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东 (贵州理工学院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贵州 贵阳 550003)
建筑美学是一门研究建筑审美活动的学科,既可以作为一门人文修养的通识选修课,可以是建筑类、设计类的专业必修课。但目前国内开设建筑美学的高校并不多,主要集中在东部高校的一些建筑学院、艺术学院、设计学院的的建筑类、设计类专业。在西部高校建筑美学的相关教学实践活动还处于待开发阶段。加强西部高校建筑美学知识的普及与深化研究,有助于提升西部非建筑类学子的人文素养,促进建筑专业、设计专业类学生的的审美能力和设计水平。西部高校的建筑美学课程一开始就以高标准、特色化来要求自己,这对于民族身份多元、专业基础薄弱、综合素养整体偏低的西部学子而言,其教学改革探索不仅具有教育理论意义,也具有地域教育特色的现实意义。
从教书育人的目标导向来看,在西部高校开设建筑美学通识课是提升西部学子对于建筑的审美鉴赏能力,开设专业课是提升相关建筑、设计类专业的设计能力的现实需求。
为了提升建筑美学的教学质量,对原有的教学组织形式加以改变和探索,寻求适应现阶段高等建筑教育要求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为建筑美学探索新的教学理念的新的思维方式。西部地区民族籍学生多元化、学生专业背景多样化,学生就业渠道偏难化的现状,客观上要求建筑美学在授课方面进行改革。理论上《建筑美学》既能体现工科“精技术”、“重实践”的特色,又能提升学子的人文素养。建筑美学课程具有广泛性、适用性特征,既是建筑专业的基础课程,也是设计、艺术类的专业选修课[2-3],此外也可作为非建筑、非设计类专业学子的通识选修课,课程类别为“艺术创作与审美体验”,有助于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但从传统的美育或者美学授课实际情况来看,效果不甚理想:偏重理论讲述,枯燥深涩,曲高和寡,学生理解较为吃力,距离指导工程实践还有一定距离。从内容来看偏重于现代建筑案例和国外建筑案例的审美现象讲授,不重视传统建筑,尤其是具有民族特色,地域特征的建筑审美讲授。因此对西部高校的建筑美学课程建设路径探索是其教学理论完善的客观需求。
立足于建筑美学课程的自身特色,针对西部高校学子专业背景多样化、教育层次差异化,民族身份多元化导致的不同需求,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培养适应西部地区应用型创新人才。
①采用现代信息技术,借助“互联网+”平台,创造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混合教学模式,如清华大学和学堂在线合作共同推出的新型智慧教学方案——“雨课堂”[4],其教学效果得到教育界的高度赞誉。
②课程教学中重视不同教师不同领域的研究特色,这有助于为学生提供多元化的教学内容、教学思路,促进学生思维的开放性发展,这样是教师科研反哺教学的体现。
③将建筑美学课程与“大学生双创项目”、“SRP”(学生研究计划)等学生科研活动充分结合,在教学过程中设置一些与建筑美学有关的小型科研题目,让学生学以致用,提升学生的的科研意识,以及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西部高校建筑美学课程的教学对象是专业类别多元、教育层次不同、民族身份多元的学生,因此对建筑美学的选课需求也呈多元化。
首先针对的是建筑学大类的学生。建筑美学是其专业的必修课程,要求学生全面、深入、系统、准确地掌握并能应用建筑美学基本原理于建筑实践活动中,能够发现建筑审美活动过程中的关键问题,并能思辨性的解决。其次针对建筑大类的临近学科如环境设计、美术、园艺等专业的学生,建筑美学主要作为其专业选修课开设,主要是拓展学生的审美视野,让学生对建筑美学的基本知识有所认知,达到辅助专业核心课的作用。最后对于其他非建筑、非设计、非艺术类专业的学生,建筑美学主要作为面向全校所有学生开设的通识选修课,属于审美教育的范畴,目的在于让这些学生了解建筑美学,激发他们的兴趣,在生活中提高对周边建筑的审美鉴赏能力,并能运用一定的建筑美学知识对一些建筑作出相对专业的审美鉴赏。
