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全新版大学英语综合教程》的商榷与建议
——基于批判性思维培养的视角

2018-01-01 13:24何春梅
安阳工学院学报 2018年1期
关键词:学习者词汇文本

何春梅

(四川大学锦城学院,四川成都 611731)

批判性思维培养在美国、新西兰、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国早已被列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目标。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也把批判性思维培养提上了日程,《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了“学思结合”的要求。

阅读中的批判性思维,就是对文本信息、作者观点、论证逻辑等的分析、评价、质疑过程。我国学者文秋芳建立的思辨能力层级模型认为,思辨能力包含认知和情感两个维度。认知包括分析、推理、评价等能力,情感包括好奇、开放、自信、坚毅等特质。

无论是对思辨能力的培养还是对语言技能的训练,在多年的外语教学改革中,业界似乎更关注教学方法的改革,因而我们在积极引进国外教育的种种先进经验和模式的时候忽略了对教学活动的另一重要元素——教材的改进。教材承载着教学内容,是教师教学活动安排和学生理论知识获取的主要来源和依据,英语教材的几大系统(选文系统、知识系统、助读系统和练习系统)直接关乎师生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和良好教学效果的实现。

一、《全新版大学英语综合教程》的编写特点

《全新版大学英语综合教程》(以下简称《全新版》)是一套基于早期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编写理念编写的教材。该套教材的特色之一是内容编排的模块化。模块化的目的在于为学生搭建多重对话平台,从全球政治、经济、文化、娱乐、科技等不同领域全面提升学生的全球化视野,从而提高学生的跨文化素养。该套教材的特色之二是采用折中主义(eclecticism)教学法,从基于主题的输入到输出,将各项语言技能训练穿插在单元主题活动中,让学习者通过“听”进入相关主题的“读”,通过“读”进入“说”和“写”,这样的编排体现了教程在培养学生语言综合能力方面的全面性和综合性。总的来说,该套教材注重对基础知识和语言基本技能的培养,对文本涉及的基础词汇的补充较为详尽到位,为阅读者的阅读扫清障碍;对听、说、读、写、译等各项技能的训练也穿插于单元主题中,让学习者即学即用,不断深化巩固新学知识。

但由于编写理念的时代局限性,尽管在第二版中尽量融入了现代教育技术,也对某些课文内容和练习有替换删减,但教材的编写体例和练习设计还是结构主义的,还是体现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1],这不利于学习者的个性化发展和思维训练,与新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及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目标之间产生了一定距离,因此改编教材,使其更能满足学习者需求及提升学习者综合素质实有必要。

二、《全新版》编写中的待商榷处

(一)助读知识单薄沉闷,无法有效刺激学生的认知和情感发展

《全新版》助读系统整体上来说内容都较单薄,缺少深度和广度。助读系统是对一系列帮助学习者阅读理解课文的材料的总称,指引着学生对课文内容的解读角度和深度,对学生的思维培养和自主学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全新版》的助读系统包括课前导语、词汇注释、社会文化背景三个方面。

首先,《全新版》的课前导语过于简短,通常是对文章内容或观点的概括。由于其语言的平淡和陈述句式的中规中矩,很难激起读者的阅读动机和探究兴趣。如《全新版》第一册Text A,Unit 3Public Attitudes Toward Science的课前导语“Professor Hawking thinks it important to keep everybody in touch with what science is about.In this article he explains why.”[2]两句话概况了一篇800字左右的说明文,可谓简洁明了。但这篇课文是这套教材中出现的第一篇说明文,课文和句子都较长,阅读难度偏大,这样的课前引导对学生的阅读方向有一定保证,但其存在两个问题:其一,先入为主的观点陈述杜绝了对文本进行多重解读的可能性,不利于阅读者个性化的认知能力培养;其二,沉闷的陈述句式对阅读者的好奇、开放、兴趣等情感特质的激发力度十分有限。

