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廷选 刘玮琦 杨 鹏
内容提要:组织预定新兵进行役前教育训练,是兵役工作的重要组织部分,也是端正入伍动机、增强适应能力、提高兵员质量的重要保障。抓好预定新兵役前教育训练,一要转变思想观念,充分认清新兵役前教育训练的重大意义;二要针对现实差距,不断创新新兵役前教育训练的方式方法;三要建立健全机制,扎实推动新兵役前教育训练的科学发展。
强军兴军,要在得人。军队的基础在士兵,士兵的入口在征兵。征兵工作作为国防和军队建设的源头工程、基础工程、造血工程,历来为党、国家、军队和各级人民政府高度重视。2016年以来,军委国防动员部要求各级政府兵役机关在审批定兵之前组织预定新兵进行役前教育训练,对于打牢新兵依法服兵役的思想基础、身体基础,进一步提高兵员征集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必须切实转变思想观念、找准现实差距、健全制度机制,不断推动役前教育训练规范运行、科学发展。
思想通则一通百通,观念变则一变俱变。抓好预定新兵役前教育训练,首先要克服“没必要”“不好搞”等错误思想观念。组织预定新兵役前教育训练,其主要目的是让预定新兵通过体验军营生活、感受训练管理氛围、了解部队纪律要求,使其端正入伍动机、提高入伍适应能力。同时,也便于兵役机关及时淘汰不合格人员,有效降低退兵比例,提高新兵征集质量。
(一)役前教育训练是端正入伍动机的“大课堂”。高学历新兵比例大幅增加,是当前新兵结构变化中最明显的一个特点,并且大多数应征青年为“00后”,他们成长在中国社会结构激烈变动时期,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生活习惯分化现象十分明显,在入伍动机上趋于多元化,有些还具有明确的功利性。虽然大多数新兵胸怀保家卫国的远大理想,想在部队接受锻炼和成长成才,但也有少数应征青年受父母的意愿左右,精神空虚、信仰缺失,无明确人生目标。通过役前教育训练,围绕“依法服兵役”“端正入伍动机”“如何迈好军营第一步”等现实问题进行辅导授课,围绕队列、纪律、内务三大条令进行学习训练,能够有效帮助预定新兵端正入伍动机、克服畏难情绪、坚定决心信心。
(二)役前教育训练是减少退兵隐患的“防火墙”。为加强对征兵工作的全程管控和精确评估,激励和引导各地扎实开展征兵工作,高标准高质量完成年度征兵任务,军委国防动员部从2016年开始实行征兵工作“五率”(报名率、上站率、合格率、择优率、退兵率)考评,对征兵工作建设与发展起到了十分显著的拉动作用。“五率”之中,各级政府兵役机关感到杠杠最硬、压力最大的莫属“退兵率”。征兵实践中,对体格检查和政治考核“双合格”的预定新兵进行役前教育训练,既可通过谈心交心和有针对性的思想工作,深入了解掌握预定新兵的思想底数,进一步减小思想退兵的比例;还可通过一定强度的军事训练,对体格检查属于合格范围但又不适合部队大强度训练生活的人员及时作出劝退处理。
(三)役前教育训练是缩短适应周期的“起跑线”。兵员质量直接关系到军队战斗力建设,为部队输送合格优质兵员,是各级政府兵役机关的职责使命,是培塑新质作战能力的内生动力,也是改革强军的必然要求。开展预定新兵役前教育训练,一方面,能使新兵在短期的体验式训练中,坚定政治思想、纪律作风和吃苦耐劳精神,缩短新兵入伍的适应期;另一方面,通过全员参加、全面考察、全程淘汰等方式,能让预定新兵体验军营生活、感受部队氛围、打牢身体基础。通过役前教育训练,为给部队输送优质兵员把好“第一关”、上好“第一课”,能够切实把思想品行好、身体素质强、文化程度高、意志品质坚的优秀青年送入部队,确保输送兵员的整体质量。