从学制来看,有职业技术学院的三年制大专和四年或五年的本科,对于一些办学历史久,层次较高的大学甚至有硕士、博士点。对于大专院校和本科低年级的学生以讲解建筑审美现象为主,主要是建筑审美赏析,对于高年级的学生,有意识的引导其进行理论思考,提高其对建筑美学的理解深度。而建筑大类的硕士生或博士生不仅要深度理解建筑美学的理论知识,甚至还要将建筑美学的理论运用在自己的科研中。对于建筑美学方向的硕博士生要深化建筑美学理论的系统学习,把握关键,吃透重点、难点,在此基础进行建筑美学理论的创新研究和应用研究[5-6]。
在西部高校,尤其是西南五省(云、贵、川、渝、藏)的院校,少数民族籍学生占有相当的大比例,比如贵州大学有大量的苗、壮、水、布依、彝、瑶、回、白、穿青人等少数民族籍学生。然而在现代化进程中,少数民族建筑文化受到强烈冲击,少数民族学生对家乡建筑文化的认知度越来越低。因此,在西部少数民族多的高校进行建筑美学教学,有必要针对性的开设民族建筑美学专题。但目前国内开设《建筑美学》的高校主要是传统汉式建筑审美的讲授为主,对于少数民族建筑审美涉及较少。
在分析了西部高校建筑美学教学对象多元化特征的前提下,结合学生的不同需求,应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模式,面向学校多层次受众来进行教学和研讨,尤其针对各类型学生对建筑美学的不同需求实行多元化培养,着力开发各类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思考与探索,培养多层次的高素质的自主创新型人才,达到欣赏与研究兼顾、普及与提高结合的目的,其教学改革的建议如下。
传统的教学模式主要是一个教师主讲一门课,国内的建筑美学课程也主要是这个特征。因此打破一个教师讲授建筑美学的传统,整合城规、建筑、环境设计、景观、设计等专业的老师共同讲授,让不同学科背景,不同研究领域的教师都能参与进来,促进教学手段的交流,多元思维的碰撞,教学内容的不断更新。这里以贵州理工学院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的建筑美学教学团队为例。该团队的教师结构合理,有教授、副教授、讲师、助教参与,涉及学科有城乡规划学、建筑学、风景园林学、设计学。他们主要从事与建筑有关的设计创作实践和理论研究,都对其领域的建筑审美有着多元化的理解。通过整合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各学科的师资力量,联手贵州大学、六盘水规划设计院等外单位的相关师资,保证课程的专业性与实践性。该团队的负责人则是专门从事建筑美学教学和理论研究,主要讲授建筑美学的基本理论。其它团队成员基于研究专长讲授相应的建筑美学内容,包括讲授贵州城市审美鉴赏、贵州传统村落审美鉴赏、贵州风景名胜区鉴赏等内容。让每个老师讲授自己最擅长的内容,目的是开阔学生视野,打开学生思维,让其接受多元的建筑审美知识。
对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是新时代教学的必然趋势。建筑美学课程建设也应该高度重视对现代化的教学方法与手段的运用,使该课程逐渐向着智能化、网络化、信息化转变。并发挥传统课堂教学的优势,提升建筑美学的教学效果。充分利用网络平台(雨课堂、易班等)将建筑美学课程的基础知识点进行合理编排,以学生为中心构建整个课程内容,通过文字、照片、PPT、视频等来展示建筑美学的知识点,方便学生在网络平台上自主学习。另外,通过在网络平台中穿插习题、测试,而在线下的课堂教学中加强讨论和应用环节,可让学生及时巩固所学知识,保证学习过程的连贯性。另一方面,通过联动相关建筑美学教学网站的资源[7],以及其它几类成功的教改成果[8-12],促进相关资源的交流以及资源的共享,不断补充新鲜血液,以保证建筑美学课程与时俱进。
易班[13]是贵州理工学院的一大特色之一,是信息化教学方法的一种。建筑美学课程教学积极利用易班平台的优势,建设联动课堂教学,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教学模式。这有效辅助建筑美学课程的教学。建筑美学知识的抽象性,以及学生自身学习能力的限制从根本上决定了学生在课堂外“自学”效果并不理想,因此这种模式下与“翻转教学”[14]大为不同,故教师在课堂上完成建筑美学核心知识的讲授,易班平台上则变成了各类不同层次的学生与老师之间的互动场所,包括答疑解惑、知识的实践运用、创新性讨论等,从而达到更好的教育效果。建筑美学课堂与易班平台紧密联系,联动教学,创造师生间、各专业各层次学生间的交流机会,促进建筑美学创新的不断提高。
