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辉周
(合肥师范学院 艺术传媒学院,安徽 合肥 230601)
潜山杨氏宗祠坐落于安徽省潜山县龙潭乡万涧村境内,它选址涧西,坐西朝东,背负青山、面临皖水,两侧皆有山依,风水、风景极佳。杨氏宗祠始建于清初,经道光十九年和民国三年两次大规模重修,后又经2007年省文物局拨款维修及民众维护,至今保存完好,现已被列为安徽省文物重点保护单位。
杨氏宗祠建筑群主体建筑包括古戏楼、明伦堂和寝堂,戏楼前的院落两侧配有观戏用的两层厢廊,三进两厢,结构完整、层次分明。主体建筑内部精雕细饰,保留下大量精美的木雕与彩绘装饰艺术图案纹样,形式美观、寓意深刻,具有较高的文化研究价值。
潜山杨氏宗祠作为杨氏宗族活动的公共场所,建造过程中凝聚了本宗族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具有较高的技艺水平。因此,其建筑装饰形式自然也十分考究,可以说是当时当地民间建筑装饰的精粹,大到建筑主体结构的表现,小到建筑细节的美化,都经过了合理巧妙的艺术处理,最终集装饰艺术的功能性、审美性和工艺性为一体。
杨氏宗祠的建筑装饰非常重视实用功能与审美功能的有机结合。宗祠建筑群整体外观以砖木结构为主,但其建筑内部构件几乎是全木结构,因而在装饰艺术形式上首选木雕装饰和绘画装饰两种。木雕装饰艺术是木结构建筑最好的装饰表达形式,可以直接在木构件上进行雕刻加工,既省工省料又与建筑环境高度和谐;而绘画装饰艺术既能起到美化装饰的作用,又能达到对木构建筑材料防腐、防蛀的功效,也是木构建筑最佳的装饰艺术形式选择之一。
杨氏宗祠的木雕装饰大多集中在具有结构和功能作用的木构建筑部位,如撑拱、雀替、隔扇、槛窗、栏杆等,它们或雕或刻、或繁或简,手法不一、形式多样,但都十分注意结构上的牢固性和形式上的美观性,造型、结构、功能和空间都组合得自然得体。这些建筑木雕装饰主要根据自身分布的位置和所处的构件造型来确定装饰表现技法,有圆雕、浮雕、线刻、镂空雕等多种形式。其中,檐下撑拱因位于檐柱的外侧,具有多角度立体化展示空间,其木雕装饰形式最为繁复,多以圆雕为主,并结合浮雕与线刻,几乎每个角度都布满雕饰,精雕细刻,十分美观;雀替因造型一般呈对称样式,如同展开的双翼依附于柱的两侧,一般选择在其两面进行浅浮雕式的对称雕刻装饰,结构饱满均匀;隔扇和槛窗的木雕装饰则根据所处结构部位的不同采用镂雕或浅浮雕形式,隔心部分一般采用格条排列组合或镂雕的形式装饰出不同的纹样结构,而绦环板部位则往往结合浅浮雕和线饰来组织画面,与隔心部分形成虚实呼应;杨氏宗祠栏杆的木雕装饰相比来说就显得较为简单,它主要安装在戏台和回廊上,起拦挡和维护的作用,一般采用简练的装饰符号进行镂空处理,目的是保持内外空间的融通。总之,这些木雕装饰与木构建筑结构紧密结合、丝丝入扣,使建筑、结构和装饰达到和谐统一的状态。
杨氏宗祠建筑内外部空间均可见大量的绘画装饰,不同之处在于,内部空间的绘画装饰往往重彩刻画、造型具象,色彩鲜艳华丽、形象层次饱满;而外部空间的绘画装饰则相对素净妍雅,以墨线勾勒的吉祥纹样和寓意符号为主,色彩朴素单一、形象抽象简化。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其一,杨氏宗祠隶属民间建筑范畴,清代的民间建筑受到封建等级制度的限制,不能同官属建筑一样对建筑外观进行金碧辉煌的重彩装饰,而被要求保持等级差距,因此杨氏宗祠在建筑外檐空间的装饰设计上设色十分低调,造型也极为简单概括,它将精美多变的彩绘装饰内容全部转向内部空间,以色彩艳丽、造型丰富的笔触来装饰建筑内檐空间结构,渲染出繁丽热烈的气氛。其二,从装饰与建筑结构和谐的角度出发,因杨氏宗祠的建筑外檐结构中屋顶采用灰瓦,墙体砌以青砖、檐下饰以粉墙,墨线勾勒描绘的檐墙纹饰图案与灰瓦,青砖、粉檐组成的建筑外观构成和谐统一的整体,朴素而美观;而宗祠内部空间建筑结构层次丰富,撑拱、梁枋、额枋、雀替、驼峰、天花等建筑结构部位都为彩绘装饰提供了很好的施展空间,或重彩绘饰、或雕绘结合,可以通过不同的装饰组织形式营造出美轮美奂的建筑空间形象。
