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建设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视域解读

2018-01-01 13:24
安阳工学院学报 2018年1期
关键词:异化资本主义马克思

张 磊

(郑州大学西亚斯国际学院,郑州451150)

生态文明是比工业文明更先进的文明范式,也是扬弃传统文明发展模式的理性选择。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落实“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建立生态文明制度体系,走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之路。此后,理论界围绕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展开了诸多研究,但是学者们多从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和生态伦理学视角分析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意义,探究生态经济、循环经济的发展策略,鲜有学者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视角全面审视生态文明建设问题,基于此,本文尝试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视域考察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依据、重要意义,探索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路径。

一、生态危机产生的哲学根源:人与自然关系陷入困境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自然界是人类赖以生存与发展的物质前提,“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属于自然界”[1],“没有自然界,没有感性的外部世界,工人什么也不能创造”[2]。此外,马克思认为,人与自然的物质交换是通过生产劳动实现的,“劳动首先是人和自然之间的过程,是人以自身的活动来中介、调整和控制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交换的过程”[3]169,劳动只是人的劳动力的表现,如果滥用劳动力不仅会使劳动者精力衰竭,还会让土地变得贫瘠。显然,人类是通过生产劳动来发展自我和改造自然的,一方面人类借助自己的智力和体力向大自然索取物质资料、排泄废弃物,实现人与自然的物质和能量交换;另一方面人类对自然资源的掠夺和滥用也带来了环境污染、生态失衡等问题,这就需要人类通过实践活动调控人与自然的关系,实现人与自然的生态平衡。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分析了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与自然之间的尖锐矛盾,揭示了资本主义生态危机产生的必然性。在资本家眼中大自然与机器设备、劳动力一样,都是创造利润的工具,他不会关心大自然的生态承载能力和资源有限性,也不会考虑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同时,资本的天然本性决定了资本必然会不断地追逐利润,并不断地实现自我增值和自我扩张,显然,资本的贪婪本性与自然资源、自然生态系统的有限性之间的矛盾是不可调和的,这就意味着资本越强大、越扩张,人与自然的关系就会越紧张,并最终产生了全球性的人与自然关系危机。马克思说过,资本主义生产“一方面聚集着社会的历史动力,另一方面又破坏着人和土地之间的物质变换……从而破坏土地持久肥力的永恒的自然条件”[3]233。在人与自然的物质交换中,人类不合理地进行物质生产、过度地开发自然资源,必然会带来人与自然物质交换的断裂,产生生态失衡、环境污染等人与自然关系问题。在工业文明时代,人类过度追求物质财富,肆意掠夺自然资源、破坏大自然,随意向自然界排放废弃物,导致人与自然关系陷入困境。正如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所说,人本来属于自然界的,但是异化劳动将自然界变成了被征服、被掠夺的对象,并使人与自然之间产生了“无法弥补的裂缝”。

二、生态危机产生的制度根源:反生态的资本主义制度

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指出,人类文明起源于社会分工,社会分工产生了人与人的商品交换,促进了人类社会的充分发展。在农业文明时代,人们依靠农业生产获得生活资料,人们与土地、大自然的关系非常密切,从而产生了对大自然的敬畏感和依赖感,能够遵循自然规律。在进入工业革命时代后,社会生产力有了质的飞跃,人类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能力也有了巨大提升,但是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人类总是肆无忌惮地开发和利用大自然,从而产生了水土流失、森林锐减、气候变暖、环境污染等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马克思深入分析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反生态性,并认为资本主义制度是生态危机产生的总源头,资本主义生产总是要以利润增值为目的,这种“资本的逻辑”是资本主义社会无法化解的矛盾[4]。

在《1848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阐述了私有财产制度所产生的巨大危害,揭示了资本主义制度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割裂和破坏,提出了以生产者联合起来消除劳动异化、自然异化的理论假设。在《资本论》中,马克思以剩余价值论、生产劳动理论等为逻辑起点,分析了资本主义生产的劳动过程和价值增值过程,论述了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使用价值和价值之间的内在联系,批判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对劳动意义的否定,对人性的异化和扭曲。同时,马克思还全面阐释了资本主义生产活动的内在本质,指出资本的存在目的是追逐剩余价值,资本主义再生产呈现不断扩大的趋势,整个资本主义体系犹如脚踏车一样运转不停,以各种手段开发消费市场、追逐剩余价值,这必然会过度消耗资源、破坏生态环境,带来人与自然关系的扭曲。过度生产还会扭曲人们的消费心理,异化人们的消费欲望,引起人们的过度消费,在后工业时代工业资本主义生产领域的危机理论已经失效,社会危机已转移到消费领域,生态危机已取代了经济危机[5]。

