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锐
( 安徽滁州职业技术学院 ,安徽 滁州 239000)
滁州,位于安徽东部,毗邻金陵南京,自隋唐设立州府,距今已有1500年的历史,这里文物古迹众多,尤其是醉翁亭更是家喻户晓[1]。自唐宋以来,李幼卿、李德裕、李绅、王禹偁、欧阳修、曾巩、辛弃疾、王守仁等文擘哲睿都谪居于此,他们醉情于滁州秀丽的山水,留下了大量的佳作,在众多的作品中以《醉翁亭记》《丰乐亭记》《醒心亭记》为代表的亭文学在中国亭文化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据史料文献记载,滁州古亭众多,以亭为题的文学作品更是篇幅众多,可见以醉翁亭为代表的古亭文化,是山水自然与人文相结合,体现出滁州深厚的地域文化,同时也应该清醒地看到众多古亭由于战乱和文革的破坏,大多损毁,而文献资料也很匮乏,没有形成完整的滁州亭文化体系,滁州古亭遗址的考证、恢复与重建,古亭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任重而道远。
据史籍资料的考证,有明确记载的古亭有五十余座,主要分布在琅琊寺景区、醉翁亭景区、丰乐亭景区、柏子潭遗址、南太仆寺等景区,古亭主要始建于宋明,经历历史的沧桑,仅剩十余座尚存,上世纪八十年代后,随着国家对文物古迹的保护日益重视,先后对琅琊寺、醉翁亭、丰乐亭、南京太仆寺等景区进行了重修,醉翁亭、清风亭、洗心亭、丰乐亭、醒心亭得于重新焕发生机[2]。
滁州古亭文化因其鲜明的地域特色,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滁州市在创建中国亭文化名城的过程中,努力挖掘这一历史元素,以“千年亭城”为主题打造最美“亭城”,通过文化工程和建筑工程来传承与发展古亭文化,在新时代中古亭文化成为滁州最具特质的文化标志。具体在文化上主要以亭文学为主,打造亭节、亭戏、亭网等文化品牌,建筑工程恢复重建古文化遗址,如丰乐亭、南京太仆寺、南湖滨水景观以及新建滁城街头公园小亭80余座,漫步于滁城的街头,百步一亭,将古朴与现代交织在一起,日益感受着古亭文化之风。
虽然滁州以亭文化为依据,实践着“千年亭城”的规划,将亭文化融入于城市建设中,打造特色的园林城市,但也看到其发展的不足,首先在古亭文化建设中多注重于建筑形式,对建筑美学上认识不足,忽视了亭与环境的融合而产生的意境美;其次对亭的命名多有出处,如城南的“琅琊亭”,据考证在琅琊古亭在琅琊寺的附近,而在新城区新建的亭子命名为“琅琊亭”是不恰当的,最后就是古亭文化的相关资料残缺不全,分布于《滁州志》《琅琊山志》《南滁汇景编》的古籍资料中,没有形成系统的文化体系,如古亭的考证、亭记亭诗的考证,古亭美学的挖掘都非常缺乏,所以研究与考证“古亭文化”,建立完善的滁州“亭文化”体系对于传承与发展滁州古亭文化是非常有意义的[3]。
滁州属江淮丘陵地区,琅琊山景区遍布茂林、幽洞、碧湖、清泉,形成独特的山水佳境,自唐宋明清历代的修建更迭,形成了醉翁亭、柏子潭、丰山、琅琊寺等诸景,古亭藏于其中,历代名臣学士纷至沓来,留下了诸多的文学佳作,他们与滁州古亭结下了千年的渊源[4]。
2.1.1 琅琊山景区
琅琊亭(明 已废) 日观亭(宋 已废) 揽秀亭(宋 已废) 晓光亭(宋 已废) 春亭(清 已废) 清风亭(宋 重修) 寂乐亭(明 已废) 东峰亭(明 已废) 望日亭(宋 已废) 会峰亭(明 已废) 翠微亭(宋 重修) 三友亭(明 重修) 环山亭(明 已废) 皆空亭(宋 已废) 四方亭(民国 已废) 梅亭(宋 已废) 六方亭(民国 已废) 瑞鹿亭(清 已废) 春亭(宋 已废) 茶仙亭(宋 已废) 班春亭(明 已废) 宣诏亭(明) 手沼亭(明 已废) 小亭(明 已废)
2.1.2 醉翁亭景区
渐入佳境亭(宋 重修 ) 六一亭(宋 重修) 古梅亭(明) 洗心亭(清 重修)
意在亭(明) 醉翁亭(宋 重修) 怡婷(清)影香亭(明)听泉亭(明 重修) 揽芳亭(明 已废) 自卑亭(明 )
2.1.3 丰乐亭景区
丰乐亭(宋) 醒心亭(宋 重建) 景欧亭(明 已废)金声亭(明 已废)