其次,《全新版》的课文词汇注释过于“全”。这里的“全”指的是有些原本在中学阶段已经熟知的根本不需要收录的词汇依然被罗列在词汇表里。从文本语境来看,无任何对该词进行新义补充的需要,而教材对该词的注释也的确只保留了一个基本义,如第一册P.57的“greenhouse n.温室”。这样的词汇较多,使词汇注释冗长而缺乏重点,在阅读引导中不是设置而是消抹了建构主义主张的“最邻近发展区”:学生无须猜词,易词难词都明明白白地陈列在旁边。低层次知识的重复使助读知识缺乏深度性和科学性,学生原本在“邻近区”能得以训练的阐释、分析等思辨火花无法得以激发。

第三,《全新版》最大一个缺陷是文化背景知识的单薄欠缺。这套教材对课文中的背景知识介绍极其有限,就算有,也是采取“一切就简”的原则。如第三册Unit 2,The Freedom Givers,总共有4条涉及文化背景知识的介绍:

①The text is adapted from an article published in Reader's Digest,March 2001.

② Harriet Beecher Stowe(1811-1896):a US writer whose best-known work,Uncle Tom's Cabin,rallied support in the northern states for the movement to free the slaves in the South.

③Moses:(in the Bible)the leader who brought the Israelites out of slavery in Egypt and led them to the Promise Land.

④Clinton(1946-):the 42ndUS President(1993-2001).[3]

第①条介绍了课文的出处,但对Reader's Digest这个曾经在传统报业中拥有上亿读者的杂志缺少必要的补充。由于90后学生对此杂志不甚了解,因而对该杂志宣扬“人性”闪光点的一面就知之甚少,而本文刚好和杂志的这一特色相关,所以实在有补充介绍的必要。第②、③、④条都太简略,这样的介绍对学生而言根本发挥不了“支架”的功能,也拓展不了知识面。

当然,对这篇课文而言,比粗略的背景介绍更欠缺的是,有些背景知识根本就未被提及,如“地下铁”、种族矛盾、奴隶制、伯利恒之星、美国地图等,所有这些都需要教师收集、整理、讲解,这样自然而然就“巩固”而非“转变”了教师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这显然有悖于当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助读知识的单薄欠缺导致了对背景知识缺乏相应的了解、分析和归纳,学生也就无法对文本进行更全面的思考和评判,因而创造性思维培养难以实现。

(二)阅读练习题缺乏思维训练的深度性

《全新版》中值得商榷的另一部分是阅读练习题,笔者认为这部分有两处需要改进:一是它的排版。教材编写者设计这部分练习的目的是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但放在课文后作为交互活动却有为了交互而交互之嫌。因为这样的排版,首先造成了答案查阅的不便,其次对调整阅读过程中思考方向的引导作用也不明显。因此,放在课文后的这十几道题目实在有必要调整位置。二是这些题目本身的设计,始于文本,也终于文本,鲜见“reading beyond the lines”类问题,阅读练习题缺乏思维训练的深度性,能超越文本进而调动学习者自身知识储备来思考、分析、审视、质疑、评价等的题目几乎没有,这就对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对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也极其不利。

以上是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发现的教材编写方面有待商榷的地方。

三、建议

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两方面来改进教材:

(一)充实助读知识,激发思辨火花

首先,对于课前导语的简略和语言句式的平淡问题,可以采取将导语改成问题引导型的办法,尽可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兴趣,让学生带着期待去阅读。如《全新版》第一册Text A的课前导语可以改成“Professor Hawking thinks it important to keep everybody in touch with what science is about.Do you know why he holds such opinion?How to educate the public about science?Can you list Pro-fessor Hawking’s ways?”(下划线部分为笔者补充,下同)这种改变是基于对学生学习和心理特点的考虑:用第二人称,以学习者为中心,将学生直接作为平等、独立的对话主体,让学生有被重视、被尊重的感觉,拉近了文本和读者的距离,提升了学生的好奇心和阅读欲望;同时How to educate the public about science引导学生结合个体经验进行假设,积极参与到文本意义建构中来,允许多元化的解读结果,让学生一边阅读一遍思考验证自己的假设,这样既能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也能让文本阅读与个体经验相联系,激发学生的思辨情感。

