阚艳艳 刘思敏
(肥东县实验幼儿园 安徽合肥 230001)
陈鹤琴先生将幼儿园五大领域集体教学比为人的五根手指,是相互联系的,其中社会领域的教育是核心、是灵魂,为其他领域提供方向和价值指引。习近平总书记也说过:“人而无德,行之不远。没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思想修养,即使有丰富的知识、高深的学问,也难成大器。”良好思想道德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曲折的过程,幼儿时期孩子思想道德的培养是起点。课题组成员在开展以《西游记》为载体的各领域集体教学活动中,注重了对道德品质的挖掘,让幼儿领略文学作品独特魅力的同时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
笔者将以大班语言活动《孙悟空打妖怪》、大班健康活动《我是孙悟空》、大班社会活动《偷吃人参果》、大班艺术活动《面具制作》这四节集体教学活动为例,浅析集体教学活动中《西游记》对幼儿道德品质的培养。
儿歌《孙悟空打妖怪》作为连锁调中的代表作,运用了“顶针续麻”的修辞手法,将《西游记》中的故事情节和人物性格进行了概括。大班语言活动《孙悟空打妖怪》围绕三个目标进行:
1.学习儿歌,理解儿歌的内容。(认知目标)
2.尝试有节奏地展示儿歌,感受连锁调的句式特点,体会其节奏美和韵律美。(能力目标)
3.懂得明辨是非,喜爱《西游记》。(情感目标)
评析:活动中,教师先以视频为导入,让幼儿完整欣赏儿歌,之后针对儿歌内容进行相应提问,如:儿歌里都有谁?他们发生了什么事情?……在幼儿回答的同时教师出示图片,帮助幼儿记忆,这样孩子就能很快熟知儿歌内容。同时借助图片的排列,幼儿会发现原来这首儿歌的前一句尾词是后一句的首词,利用拍手等方式打节奏,感受连锁调的魅力。
最后,孩子们围绕“为什么唐僧、猪八戒容易上当受骗?”展开讨论。“因为唐僧、猪八戒比较糊涂。”“因为孙悟空有‘火眼金睛’,能看出来。”……孩子们各抒己见,发表自己的看法。在探讨交流中,幼儿了解了《孙悟空打妖怪》的故事告诉我们要能明辨是非、分清善恶,知道应该做的事情要坚持,不该做的事情不能做,就像孙悟空一样,不被表象所蒙蔽,最终打倒了妖怪。
要说《西游记》中最受幼儿喜欢的人物形象是谁,那一定是孙悟空,他的金箍棒也深受孩子们的喜爱。健康活动《我是孙悟空》主要围绕三个目标开展:
1.了解金箍棒及它在《西游记》中的神奇之处。(认知目标)
2.能自主探索金箍棒的多种玩法,并积极与同伴进行分享。(能力目标)
3.逐步养成勇于挑战、持之以恒的态度,感受活动的快乐。(情感目标)
评析:活动开始,教师出示金箍棒,询问幼儿这是什么?有什么作用?帮助幼儿了解金箍棒,为之后的活动打下基础。自由探索环节,孩子们把金箍棒当“马”骑、用手心托着金箍棒、拿金箍棒当障碍物,跳过去……个人展示、分组比赛、集体过障碍,不同的活动形式孩子们都兴趣十足。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在健康领域中要求:在体育活动中,培养幼儿坚强、勇敢、不怕困难的意志品质和主动、乐观、合作的态度。但是在活动中我们会发现有的幼儿虎头蛇尾,遇到一点困难就退缩,活动刚开始没一会儿就开始喊累,坚持性比较差。这时教师借助孙悟空这一人物形象,告知幼儿孙悟空在取经路上遇到“九九八十一难”都没有退缩,一直坚持不懈,最终取得真经,从而激励幼儿学习孙悟空勇于挑战、持之以恒的态度,知道即使在游戏中也不能偷懒,要坚持到底,这样最终才能获得成功的喜悦。
诚实守信是一个人生存的根本,也是一个人的内在品质。党的十八大提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将诚信作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重点内容,由此可见其重要性。社会活动《偷吃人参果》中,教师将诚实守信融入其中,主要设置了两个教学目标:
1.了解故事内容,理解诚实守信的含义。(认知、能力目标)
2.知道诚实守信是一种美德,懂得并愿意做一个诚信的孩子。(情感目标)
评析:教学过程中,教师先让孩子了解《偷吃人参果》这一故事的主要内容,之后你喜欢孙悟空吗,为什么?你喜欢猪八戒吗,为什么?一连两个问题,让幼儿在讨论中对比孙悟空和猪八戒的行为,帮助幼儿理解诚实守信的含义,让幼儿知道在日常生活中做错事情并不可怕,但要能主动承认错误,不能狡辩,答应别人的事情也要按时完成,就像孙悟空一样,主动承认是自己偷了人参果并毁坏果树,勇于承担责任,答应镇元大仙救活果树就一直想办法去解决。
社会领域的教学活动最终都要联系到孩子的日常生活之中,所以老师在教学中又设计了“对与错”和“说说我自己”两个活动环节,帮助孩子由判断图片中做法是否正确,到联系自身,说说自己有没有不诚实的时候?当时心里是怎么想的?后来又是怎么做的?最终我们会发现,利用故事来告知孩子诚实守信这一道理,比单纯的说教更易让幼儿接受。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团结合作的就显得尤为重要。培养孩子合作意识的最佳时间段就是在幼儿时期,相对于小班幼儿来说,大班幼儿已经有了合作的意识,教师就应主动抓住教育时机,培养幼儿团结合作的能力。大班艺术活动《面具制作》主要围绕三个目标进行:
1.通过观察、比较,了解师徒四人不同的面貌特征。(认知目标)
2.采用合作的方式,学习制作面具。(能力目标)
3.享受合作制作面具带来的乐趣,喜爱《西游记》中的人物形象。(情感目标)
评析:教学过程中,幼儿发现唐僧的脸是长长的,孙悟空的脸和猴子很像,猪八戒的耳朵像扇子,沙僧的脸上长满了胡须……在掌握了四个人物的外部形象特征后,教师便请幼儿分成四人一组,合作完成面具。制作过程中,我们发现有的小组合作意识明显较强,组内成员相互协作,有的画画,有的涂色,有的进行粘贴……大家一起齐心协力共同完成作品。但是我们也看到,有的小组内是互不干预,自己完成自己的,组内缺乏交流、合作。展示环节中,能够互帮互助的小组完成的作品质量很高,缺少合作意识的小组完成的作品质量就稍差一点,有的甚至没有完成。
点评环节,教师引发幼儿的思考,探究团结合作的重要性。之后,教师也有意识地利用《西游记》中师徒四人团结合作,共同克服困难,取得真经为例,进行小结,帮助幼儿进一步了解合作的益处。
《西游记》作为我国四大名著之一,其中性格迥异的人物形象、精彩纷呈的打斗场面、神奇魔幻的故事情节……深受幼儿的喜爱。在进行集体教学活动前,教师首先对《西游记》中的故事进行了筛选,以幼儿兴趣为出发点,对故事进行充分挖掘。活动中各个环节的设置贴近幼儿生活,通过孩子们熟悉、喜爱的情境,在看看、想想、说说中,促进幼儿良好道德品质的发展。
沃顿商学院终身教授Adam M.Grant说过:“每个孩子都是天生的思想家,我们首先要做的是保护他与生俱来的思考力。”活动中,幼儿在教师的帮助下,化静为动,借助故事和实际案例,化抽象的道德品质为具体。同时视频、音频、讨论等多种方式的利用,幼儿在思维上进行了碰撞,引发自主思考“为什么孙悟空比猪八戒更值得我们学习?”“为什么自己没有完成作品?”……
《纲要》中明确指出教师要成为幼儿活动的支持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设计者,在了解《西游记》故事的前提下进行挖掘,在不断磨课过程中进行改进,结合幼儿年龄段特点,使活动具有乐趣性、探究性、意义性。活动过程中教师能抓住教育契机,及时给予幼儿回应、总结,拓展幼儿经验。幼儿在教学活动中也充分体现其主体性特征,善学、善思、善说、善为,大胆表达自我,不断进步。
总之,神话故事《西游记》蕴含着丰富的教育价值,是取之不尽的宝藏,我们将会继续在筛选、整理的基础上,深入探究,用孩子乐意接受的方式潜移默化的去影响幼儿,让他们在故事中学本领,学道理,学做人,助力幼儿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