壮怀亭(明 已废)紫薇泉亭(明 已废)倚丰亭(明 重建)来远亭(明 重建)
大观亭(明 已废)
2.1.4 柏子潭景区(此景区已荒废)
时若亭(宋 已废) 绎思亭(明 已废) 甘霖亭(宋 已废) 蹑云亭(明 已废)
2.1.5 深秀湖景区
蔚然亭(清 重建) 旷览亭(明 已废)
2.1.6 南京太仆寺景区
超然亭(明 已废 ) 悠然亭(明 重建) 环鉴亭(明 已废)七华亭(明 已废)
乾坤亭(明 已废)
2.1.7 其他景区
荇溪亭(明 已废) 三里亭(民国 重建) 幽草亭(明 已废) 便民亭(明 已废)德云亭(明 已废) 八方亭(民国 已废) 飞泉胜概亭(明 已废)
自唐宋以来,李幼卿、韦应物、李德裕、欧阳修、辛弃疾、王禹偁等名宦先后在滁州任职,明代王世贞、王守仁、陈琏、文征明、宋濂等谪居滁州,他们已古亭为题写下了大量的诗文,成为滁州宝贵的亭文化遗存,作品主要分为亭记散文和诗歌两类。
2.2.1 亭记散文
2.2.1.1 柏子潭景区 绎思亭记(明 章焕)
2.2.1.2 丰乐亭景区
丰乐亭记(宋 欧阳修) 重建丰乐亭记(明 杨果) 醒心亭记(宋 曾巩)
重建醒心亭记(明 陈达)重建壮怀亭记(明 牛凤) 紫薇泉亭记(明 闻人诠)景欧亭记(明 赵廷瑞) 重修景欧亭记(明 余胤绪)游丰乐亭记(明 萧崇业) 倚丰亭记(明 赵釴) 来远亭说(明 周汝登)重建醒心亭记略(徐纲)
2.2.1.3 醉翁亭景区
醉翁亭记(宋 欧阳修) 寻醉翁亭记(明 陈循) 重建醉翁亭记(明 杨士奇)
滁州重修醉翁亭记(周叙)重修醉翁亭记(商辂) 重修醉翁亭记(明 杨瞻)
游醉翁亭记(明 谢阜) 醉翁亭题扁记(明 刘秉仁) 重修醉翁亭记(明 赵釴)
题醉翁亭记(明 杨时乔) 游醉翁亭记(明 萧崇业) 重修醉翁亭丰乐亭记(明 叶向高) 见梅亭记(明 萧廪) 皆春亭记(明 罗复)
2.2.1.4 琅琊寺景区及其他
琅琊亭记(明 苏伯衡) 日观亭记(宋 吕元中) 揽秀亭记(明 朱廷立)
三友亭记(明 胡杰) 皆空亭记(明 赵志皋) 荇溪新亭记(明 李濆)
悠然亭记(明 朱天球)
2.2.2 诗作(唐、宋、明、清以古亭为题的诗作)
柏子潭丰乐亭景区:295首(绎思亭、山亭、丰乐亭、壮怀亭、来远亭、醒心亭、紫薇亭、景欧亭)
基因选择性表达,细胞会产生分化。经过诱导处理,改变细胞分化条件,能够加速分化过程。两组分化成IPCs的数量占各自样品细胞数量的(87.65±1.50)%和(37.93±1.85)%,诱导组的诱导分化率少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醉翁亭景区:434首(醉翁亭、梅亭)
琅琊寺景区及其他:143首 (皆空亭、日观亭、揽秀亭、班春亭、望日亭、超然亭等26个古亭)
在琅琊山的青山绿水之中,勾出古亭淡淡的素影,古亭除了供人休憩的使用价值外,更显示出山水间的灵气。古亭在园林中起到收摄众景的作用,层叠的山峦,泉水汩汩,翠绿的树林,这些松散的景物,通过亭子收敛成为一个整体,古人所说的“江山无限景,都聚一亭中”(张宣),“惟有此亭无一物,坐观万景得天全”(苏轼)就是古亭给我们创立的意境[5]。
滁州现存的古亭主要建于宋明时期,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东方色彩。从造型来看形式多变,风格既有庄重古朴之风,又有灵动轻巧之美,在结构变化上主要体现在屋顶和飞檐上,在精神上体现了古人对土地的眷恋和内敛的心理[6]。
3.1.1 攒尖顶
如醉翁亭风景区内的意在亭,屋顶上有四条脊,从各角集中到屋顶中央的小须弥座,其上自饰以宝顶,以四根栋木为柱,再配以亭角的飞檐高翘,具有向上的飞腾之感。
3.1.2 歇山顶
醉翁亭、影香亭、丰乐亭都属于这种屋顶形式,具有端庄平和、开阔的美感,醉翁亭的正脊两边装饰了邸吻,主要是吉祥防火寓意,微翘的飞檐,使亭子本应庄重的屋顶,随着飞檐,而有向上挺举飞动的活泼之感,“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正是描绘了古亭古朴又不失轻巧欲飞的美感。另外,古亭的艺术美还体现在色彩装饰上,主要使用带色彩的油漆和彩绘装饰,实用与美观相结合,这些与周围的山林、岩石以及阳光形成一种悦目的冷暖对比,炎炎夏日,在亭内小憩,更有一种清凉超脱凡尘的惬意。
