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如何安全:对城市相关学科人才培养的思索

2018-01-01 13:03刘严萍王慧飞
安全 2018年12期
关键词:学科课程

刘严萍 王慧飞

1.天津城建大学 经济与管理学院 2.中国人民警察大学 灭火救援技术公安部重点实验室

城市聚集了人类的智慧、财富和成就,同时也集中了整个时代和社会所具有的各种矛盾、问题[1]。人们往往将现实中城市安全管理的“碎片化”现象归结为城市管理体制层面的原因,事实上人才知识结构状况也是关键影响因素。传统城市安全研究主要局限于公共管理学科范畴,加之城市相关学科领域各自侧重点不同,致使城市科学至今尚未形成统一框架。城市相关学科所培养的人才,知识基础较为狭窄,知识结构较为偏颇,这制约了安全问题的协同治理成效。社会需求是推动学科演进的主要驱动力[2]。城市领域的人才培养方向和质量,应引起政府、城市各部门、企业、高校自身、学生各主体的关注。高校理应站在智慧城市发展的高度,遵循规划设计、城市建设、城市管理主线,以城市安全与可持续发展为目标,通过城市学科及专业的交叉、融合、优化,实现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

1 城市相关学科融合发展的现实基础

1.1 城市安全问题处置“碎片化”

城市安全问题的治理成效普遍存在“碎片化”现象。一是我国长期以来的分部门管理,在体制方面制约了协同治理;二是一门协调各种城市科学之间关系的综合科学尚未形成[3];三是我国跨专业、跨学科课程设置的科学性、合理性、引导性不足,导致人才的二次培养;四是大学毕业生群体在就业工作阶段的自主学习较为薄弱。

1.2 新工科理念的大幅推进

从“复旦共识”、“天大行动”到“北京指南”,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这为整体提升城市安全水平,促进城市相关学科专业交叉融合,革新和扭转大学管理层和一线教师的专业固化思维,提供了理念上的契机。

1.3 城市安全形势日趋严峻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生态环境恶化等现象的加剧,近些年来世界各国的很多城市,普遍受到暴雨内涝、高温、台风的威胁,且发生的频度、程度和规模都在不断上升。城市耗费各类资源所取得的经济产值,在灾害的损毁中大量损失,成为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阻碍。

1.4 城市化进程进入中期阶段

根据城市化发展规律,到了中期阶段,一些在城市化初期潜在的问题,便逐步凸显。交通设施、能源设施、通信设施、地下空间设施、防灾减灾设施等,种类繁多、部署分散、功能日趋复杂,具有极大的潜在安全隐患。此外,城市建筑林立,密度日益加大,人口密度攀升,也存在其内设施受损下的安全隐患。

1.5 智慧城市发展的需求

智慧城市是城市发展的高级阶段。智慧城市在对城市全面感知的基础上,利用互联互通、智能处理和系统工程技术,促进城市更加和谐、安全、可持续地发展[4]。世界很多国家的城市,包括我国的北京、天津等城市正在加快智慧城市建设。城市相关学科的人才培养,和社会实际需求的对比之下,面临着严峻挑战。

1.6 韧性城市理念的快速传播

韧性的理念最初起源于生态领域,之后城市韧性的提出,使得城市生态—社会系统颇受关注,这为城市安全保障提供了新的视角,使得城市安全保障突破了土木工程、建筑学、公共管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单个学科的研讨范畴。

1.7 城市学科之间的天然依存性

学科的、科学的哲学在不同学科间是相通的,各学科是互相促进、互为参照、互为依存而本身也是形成大系统的。建筑、城市规划、风景园林、工程建设4大分支,包括70多个二级学科及以下大量专题、课题等,以亿计的因子影响着一个地区和城市的生存与发展[5]。以物联网技术、空间信息技术为基础的智慧城市出现和发展,使得这个知识结构还可以扩展到公共管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学科。

