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地城市:生态景观优于仿生景观

2018-01-01 16:25朱瑞芳冯虎潘根兰孙可鑫赵旭刚孙英梅
安徽建筑 2018年5期
关键词:寒地冰雪景观

朱瑞芳 ,冯虎 ,潘根兰 ,孙可鑫 ,赵旭刚 ,孙英梅

(沈阳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辽宁 沈阳 110034)

1 引言

寒地城市仿生景观建设是指人们模仿自然界中的各种动、植物形态,将用人工材料如玻璃钢、塑料等制作的形态各异的景观小品安装在广场、公园及景观大道两侧的公共环境中,以弥补因气温下降导致的城市环境枯燥、清冷的局面。目前,常见的寒地城市仿生景观有椰子树、绢花、仙人掌、长颈鹿、熊猫等热带动、植物。由于仿生景观不受特定地域、生长周期以及气候等因素的限制,不需要饲养、栽培,不用清理枯枝烂叶、粪便等杂物,能产生立竿见影的视觉效果,因而在寒地城市较为普遍。这些逆自然规律建造的仿生景观,尽管在某种程度上对市容市貌能够起到点缀、美化作用,但亦存在以下问题。

2 存在的问题

2.1 与“天人合一”学说相冲突

“天人合一”学说是指人类应该“从认为自己处于与自然相对独立和对立的地位改变为自己是自然的一部分,重返自然,平等地对待自然界中的所有生物[1]”,其主旨是“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自然界有普遍规律,人也服从这些规律[2]”。然而,寒地城市仿生景观无论是时间上还是空间上,都与大自然的运行规律背道而驰。干燥阴冷的冬季,安放在寒地城市公共环境中“郁郁葱葱”的花草树木、“活泼可爱”的珍惜动物,与寒风凌冽的北方格格不入,根本没有体现出南方城市特有的婉约柔情之美,不但没有使人赏心悦目,反而令人心生不安,直接影响到寒地城市景观的舒适度。为了给北国营造花开四季的景致,人们忽视寒地城市的文化、气候与习俗等因素,生搬硬套地模仿南国美景,却对近在咫尺的“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北国风光不以为然、视若无睹。感官与视觉上的冲击,导致热带与寒带、南方与北方之间出现时空差异错位,寒地城市也失去了季节更替之美与应有的本真。因此,在与大自然相处的过程中,包括设计寒地城市景观建筑时,我们应该“有节制地利用和改造自然,选择和创造出适合于人的身心健康及其行为需求的最佳建筑环境,使其达到阴阳之和、天人之和、身心之和的完美境界[2]”。

2.2 影响生态平衡系统的生成与寒地城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国内学者研究表明:“城市森林日平均吸收二氧化碳3.3万t,释放氧气2.3万t;日平均滞尘量为182t/hm2,蒸腾吸热4.48亿J/hm2,其中乔木林占蒸腾吸热的87%,平均滞尘量为1.518t/hm2,落叶乔木占65%,常绿乔木占20%,灌木和其他占15%[3]”。另外,“植物在生长发育过程中,会向外释放一些低沸点易挥发的小分子物质,这些物质被称为植物挥发性物质。大量研究证明,植物所释放的许多挥发性成分(萜烯、酚酸、醚类、乙醛等)具有抑制细菌的作用[4]”。因此,布局合理的生态景观能够形成功能齐全的生态平衡系统,这套系统通常具备自我繁衍、净化与更新的能力,在降温增湿、杀菌减音、降低热岛效应、改善城市小气候等方面发挥着巨大作用,优良的环境必将推动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据测算,生态景观的产出往往能够达到其投入的十几倍甚至几十倍。而仿生景观却只有老化、损耗而没有任何实际意义上的产出[5]”。因此,如果将相同资金投入到冰雪生态景观建设中,那么,“其潜在的影响力将吸引更多的资金注入,刺激区域经济发展,形成繁荣的商圈、高新产业园、文化旅游或是景观旅游区[6]”。而且,随着资金投入与使用时间的推移,冰雪生态景观的影响力将似雪球一样,越滚越大,并成为寒地城市标志性节点景观的聚集区域,从而产生更大的寒地生态景观效应。

