作场景,工匠精神的注入实属空中楼阁,所以产教融合为基础,再与工匠精神相融合,才能有利于形成员工和企业共同的价值观,这对企业的长久发展是非常有利的。

政府和社会应鼓励企业主动参与职业教育,积极与职业院校开展深度合作。产教融合方式可以更加灵活多样,例如将“工匠精神”的培养过程与企业真实的工作场景和工作流程相融合,既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又通过实践育人提升学生的职业精神,是实现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教师与岗位、学校与企业零距离对接的重要途径,促进我国职业教育质量提高。

2.4 突出“多方位”、“自主创新”人才培养质量评价

专业学位“工匠精神”的培养是以合理完善的知识体系,较强的创新和应用能力,一定的项目经验和良好的职业素养作为培养目标。因此,要从知识体系、创新能力、应用能力、复合能力、项目经验和职业素养几个方面进行综合评价。企业作为用人单位和人才培养单位,也应积极参与人才培养的质量评价,确保评价的公正、合理。对于课程的考核评价,应当根据不同的课程模块采用不同的评价手段,职业核心能力课程模块的考核考虑采用等级制,颁发相应的等级证书作为考核分级的依据;专业核心技能课程模考的考核可实行“以证代考”,学生如果能够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便可视为考核通过。为进一步提高考核客观性和科学性,可将行业、企业、学生、家长、科研机构都纳入为评价主体。最后,在培养各个环节都应当加强对工匠精神的培养和创新意识的训练,促使学生具备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结束语

目前,不少高职院校在培育具有时代特色的工匠精神方面已形成自己教育模式。央视以工匠精神为背景推出《少年工匠》节目,联合千家职业院校展示中国职业院校学子的高超技艺,展示工匠精神逐渐扎根高职教育的土壤,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已撑起培育“大国工匠”、传承工匠精神的重担。

[参 考 文 献]

[1] 陶文辉,马桂香.基于工匠精神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实践研究[J]职教论坛,2017,(2):60-64.

[2] 向秋英.浅谈高等职业教育体系的独立与立法必要[J].知识经济,2017,(3):129-130.

[3] 张应强.当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两个问题[J].苏州大学学报(教育科学板),2014,(2):39-45.

[4] 杨勇,董显辉.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层次结构的调整——基于国际高等教育标准分类[J].职教论坛,2013,(19):29-33.

[5] 李安萍,潘剑波,陈若愚.论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实践教学理念——基于职业教育的视角[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31,(9):17-49.

[6] 李海.职业院校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中培养中的问题、原则与措施[J].职业教育,2013,(9):92-96.

[7] 毕文健.区域现代职业教育联盟建设的策略研究[J].教育探索,2016,(11):40-45.

[8] 王芊,刘荣.“工匠精神”是安身立命之根本[N].中国教育报,2016-04-12(6).

[9] 徐小龙,孔媛媛,李梦娥.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螺旋提升型”培养模式[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1,(2):149-154.

猜你喜欢
专业学位工匠精神工匠
“六有五化”中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以成都中医药大学为例
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医患沟通的认知及培养需求研究
90后大工匠
工匠风采
工匠神形
工匠赞
德日“工匠精神”,中国怎么学
政府官员也需要“工匠精神”
在职硕士全国联考将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