其次,背景知识应更加丰富多样。这套教材涉及多个话题,任何个体的知识结构都有局限性,这就使学生不可能对每个话题都有相应的知识储备,很大程度上,陌生的话题正好为他们涉猎各类知识提供了契机,这是其一;其二,从培养跨文化素养方面来说,在通识教育理念下,语言、文化和多学科知识被认为是大学英语教学的“三套车”[4],所以鼓励学生突破有限的课本,拓宽相关知识的学习途径就十分必要。其三,当代大学生除了英语学习,更有各类专业课程的压力,所以既省力又效率高的办法是教材可以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为学生提供各种超链接方式,让学生自主查阅。这种方向性指引既能拓展知识面,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好奇心,也能保证学生自主学习的效率,在查阅和比较相关资料中提升个体在海量信息面前的分析、归纳、推理、评价等认知能力。

第三,需要完善词汇收纳系统。词汇注释冗长无重点,这需要编者在编写教材时除了依据《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外,还需参照中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梳理知识点,使大学英语与中学英语之间是无缝对接关系而非全面覆盖关系。大学英语教材既是中学英语教材的延续,更是知识上、技能上、视野上、思维训练上的一个科学提升。科学的词汇收纳能让“最邻近发展区”的设计更合理,提升学生在具体语境中的猜测、阐释、分析、建构文本意义的能力。

(二)补充思辨性问题,改变题目编排模式

《全新版》针对课文的阅读练习题几乎全是低层次的领会题,没有对学生进行思维创新训练的题目。教材应该多注重培养学生对文本的分析、归纳、推理、评价等能力。也就是说,多让学生做“深阅读”,因为深阅读是夯实基础、拓展深度、建构知识体系的有效途径[5]。具体来说,可以通过思辨性问题的设置来引导学生训练思维。

比如在《全新版》第一册Text A,Unit 3Public Attitudes Toward Science中,霍金提到了文学形象Frankenstein,以揭示公众对科学不信任的原因,教材对此相应的题目是“How does the public feel about science”,学生可以根据课文内容轻易地找到答案,因为题目本身是以对课文的单纯认知为目的,学生也就相应地做出被动的、临摹式的回答。但这样的练习让学生的思维禁锢于文本,不能跳出文本联系现实生活,因而创造性思维无法得到训练。所以,笔者认为教材在此处应该基于文本内容,调动学生个体知识储备,引导学生对获取到的信息进行重新建构加工,因势利导地追问学生霍金在这里提到Frankenstein影射了当下生物科学中的什么现象(克隆)。学生往往会对这类问题表现得兴致勃勃、跃跃欲试,这样将课本与社会现实联系起来,与时俱进,补充思辨性问题,既提升了学生阅读的趣味性,又训练了其思维的批判性。

另外,为方便指引阅读方向和训练思维,在编排方面,可以将阅读练习题像词汇注释一样排版在课文的另一侧,这样课文就处于正中位置。随着文本的进展,将这些题目穿插在相应段落旁,一方面引导学生调整阅读思考的方向,另一方面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与现实生活对话,在促进学生对文本意义建构的同时不断训练其思维能力。

以上是笔者从批判性思维培养角度讨论的《全新版》的不足之处,并为之提出了自己的见解。高等教育培养创新人才的目标是业界的共同目标,教师、教材、教学法是一个整体,三者应并驾齐驱,互相促进。

[1]蔡基刚,唐敏.新一代大学英语教材的编写原则[J].中国大学教学,2008(4):85.

[2]季佩英,吴晓真,陈进.全新版大学英语综合教材教师手册 第2册[M].2版.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0:56.

[3]季佩英,吴晓真,陈进.全新版大学英语综合教材教师手册 第3册[M].2版.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0:39.

[4]吴鼎民,韩雅君.通识教育视角下的大学英语“三套车”构架框架[J].外语电化教学,2010(9):11.

[5]刘云霞.“深阅读”和“浅阅读”的博弈[J].出版广角,2015(2):41.

猜你喜欢
学习者词汇文本
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
本刊可直接用缩写的常用词汇
一些常用词汇可直接用缩写
你是哪种类型的学习者
十二星座是什么类型的学习者
作为“文本链”的元电影
青年干部要当好新思想的学习者、宣讲者、践行者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词汇小达人
词汇小达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