现代信息化教学具有广泛性、个性化的特点。先进的教育技术能够创设多元的现代教学形式与内容,有效建立与学生的课下交流平台,辅助课堂教学,构建先进、高效、实用的现代教学模式。多元教学环境的开拓,可为师生互动提供新的平台,有助于提升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在进行建筑美学教学方法改革的过程中,要充分借鉴并应用新媒体和现代信息技术进行教学改革,以达到丰富教学形式,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
上文讲述了西部高校学生具有专业类别、教育层次、民族身份多元化的特征。客观上要求建筑美学等相关专业基础课程的建设实施差异化教学[15]。
首先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实行差异化教学。建筑学专业的学生,加强审美方面的修养是十分关键的,也是一个合格建筑师的基本素养。其教学内容包括居建筑美学的学科定位、哲学基础、建筑美的本质、建筑审美活动、建筑美的生成机制、建筑审美维度等理论内容的阐述,在实践层面还包括建筑美学理论对于建筑设计实践活动的指导作用。对于风景园林学则有必要增加古今中外的景观建筑美学的内容,如中国传统四大园林(北方皇家园林、江南私家园林、岭南庭院、福建园林)、西方古典园林审美、现代城市园林审美、风景名胜区审美等。城乡规划学专业则包括大尺度视角分析城市空间格局所表现的审美理想、隐喻与象征,城市设计的生态美学等内容。对于其他非建筑大类专业[16]则要精简理论方面的内容,更多的是基于可视化的图片、影像、实物等让学生直观的理解建筑的形态特征,重点是建筑审美现象的讲解。
其次对于教学对象的多元化、层次多样化、传统单一的教学模式以及课堂教学方法是不再适应新时期高等建筑教育的客观需求的。建筑美学在针对不同学历层次差异是很明显的。大专和本科主要是培养应用型人才,主要开设通识选修课,主要是讲授古今中外的建筑审美现象,加强对经典建筑案例的认知,激发学生对建筑美学的学习兴趣。而硕士生和博士生培养的则是创新研究型人才,因此要求具备过硬的专业理论知识。这个时候就需要对建筑美学的研究现状、学科基础、生成机制、审美维度、文化地域性格等核心问题进行探讨。
最后针对民族身份多元化特征,可以开设相应的少数民族建筑美学专题,如维吾尔族建筑审美赏析专题、傣族建筑审美赏析专题、藏族建筑审美赏析专题等。激发民族籍大学生对民族建筑美学的兴趣,提高他们的建筑审美能力,让学生了解不同民族建筑的审美文化,各地特色建筑的艺术本质和人文品格。通过阐释民族建筑审美现象,有效丰富学生对民族建筑的多元化认知,同时提升其对自己传统建筑的文化自信、自尊。
总之,建筑美学教学对象的特性以及不同的教学需求,在目标定位、内容设置、方法应用等方面进行差异化分析,有助于为西部地区培养复合型的创新型人才。
建筑美学是一门新兴交叉学科,其既能体现理工科专业的“精技术”、“重实践”的特色,又能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审美能力。在西部高校开展建筑美学课程,要突出民族特点、地域特色,同时也不失时代特征,其内容应该既包括现代、后现代精品建筑的审美讲授,也包括少数民族建筑的审美专题。对于西部学子专业、层次、身份的差异相应的开展差异化教学。对于深处信息化时代,建筑美学要充分利用网络信息平台建设联动课堂教学,实行混合式教学模式。网络信息化教学的广泛性、个性化的额特点,能够创设多元的现代教学形式与内容,有效建立与学生的课下交流平台,弥补传统课堂教学的不足,从而创设先进、实用、高效的教学建设路径。为了丰富教学内容的多元性,开拓学生的审美思维,有必要整合建筑、景观、设计、艺术等专业的老师共同讲授,为不同背景的学生学习建筑美学知识提供不同的路径,以拓展学生的审美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