中国传统民间建筑的装饰艺术尤为强调象征性和寓意性,正所谓“图必有意、意必吉祥”。那些装饰内容不仅寄托着人们对于未来的美好希冀和愿望,更以吉祥寓意的方式激励着后人不断努力奋进,因而这些建筑装饰的主题既是理想性的,亦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潜山杨氏宗祠的建筑装饰就是通过一个个寓意深刻的祥瑞神兽、花卉卷草、吉祥符号等图案内容,借物抒情,将先人最美好的祝福和对后世子孙的期望表达出来。
古民居建筑的装饰中,寓意祥瑞的神兽形象之选择很大程度上受到历史地域文化的影响。安徽潜山地处大别山地区,与中原文化发源地河南近邻,其历史文化背景自然深受中原文化的影响。中原文化信仰龙神,因而潜山杨氏宗祠的装饰艺术内容无论木雕还是彩绘,都涌现出大量表现龙的装饰形象。另外,在潜山地方民间信仰中人们认为祥瑞神兽狮子可以避邪,守护家人的平安和吉祥,至今当地农村建造住宅还有在屋顶或两侧大门柱顶端安放狮子的习俗,其目的是为了镇宅辟邪,保护风水。所以在潜山杨氏宗祠的建筑装饰中,神兽狮子的形象也是较为多见的装饰内容。
杨氏宗祠建筑装饰中,龙作为一种神兽,并非固定不变的程式化形态,而是根据装饰主题寓意、装饰结构部位和装饰表现手法进行变化处理,形式多样,十分丰富。如古戏楼雀替部位的浮雕龙饰图案,将“龙神”变化成正规龙头与植物卷草形的龙身、龙足组合而成的“草龙”形象,行云流水、变化自如,将雀替结构装饰得轻盈灵动、美观大方。在祠堂正厅明伦堂明间的屋顶大梁上描绘的“二龙戏珠”彩绘图案中,龙的形象则处理得写实生动,二龙分雌雄,左右对称、形体流畅,中间的“珠”化作太阳,寓意雌雄二龙共迎旭日东升,让灿烂阳光普照大地,象征着宗祠祖先对后世子孙的庇护与守望[1]。正厅外檐下的撑拱结构上,龙形装饰又变化成龙生九子之一的龙子“鸱吻”形象。“鸱吻”一般是常见于古建筑屋脊正脊两端的一种饰物,在杨氏宗祠里却装饰到撑拱结构部位,十分罕见。此处的鸱吻龙头鱼身,呈倒挂状,尾部朝上紧贴挑梁,头部朝下口吐江水,整体雕刻层次丰富、技艺精湛,圆雕、浮雕、线刻结合,每个角度都极具艺术欣赏性。中国神话传说中的鸱吻,口阔噪粗,平生好吞,《太平御览》记载:“《唐会要》曰:汉柏梁殿灾后,越巫言海中有鱼虬尾似鸱,激浪即降雨。遂作其象于屋以厌火祥。”[2]鸱吻属水性,将它雕刻装饰于正厅门前的撑拱之上寓意“喷水镇火”,永保祠堂平安。
杨氏宗祠中神兽狮子的装饰主题形象也是变化多端、各具特色。古戏楼正台檐下撑拱上所雕刻的“倒趴狮子”,一改传统镇宅狮子凶猛威严的形象特征,将其造型设计成憨态可掬的倒趴状,周围辅以大量回纹符号和卷草纹饰,刚柔并济间将主体狮子形象烘托得轻松活泼又不失威严。戏楼内部空间结构阑额上的彩绘狮子图案则具有典型的民间绘画艺术特征:“十斤狮子九斤头,一斤尾巴在后头”,其形象夸张有趣、色彩蓝红相间,线条卷曲流畅,极具民间审美意味。祠堂正厅明伦堂次间屋顶大梁彩绘“狮子滚绣球”图案中雌雄双狮左右对称、口吐祥云,刻画得自然写实、栩栩如生。色彩对比也极为强烈,一橙一蓝的雌雄二狮通过补色对比加强了视觉冲击力,中间的绣球彩带色彩搭配亦是对比刺激,整个装饰画面节奏欢快、生动活泼。就此处整体的建筑空间而言,彩绘“狮子滚绣球”乃点睛之作,将内部空间点缀得熠熠生辉,同时又向后辈传达出杨氏祖先的美好祝福:“狮子滚绣球,好事在后头”。