2 基于安全视角融合态势下城市相关学科人才供需差距

城市科学不仅是建筑科学与社会科学的综合,也是与自然科学的综合[3]。基于此,基于安全视角融合态势下城市相关学科涉及土木工程、建筑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公共管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等一级学科,涵盖市政工程、防灾减灾工程、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城市规划与设计、建筑技术科学、工程管理、城市管理、土地资源管理、行政管理及公共事业管理、物联网技术、通信与信息系统、信号与信息处理等多个本科专业。目前城市相关学科实现融合发展与人才供需之间存在一定差距。

2.1 城市规划层面

以往城市规划类人才的培养,在城市安全方面,主要关注于城市安全防灾规划、城市安全应急规划和城市安全专项规划等技术,而对于后继的建筑设计及建设智能化,基础设施建设过程及运行管控的智能化,社区安全管控等,衔接较少。所以这样背景下培养出的毕业生,应对传统的城市发展尚可,却难以适应智慧城市发展在安全管控方面的人才需求。

2.2 城市建设层面

城市建设人才培养更多侧重于测绘工程技术、专业制图技术和概预算等技术,聚焦规划建设环节,如绿色建筑、节能建筑、生态建筑、建筑工业技术、装配式建筑技术等生态安全技术。而对于后期的运维安全掌握较浅,限于教育意识理念、学科交叉程度、课程体系完善度、师资水平、学生学习能力、实践基地质量等多方面原因,能将BIM技术在城市物质系统规划、建设、运维全生命周期的技能(如建筑大数据、云建筑计算、物联网建筑、智慧管廊、人工智能技术、空间信息技术等)完整运用的学生并不多。

2.3 城市管理层面

城市管理人才培养侧重于公共政策、城市管理法规等课程,而对于空间信息技术、物联网技术的掌握较为欠缺,对于建筑类课程,大多停留在房屋建筑设计、概预算层面;对于市政工程与能源环境类课程,较多停留在导论层面,缺少对城市系统安全运行的全面、深入、实际了解。实验环节,还停留在数字城管的层面;实践环节缺少空间信息、物联网技术、工业智能类知识支撑,学生停留于认知实践层次。这使得所培养的学生,对于社区安全管理较为熟悉,而对于城市建筑智能化、城市基础设施智能管控的理解,缺少深度。

3 对安全背景下城市相关学科融合发展路径的思索

3.1 基于实际调研革新学科发展理念

交融创新的新发展理念,利于做好教育改革顶层设计[6]。我们经历了多年的发展,还是停留在专业和学科范畴内,理念的更新,是实现城市相关学科发展的首要环节。应取得较高的站位,从城市发展快递奔向智慧化的趋势中领悟和变革学科及专业发展的理念,梳理系统的发展观。尤其是要贴近实际,到城市各线进行深入全面调研,及时研讨、精准纠偏。