此外,许多西方学者继承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并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视角分析了现代生态危机问题。比如,马尔库塞就认为,在工业社会中科学已成为统治社会的技术学,政治意图已渗透到技术进步之中,这种技术统治不仅维护着等级结构,还剥削着自然资源,应当破除对科学技术的迷信,消除无处不在的科学技术异化。奥康纳认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不仅引发了周期性经济危机,还引发了生态危机,只有生态社会主义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生态危机问题。由此可见,生态危机问题源于反生态的资本主义制度以及资本追逐利润的本性,只有从调节社会关系、改革社会制度出发,建构和谐的社会制度和经济关系,才能修复人与自然的“无法弥补的裂缝”。

三、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路径:生态化的社会主义制度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认为,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发展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发展模式、经济制度、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等是影响人与自然关系的重要因素,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创造了巨额的社会财富,但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病态的、有危害的,它以人的异化、人与自然关系的异化为代价实现生产力的解放和物质财富的增加,这些必然会带来经济危机、生态危机等问题。要解决生态危机问题就必须用社会主义制度代替资本主义制度,建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社会主义制度。所以,应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思想为理论框架,以西方马克思主义关于生态危机的论述为理论参考,建构生态化的社会主义制度。

(一)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态文明思想

在马克思主义看来,建设生态文明是修复人与自然之间的裂缝、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的实践活动。在这个过程中,人类要摒弃“控制自然”的社会意识,转变片面追求经济增长的发展观,用“生态意识”取代“经济理性”,建构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文明理念。所以,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应以人与自然和谐的马克思主义自然观为指导,建构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价值观,为生态文明建设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应大力弘扬生态文明价值观,开展生态文明教育,提高全社会对生态文明的思想认识。

(二)建立生态化、绿色化的生产与消费方式

在《资本论》中,马克思深刻论述了科学技术对提高劳动生产率的重要意义,并认为科学技术是物质资料生产的重要因素,也是推动社会生产力的重要力量。同时,马克思还指出,科学技术有助于消除各种异化现象,促进人与自然的双重解放。所以,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应将生态伦理和可持续发展思想融入技术创新之中,建构生态化的科技创新体系,用绿色化的技术变革优化产业结构、引领生产方式变革;应大力推广节能环保、清洁生产、循环利用等新技术,破除经济发展的资源环境瓶颈制约,建构绿色化、生态化的经济发展体系。马克思提出了循环经济思想,即通过排泄物再利用、废料减量化等方式调节人与自然的关系,促进人与自然的物质能量可持续循环[6]。

此外,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的生产方式、消费方式、经济制度等是人与自然关系的重要因素,也是社会异化现象产生的重要原因。在马克思看来,人的异化、异化劳动、异化生产、异化消费等异化现象都是以追逐剩余价值为根本目的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所造成的,这些异化现象最终导致了人与自然关系的异化,并带来了生态失衡、环境污染、资源匮乏等人与自然关系问题。所以,在经济建设中应当摒弃GDP增长至上的发展理念,树立可持续发展理念,建设可持续的、集约式的经济发展模式,大力发展绿色经济、低碳经济、循环经济等。应当大力提倡适度消费、理性消费等消费理念,建构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活和消费方式,促进人类社会的永续发展。

(三)建立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制度体系

在《资本论》中,马克思以剩余价值规律、资本运行规律等为理论基础阐述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运行规律,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和生态危机的制度根源。显然,应将制度建设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中之重,建构以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为导向的社会制度。所以,应坚持生产资料公有制为主体,建构以可持续发展为导向的经济体制,减少资本扩张所带来的人与自然关系问题。应建立完善的环境保护法律体系,用法律法规来促进生态环境保护;应完善生态环境执法体系,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执法;应完善生态补偿机制、绿色GDP政绩考核机制、碳排放交易制度等制度,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充分的制度保障。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指导思想,也是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重要理论基础。所以,应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为出发点,积极推进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

[1]恩格斯.自然辩证法[M]//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60.

[2]马克思.1848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52.

[3]马克思.资本论[M]//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4]张艳,何爱平.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基础及其路径选择: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视角[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46(2):120-125.

[5]刘顺,胡涵锦.为什么要生态革命:对资本主义的政治经济学批判:福斯特生态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旨归[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22(6):100-110.

[6]刘思华,方时姣.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双重价值取向理论初探:兼论建设生态文明的双重终极目的[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26(5):91-104.

猜你喜欢
异化资本主义马克思
马克思的异化观及现代西方学者对它的拓展
国际金融垄断资本主义是垄断资本主义的最新发展,是新型帝国主义
马克思像
拒绝异化的人性之光
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的萌芽——重读马克思的博士论文
商品交换中的所有权正义及其异化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剥削的两重批判——基于《资本论》第一卷的思考
论马克思的存在论
在马克思故乡探讨环保立法
逆全球化:资本主义最新动向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