杨氏宗祠建筑花卉卷草的装饰艺术纹样极其丰富,有牡丹、菊花、莲花、忍冬、月季等都是常见的装饰题材,它们通过象征与比拟的手法将建筑结构和空间装饰得美轮美奂。其中牡丹花卉装饰取其花开富贵之寓意,象征富贵吉祥、繁荣昌盛,如祠堂正厅檐下撑拱上装饰的木雕牡丹,独立的花头圆雕细腻典雅、风姿绰约、雍容华贵,花卉与枝叶的组合浮雕则枝繁叶茂、卷曲灵动,整体结构和装饰自然舒展,彰显出堂皇的气派。菊花的装饰乃取其长寿之寓意,在古代菊花别名“寿客”,用它来装饰对象,寓意益寿延年。莲花是常用植物花卉装饰图案的典型,莲花是君子之花,出污泥而不染,代表着高雅、圣洁的品质,而结子莲花则寓意多子多孙。杨氏宗祠的古戏楼正台横梁下垂花柱就被设计成莲花的形状,花瓣雕刻层层叠叠,立体生动、秀美高雅。忍冬即金银花,它凌冬不凋,是坚忍不拔的象征,在建筑装饰中还常见以二方连续的方式进行延伸,又寓意延绵不断、轮回永生,在杨氏宗祠外墙的檐墙装饰、室内栏杆装饰等部位都能见到连续忍冬纹的身影。月季,四季开花,因而象征四季长春。杨氏宗祠正厅前檐顶棚彩绘装饰壁画中,就有月季、牡丹、菊花等各色花卉的组合图案,表达出富贵长春、富贵长寿等美好的寓意。相对于各种花卉装饰内容而言,卷草纹样在杨氏宗祠的装饰中就更加多见,几乎无处不在,却又总是以辅助纹样的形式出现,有龙头卷草纹、牡丹卷草纹、菊花卷草纹等,它们旋转饱满、富有动感,既能渲染画面氛围,又可丰富造型层次。同时,这些卷草纹样本身也有着美好的象征意义,暗含瓜瓞绵绵、子孙昌盛之寓意。
中国传统文化历史悠久,祖辈留下的装饰图案丰富多彩,它们的共同主题无外乎求吉求福、长寿喜庆。在长期的历史文化传承过程中,一部分图案为了适应某些限定空间的需要,或为了组成某种具有形式感的结构,逐渐演化成造型简练概括、节奏形式规律的形态,并固化为一种观念的替代物,即为图案装饰中的特定符号[3]1-4。在杨氏宗祠的建筑装饰中留下了大量此类寓意吉祥的符号,主要有:回字纹、祥云纹、如意纹、蝙蝠纹、暗八仙等等,它们结构简练、形式规律、节奏分明,强化了建筑及空间的环境氛围,使其更具情感性和艺术感染力。
回字纹,寓意“富贵不断头”,其构成形式讲究回环反复,延绵不断。杨氏宗祠的回字纹建筑装饰符号较平常多见的“方回单体型”回字纹更加简约,它们采用简笔组合的方式重新变化成“长城纹回字纹”结构,该类型的回字纹减少了回环状线条的转折圈数,使得装饰风格更加整齐简洁,倾向于朴拙的自然美感,具有强烈的民间意味。宗祠建筑外墙檐下的檐墙装饰带、内部木雕结构“撑拱”的周边装饰带,都有大量这种几何化“长城纹回纹”符号装饰,它们与舒展弹性的卷草纹形成强烈对比,一张一弛,使得整体装饰活力生动。祥云纹和如意纹皆造型婉转优美。前者寓意祥瑞,表达对幸福美好的向往;后者取其谐音,寓意吉祥如意,亦是表达对幸福美好的向往。在杨氏宗祠建筑装饰中,两种符号常常作为辅助纹样交替或组合出现在局部结构和装饰空间里,以表达祖辈对子孙后代美好生活的期待与祝福。蝙蝠纹相较于祥云纹和如意纹符号的优美婉转之造型而言形象欠佳,但因它与“遍福”“遍富”谐音,老百姓充分发挥主观创造性,对它进行抽象概括并美化成造型对称、协调,象征“福气”的吉祥符号,用以表达祝福与企盼[3]5。而“暗八仙”符号的创作则具有浓厚的道教色彩,道教讲长生不老的神仙之术,道教八仙人物暗寓祝颂长寿之意。在建筑装饰中,因八仙人物形象造型复杂,又难以表现,因此常提取八位仙人手持法器来进行装饰替代,其手法含蓄内敛,并逐渐演变成程式化的装饰符号,寓意长寿安康[4]。杨氏宗祠古戏楼二层有两扇雕刻质朴精美的槛窗,主体装饰内容是蝙蝠纹与暗八仙的组合搭配。纹样采用对称的格局,巧妙地将蝙蝠纹层层回旋环绕,围合成窄长方形中心,并将暗八仙符号进行适合变形,安放其中,好似一幅幅独立的小画,整体又共同构成槛窗格心,极具装饰美感,其装饰寓意福寿连绵。除此以外,在宗祠建筑墀头部位有暗八仙符号的墨色彩绘、建筑撑拱顶端有暗八仙符号组成的圆形适合团纹浮雕,皆有祝福吉庆吉祥、福乐长寿之意。