3 思考

3.1 应该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与其保持和谐一致

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造就了我国独特的地域差别之美,“杏花春雨江南”描述的是南国的阴柔之美,“骏马秋风蓟北”形容的是北国的阳刚之俊。而寒地仿生景观以标新立异、美化环境为由,创造出一个个逆自然规律的“错位美景”,不但削弱了寒地城市景观独特的地域之美,也暴露出我们对生命缺少敬畏的情感,对大自然缺少尊重的情怀。在“急功近利”的思想观念驱使下,人们将南北之间在习俗、气候及地域等方面的差别抛到九霄云外,自顾自地随意安放这些可爱的“生灵”,不考虑效果,更不计代价,结果是非驴非马、不伦不类,令人啼笑皆非。其实,在人们的审美观念不断多元化的今天,在人们不断追求个性化的当下,“小桥流水人家”式的南国美景丝毫不会影响人们欣赏“大气昆仑横跨”式的北国风光。不同地域生态景观的别样之美,反倒能够引起各方人士的关注,将各种资源投放过来。因此,我们不必刻意去改造、斧正大自然的运行规律,而是顺应自然,尊重自然,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充分挖掘寒地城市的地域特色,从而形成真实、淳朴且与大自然的气候和谐一致的寒地城市景观。较之模糊景观地域性的仿生景观而言,寒地生态景观能够增加城市的生机与活力,提升城市形象,同时在提高人们的心理舒适度及丰富人们的视觉、知觉感受方面也有很大作用。

2.2 可以因势利导,就地取材,开发北国冰雪文化

尽管寒冷的冬季在某种程度上给人们的生活带来诸多不便,但同时也是大自然赐给我们的宝贵资源及可以挖掘的财富。因此,我们应该向先辈学习,在建造风景园林、亭台楼阁之时,始终将“虽由人做,宛自天开”作为最高准则,以北国特有的冰雪为依托,打造富有寒地城市特色的冰雪景观——雪雕、冰雕、滑雪场、滑冰场、冰爬犁、冰陀螺、冰滑道等等,充分发挥北方冬季寒冷、漫长的地域特色,将冰雪生态景观作为对外宣传的一个窗口、一个平台,以便达到“借力发力”、“四两拨千斤”的效果。如在被世人誉为“东方小巴黎”的哈尔滨,人们“通过各种手段和措施进行的整体空间营造,使哈尔滨的冬天不再单调和寒冷。独具特色的冰雪文化,吸引了大量的中外游客。每年的l2月是各地旅游业以及城市萧条的开始,但哈尔滨却开始热闹起来,成为冬季旅游度假的首选之地[7]”。因此,我们应该珍惜、享受并善于利用大自然给予我们的恩赐,充分利用寒地城市的自然资源,抓住“特色”二字,因势利导,就地取材,将不利条件——“天寒地冻”转化为有利条件——“冰雪大世界”,同时搞好与“冰雪旅游”密切相关的通讯、交通、电力、水利等配套设施建设,从而带动城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尽管寒地城市生态景观建设仍面临许多问题,诸如政府职能部门的决策、资金投入、媒体的舆论导向、景观设计人员的积极性以及公众的认可度等,但这不应该成为我们大搞“短平快”式仿生景观的理由。“利用自然的生态力量进行城市景观的营造,是未来新的城市景观理念的重要研究内容[7]”,因此,我们要克服急功近利的思想观念,从生态景观的长期效益与可持续发展的观点出发,结合寒地城市独特的气候条件、地形地貌、地质特点,遵照相宜性、兼顾性、舒适性、持续性、生态性、经济性、科技性及发展性的原则,将冰雪生态景观作为寒地城市的特色与窗口,统筹规划、设计寒地城市景观空间格局与景观配套设施,“化冰雪为神奇,把天寒地冻变为产业优势,把冰雪艺术和旅游产业变成寒地城市的一张名片[7]”,从而使寒地城市能够“最大限度地获取生态效益、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8]”。

猜你喜欢
寒地冰雪景观
逐梦的“冰雪一代”
拥抱冰雪向未来
点燃“冰雪”
基于寒地公园适老化需求的研究——以长春为例
景观别墅
寒地黑土无公害水产品健康养殖发展思路
火山塑造景观
沙子的景观
包罗万象的室内景观
国内首个“海水稻”寒地育种站设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