按照军委国防动员部的统一部署,各级政府兵役机关集中组织新兵进行役前教育训练,在端正入伍动机、减少退兵隐患、提高兵员质量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也为今后征兵工作提供了经验借鉴。虽然新兵役前教育训练在实践中声势浩大、成效明显,规定动作落实了,人员时间训够了,但内容不全面、方法不规范、重点不突出、组织不精细的问题仍然客观存在,需要认真加以解决。
(一)抓好专题教育这个先导。端正入伍动机、减少退兵隐患,是组织新兵役前教育训练的初衷。要以教育为先导,扎实开展习近平强军思想、依法服兵役、军队光荣传统、思想和身体准备、合格军人角色转换、坚决杜绝拒服兵役问题等专题教育,讲清参军入伍是每个公民应尽的法律义务,不断强化预定新兵的国防意识、政策法规意识和依法服兵役的责任意识,培养他们吃苦耐劳、勇敢顽强的意志品质,帮助预定新兵算清“政治账”“成才账”“法律账”“经济账”,牢固树立“参军光荣、当兵成才、逃避兵役可耻”的鲜明导向。
(二)抓好军事训练这个核心。依据《军人共同训练纲目(入伍必训课目)》《中国人民解放军体育训练大纲》等有关规定,按照“模拟化组织、正规化训练、封闭式管理、全程化淘汰”的原则,采取循序渐进、宽严适度的方式,严格按照条令条例抓好军事训练和一日生活制度落实。通过学条令、训队伍、练体能,让他们真实体验军营生活、感受部队训练管理氛围,使预定新兵尽早进入新训状态。体检医务人员还要跟踪掌握预定新兵的身体状况,对军事训练期间出现不适应或有异常表现的,应及时进行相应的辅助检查,挖掘排查隐匿性疾病、新发疾病等,对确实不适合服役的及时进行调整。
(三)抓好复查复审这个关键。体格检查和政治考核是确定预定新兵的前提条件,而役前教育训练则是审批定兵的最后一道关口。要结合预定新兵役前教育训练实际,在前期政治考核的基础上,更加认真地组织思想排查,与每名预定新兵逐个谈心,深入了解思想动态,讲清入伍后可能遇到的矛盾困难和相应解决办法,帮助其端正入伍动机。同时,对预定新兵的思想状况进行综合评估,对入伍思想不够坚定、吃苦精神不强的,要安排专人负责教育,对经教育无明显效果的及时劝退或调换。役前教育训练结束时,要组织预定新兵签订“依法服兵役承诺书”,从源头上减少拒服兵役问题的发生。
新兵役前教育训练是个新课题,训练对象特殊、时机敏感、内容复杂,客观上要求建立健全各项制度机制,推动教育训练依法进行、科学发展。
(一)建立教育训练制度。着眼新时代征兵工作实际需求,结合当前组织新兵役前教育训练的实践探索,进一步制定和完善新兵役前教育训练的规章和措施,建立健全训练管理、监督、考评、激励等有效制度,逐步形成层次分明、内容协调、规范严密、齐全配套的训练机制,确保各级政府兵役机关组织新兵役前教育训练有据可依、有章可循,
(二)健全人才培养机制。坚持把人才培养作为基础工程紧抓不放,围绕新兵役前教育训练内容,突出“四会”教学法、带兵方法考核选拔,选准配强新训机构和带兵施教队伍,全面提升组训人员管兵、带兵、训兵和做思想工作的能力。要把新兵役前教育训练的组训人才培养与军分区人武部的民兵整组、学生军训等工作任务紧密结合起来,通过组织专武干部集训、基干民兵训练、学生军训承训教官选拔等,努力形成以现役军官为主导、以退役军人为骨干、以专武干部为补充的“队伍固定、数量充足、素质过硬”的组训人才队伍。
(三)完善保障机制。在训练场地保障方面,从当前组织新兵役前教育训练的实践看,有的选在县(市、区)人武部院内,有的选在高校体育场馆,还有的选在地方拓展的训练基地等,虽然解决了一时的燃眉之急,但难以营造一个相对规范的军营环境。为此,应进一步配套完善市、县两级民兵训练基地的硬件条件,采取基地化训练的办法,使场地的选择、环境的设置、氛围的营造能够满足新兵役前训练的现实需求。在经费保障方面,无论是承训教官的误工补贴,还是参训新兵的食宿费用和执行标准,目前都还没有相应的政策依据,迫切需要从法规制度层面予以明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