建筑装饰不仅是建筑物华丽的外衣,更蕴涵了建筑物本身的文化气质,是建筑情感与灵魂的表达,这种文化气质与建筑的实用功能相辅相成,和谐完美的统一。潜山杨氏宗祠作为皖西南地区典型的清代民间礼制类公共建筑,不仅技术精湛、装饰精美,具有较高的审美性,更为我们今天探索其文化价值内涵提供了重要的研究依据。
潜山县素有“皖国古都、古皖之源”的美誉,其境内的天柱山又名“皖山”,万涧村杨氏宗祠正位于天柱山北侧。天柱山北,沟壑纵横、山紧地窄,著名的“皖水”就源于其间,“万涧”是其上游的支流[5]。自春秋时代以来,皖山、皖水孕育了传承几千年的古皖文化。皖山奇秀,皖水灵动,就如李白诗云“奇峰出奇云,秀水含秀气”,古皖文化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将这种地域环境气质化为内核,形成秀雅、灵动、朴素、和谐的文化特质。地方建筑与当地历史文化的发展密不可分,潜山杨氏宗祠建筑装饰艺术的产生和表现受到古皖文化极大的影响。纵观杨氏宗祠的木雕装饰艺术,处处透着秀美和典雅,造型欢快灵巧,就算是狮子等凶猛神兽主题内容的雕刻也极尽装饰之所能,将它们雕琢得柔和秀美、活泼可亲;花卉卷草纹样的雕刻就显得更加流畅细腻、灵动飘逸;即便是一些布局对称严谨的几何化符号雕刻也带有强烈的节奏和韵律,让人欣赏起来丝毫没有约束感。其木雕整体用色也极为朴素,很少施彩,多保留木材原有的表面肌理和色彩,即使局部木雕结合彩绘,用色也较为淡雅,常见青绿淡敷,亦能透出木材纹理。
任何地区的历史文化发展从来不是完全独立的,它或多或少会因为人口的流动或迁徙与周边文化发生联系。潜山虽然地处皖西南,但此地的很多建筑样式与风格都受到了徽派建筑艺术的影响,今天在潜山县境内还能发现大量粉墙黛瓦马头墙式的装饰风格建筑,杨氏宗祠便是其中一例,其建筑群外观具有典型的徽派建筑特色。这种徽文化建筑装饰风格还极大程度的影响到杨氏宗祠的建筑绘画。有徽州民居壁画的研究者认为,徽州民居壁画具有典型的“内艳而外素”的色彩特征[6],而这一特征也正好应正在杨氏宗祠的建筑绘画装饰中。杨氏宗祠建筑群外围空间的檐墙装饰、墀头装饰皆采用黑白二色,极为朴素典雅;而内部空间装饰却采用彩绘的形式,在宗祠正厅的大梁和驼峰结构处甚至能看见色彩装饰极为艳丽、对比强烈的重彩描绘图案。这种建筑绘画的装饰手法与徽州民居壁画装饰风格十分一致,与徽州建筑文化的影响也有着一定的关系。
民间家族宗祠又称家庙,它们一经落成,便是家族的圣殿,不仅用以记录或宣扬宗族先人的伟绩与辉煌,还承载着对后世子孙的启迪与教化功能。教化与教育相比更侧重于感化,它主张通过引导的方式对人们潜移默化地正面传播知识和伦理道德,即智力教化和德育教化。而宗祠是一个宗族人群的共同精神信仰所在,其对后人的教化更偏向于德育文化方面。潜山杨氏宗祠通过一些祠堂建筑装饰内容,寄情寓意、润物无声地向后人传播诸如躬亲、友爱、正直、勤奋、规矩、严谨等高尚品行的伦理道德。