3.2 基于全面梳理的学科体系融合优化

很多学科或专业的课程,更多侧重于自身学科建设,开展综合性论证较少,导致一些问题亟待解决:一是从城市科学知识体系构建的完整性而言,一些关键性的专业课程设置尚缺位。如物联网工程专业因其交叉性较强,涉及测控、电子学、计算机等多个领域,目前一些高校缺少相应师资和设备未能开设。二是专业间搭接的合理性和严谨性问题,构建科学的搭接网络是必要的。例如城市管理和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如何在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这条主线方面,实现搭接,这就向下涉及到专业培养方案在课程体系层面的调整,删去重复冗余课程,增补社会需求的新课程,完善和优化课程体系。再如同样是BIM技术,对于城市规划与设计专业学生而言,需要基于规划原理和方法实现对城市物质系统的科学设计,发挥其对社会群体发展的引导作用;而对于防灾减灾专业学生而言,关注风险评估下的城市系统防护设计;对于城市管理专业的学生,面对的对象是智能建筑和智能管控的已建和在建基础设施,及工作和生活在这些场域下的社会群体实现安全运行。专业及相关课程内容的有机衔接,可提高他们在城市突发事件到来时的协同能力,避免二次培养。因此,形成科学的课程体系网络,明确关键课程(BIM技术、空间信息技术、物联网技术、公共政策等)是非常重要的。三是选修课程的设计和引导。选修课程在实现学科体系融合方面的纽带作用,仅次于关键性课程。学校引导不善,加之学生视野和认知能力有限,导致选修课的价值尚未得以有效发挥。在今后要加大对新工科的宣传,学校、教师、学生都需要对选修课规划和选择加强关注。学校应加强对跨学科课程选修的引导,可以在全校范围内充分利用智慧教育平台,设置选修课程的导引环节,对选修课程的培养目标、内容进行宣传。教师应提高对选修课的讲授质量,并从教学相长的角度,根据不同专业学生需求侧重差异,进行针对性设计。学生应从自身的毕业大致走向出发,做好大学课程规划,通过选择合理的选修课程,组建较为完善的知识体系,为今后工作快速接纳新知识技能,做好知识储备基础,尤其要摈弃选容易的课程拿学分,选课而不听课只为学分的错误思想。

3.3 促进校际教学资源开放交流与共享

慕课是教师了解和快速掌握国内外其他院校相关学科课程建设质量及现状的有力工具,也是快速提升自我能力的渠道。因此,教育部层面应加大监督管理,对于教师和学生普遍反应较好的课程,应给予其所在院校、教师以相应激励。学校层面应组织教师参与校际交流,把教学管理的经费,除教改项目、精品课程建设以外,划拨一定比率经费用于教学经验校际交流。高校内部加大教学平台建设,尤其推进实验室资源设备24小时开放共享的监督管理机制革新,提高实验室资源使用频率和使用质量。

3.4 拓展本校实验室及实践基地建设

实验室建设和实践基地建设,将会成为新工科的重要阵地。除高校自身缺少一定的前瞻性、革新意识、过硬执行力、管理艺术以外,高校自身也有社会资源有限性的难处,例如建设经费有限、合作关系不可持续性等。对此,一是本地政府和教育管理部门应加大扶持力度,尤其是城市相关学科的实践基地,加大引导扶持关怀力度。对师资队伍建设扶持,可加强引导高校与高校、高校与企业合作,鼓励合作实践教学。二是政府、企业、高校合作,围绕城市规划、城市建设、城市管理培养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的培养目标,依托学科专业融合与优化,跨城市相关多个学科,分模块归置现有实验室,重塑实验教学体系,在土木工程—建筑学—公共管理学科专业交叉链上,构建可支撑城市规划与设计—建筑与基础设施建设—城市管理的新型实验教学平台。三是实际研究表明我校采用信息化实验平台已经有效地解决实验教学对大型仪器的使用需求问题,充分利用网络优势提高设备的使用效率[7]。可以考虑在这个基础上,拓展信息化平台规模,涵盖城市相关学科下的主要实验室并结合实际,建立实验室课程教学人员和实验员的统筹配置机制和实验室管理制度,促进协调大实验平台上各实验模块的协同,以高效、高质保障实验教学质量。四是结合该平台,优化建设实践基地,实现实验和实践环节的搭接。并基于跨学科实践环节的特点,重新设计实践环节的反馈与考评机制,最终为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实践能力服务。

4 结束语

安全是人类永恒的话题,尤其对于城市化快速发展的今天,城市物质系统的复杂性、人口和经济密度不断增加、灾害频发,使得城市正在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做好学科发展,绝非侧重发展新工科专业这样简单,也绝不是侧重革新土木工程等老工科专业这样单纯,理应是伴随着两方面的努力,找准社会需求实际,带动和融合其他学科专业的发展,最终为社会发展提供所亟需的人才,为实现城市安全下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猜你喜欢
学科课程
当活动走向课程 少年已走向未来
学科新书架
【学科新书导览】
学科新书导览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基于OBE的软件测试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