滁州现有古亭都是依山傍水而建,山顶建亭不仅可以突出古亭的造型体态,使亭的形象更为生动,而且可以与山形轮廓完美结合。滁州的山并不太高,但以秀美著称,在轻巧玲珑的小亭中,登高远眺极目千里, 有一种“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意境。如醒心亭,位于丰乐亭东南部百步的小山之顶,原为欧阳修所建,迈步阶梯,登于小亭极目眺望,你不由地就会产生一种控御众景的情怀,曾巩在《醒心亭记》中写到畅游意境的感受“群山之相环,云烟之相滋,旷野之无穷,草树众而泉石嘉,使目新乎其所睹,耳新乎其所闻,则其心洒然而醒,更欲久而忘归也。”这就是中国园林追求的“奥旷兼如”的境界。
古亭依水而建创造出山、水、亭的空灵景观,倒影相生,虚实相映,亭与水产生了强烈的对比,亭的鲜明色彩又将水面染成一片斑斓,“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正是亭与水结合而创造出奇美意境的真实写照。如醉翁亭景区的影香亭,为明初所建,在醉翁亭向西百步,有两方池,池的中间用山石砌成栏杆,池中心建亭于石墩之上,池水宁静清澈,倒映着古亭与亭北古梅的倩影,冬日古梅幽香四溢,正如宋诗中的意境“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影与香,以此亭名,充满诗意。
滁州的古亭文学包括散文和山水诗,主要描写滁州山水的千姿百态,名园胜景的五光十色,记叙古亭建筑的兴废变迁,记录聚友畅游古亭的逸情盛况,抒发游亭观景的审美体味和触想政治情怀。它们构成了亭文化意境的文化环境,成为古亭文化的文学性氛围。
明代画家董其昌说:“大都诗以山川为境,山川亦以诗为境。名山遇赋客,何异士遇知己,一人品题,情茂都尽。”清代学者钱大昕在《网师园记》中说“然亭台树石之胜,必待名流宴赏,诗文唱酬以传。”滁州古亭醉翁亭、丰乐亭、醒心亭正是通过诗文的吟传,而成为“名胜”,特别是著名的三篇亭记欧阳修的《醉翁亭记》《丰乐亭记》、曾巩的《醒心亭记》更是成为扩大古亭知名度的有效传媒,尤其是醉翁亭更是成为四大名亭之首。曾巩在《醒心亭记》中“滁州泉水之涯,欧阳公作州之二年,构亭曰丰乐,自为记,以见其名义”说明了为亭子扩大知名度是作者写亭记自觉目的[7]。
古亭的亭记散文大都详实的记载了古亭的修建、荒废的历史变迁,为观赏者提供了古亭清晰的历史背景和文化信息,如杨士奇《重建醉翁亭记》中讲述了重建“醉翁亭”的缘由,明代是建筑和修缮古亭最多的时期,在丰乐亭周边先后修建了景欧亭、来远亭、绎思亭等,这些在亭记中都有所体现。
善于描写阐述古亭意蕴,借景抒发自己的政治情怀,是古亭诗文的一大特色 。如宋诗《寄题滁州丰乐亭》中[8],梅尧臣从不同角度侧面,畅写远眺丰乐亭的绝妙景色,“泠泠幽谷泉,近在青峰下”,末句“胜事已不幸,吟觞无倦把”以景抒情,表达了作者对现实的感怀 ,这类亭文学诗文体现出文人旷达的审美情操和深邃的哲理,这是对亭意蕴的深华。
滁州古亭文学历史深远,从唐宋明清都有大量的名家作品,一部分在史籍资料中,如《滁州地方志》《琅琊山志》《南滁汇景编》中,另一部分则都通过碑刻、崖刻等形式珍藏于建筑和风景中,如醉翁亭、丰乐亭园中的碑刻,这些珍贵的碑刻与名亭一起构成了珍贵的亭文化物质遗产。另外,在滁州现有的古籍资料也相继出版,这就意味着古亭风景与诗文、书法的多元文化综合为一体,成为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交融的滁州特色的古亭文化,既增添了古亭的人文景观价值,也进一步升华古亭的艺术美。
综上所述,滁州古亭文化是古人留下的珍贵的物质文化遗产,它不仅承载滁州的历史文化,也承载着滁州的文化精神灵魂,在城市改革的大潮中,提高城市文化品位,保护和继承滁州古亭文化,是历史赋予我们每个人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