其一,杨氏宗祠通过一些刻有文字的匾额和楹联向后人宣扬家族德育文化精神。这类匾额和楹联集语言、书法和雕刻为一体,具有很高的思想性和艺术性。如宗祠正厅题有两方匾额“朝乾夕惕”和“光前裕后”。前者出自《周易·乾》:“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7]教育后人要时刻保持自强不息、勤奋努力、认真严谨的作风。后者源自《三字经》:“扬名声,显父母,光于前,裕于后。”[8]意为嘱咐子孙时刻不忘为祖先争光、为后代造福。两方匾额文采凝练、思想深刻,寄情寓意,独具感染力。此厅还配有一对木雕楹联,上书“凡今之人不与我同姓,聿修阙德无忝尔所生”,分别典出于诗经《小雅·常棣》“凡今之人,莫如兄弟”[9]284和《大雅·文王》“无念尔祖,聿修厥德”[9]471、《小雅·小宛》“夙兴夜寐,无忝尔所生”[9]372,整体楹联教化后人要同族之间躬亲友爱,继承先祖的美德及优秀传统,为父母争光。这些教化性文字通过牌匾楹联装饰于祠堂之上,一代一代地传承着杨氏宗族的优良德育文化。其二,杨氏宗祠装饰艺术的德育文化内涵还体现在一些建筑装饰细节上,如栏杆、门窗、隔扇上那些横平竖直、结构规则的“工字纹”“方格纹”和“直棂形”的装饰符号都通过象征寓意的手法向后代传递着“方方正正做人、规规矩矩做事”的为人处事之道。
潜山杨氏宗祠隶属于民间建筑范畴,其建筑装饰审美也带有民间美术审美特色,从装饰题材的选择到装饰手法的表现,都深受民间艺术创作精神的影响。中国民间艺术的创作是劳动人民集体观念信仰和智慧情感的体现,其中宗教信仰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因素,它可以满足老百姓对生活理想的追求,给予人们美好的期望。“佛教见性,道教保命”。在普通百姓眼里,这两种宗教的素材都可以在建筑装饰中加以运用,以满足自身的实用性和功利性目的。
杨氏宗祠建筑装饰中既有佛教符号“卍字符”及佛教吉花莲花的形象,亦有道教神兽神龙及道教仙人法器“暗八仙”的身影,这些装饰纹样或图案的运用互相杂糅、变异,却毫无违和感,体现了释道合一信仰下的混合性审美特征。如佛家“卍字符”寓意吉祥,却借用了道家所宣扬的无始无终之形式外衣,以二方连续形式延伸装饰于建筑栏杆之上,寓意无限循环,吉祥永驻。这是典型的不受单一宗教观念所束缚的释道合一的民间信仰文化特征,它既非单纯的崇佛也非纯粹的敬道,而是追求超越宗教文化之外的精神寄托,只为趋吉避凶,带有强烈的功利化色彩。
[1]范雪青.大别山系传统民居建筑装饰研究[D].郑州:郑州大学,2014:64.
[2]李眆,等.太平御览(四)[M].北京:中华书局,1960:2206.
[3]张道一.古代建筑雕刻纹饰——寓意吉祥[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09.
[4]楼庆西.装饰之道[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102.
[5]方力军.潜山杨氏宗祠建筑理念[J].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6).
[6]周雅琼,孙玲玲.徽州民居壁画与寺庙壁画比较研究[J].长春师范大学学报,2016(6).
[7]楼宇烈.周易注校释[M].北京:中华书局,2016:1.
[8]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弟子规[M].李逸安,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15:53.
[9]程俊英.诗经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