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 卓
(辽宁师范大学 文学院,辽宁 大连 116081)
《梦溪笔谈》分30卷,十七目,凡609条。该书取材广泛、内容丰富、语料生动,是宋代笔记之集大成者。学者们对它进行了大量的词汇研究,涉及名物词、风俗词以及天文、物理、生物等专门领域术语等。本文选取其中“羁绁”“灭裂”“生梗”“排蹙”四个词语进行考释,以补大型辞书收辞释义之缺失。
【羁绁】
梦溪笔谈①本文所引《梦溪笔谈》原文均出自沈括《梦溪笔谈》,北京文物出版社,1975年版。·卷十一·官政一:
曹州人赵谏尝为小官,以罪废,唯以录人阴事控制闾里,无敢迕其意者。人畏之甚于寇盗,官司亦为其羁绁,储俯仰取容而已。
“羁绁”一词,《汉语大词典》[1]12213中有五个释义。其中一条释为“控制”,且引此条为例。还有一个例子,《旧唐书·文苑传下·刘蕡》:“羁絏藩臣,干凌宰辅,隳裂王度,汨乱朝经”。另外四个释义分别是:“马络头和马缰绳”“拘禁、系缚”“束缚”和“滞留”。《梦溪笔谈》全书仅此一例。
以“羁”开头且带有“控制”之义的词语有:“羁防”,指控制防范;“羁制”,指约束、控制;“羁维”,指控制、驾驭;“羁缚”指控制、束缚;“羁縻”义项中有指束缚、控制义。
羁,篆文字形下从馽(绊着腿的马),上从网,会下绊马上络马头之义。本义为马笼头[2]1936。《说文》:“,马络头也。从网,从馽。馽,马绊也。”[3]155段玉裁注:“既绊其足,又网其头。今字作羁,俗作羇”,如《左传·僖公二十四年》:“臣负羁絏,从君巡于天下”;曹植《白马篇》:“白马饰金羁,连翩西北驰”。由“绊马”之义进而引申有“系住”“约束、拘束”“牵制”之义,如《汉书·司马迁传》:“僕少负不羁之才,长无乡曲之誉”;《史记·老子韩非列传》:“我宁游戏污渎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羁,终身不仕,以快吾志焉”。又由“牵制”义引申出“寄居”“孤单”等义。
绁,《说文》:“绁,系也。从系,世声”[3]277。本义为牵牲口的绳索,即缰绳[2]763,如《韩非子·说疑》:“或在山林薮泽岩穴之间,或在囹囵緤绁缠索之中”。引申指“系,捆绑”,如《文选·张衡〈东京赋〉》:“扫项军于垓下,绁子婴于轵涂”。
考察可知,“羁”“绁”两字本义都指牵、绊马(牲口)。“羁”在开头表示“控制”之义的词语,因后一字的不同而有不同侧重。故《大词典》的四个释义都可以解释。按照上下文意,“控制”最为合适。
【灭裂】
梦溪笔谈·卷十四·艺文一:
(1)小律诗虽未技,工之不造微。但患观者灭裂,则不见其工,故不唯为之难,知音亦鲜。
(2)晚唐士人专以小诗著名,而读书灭裂。如白乐天《题座隅诗》云:“俱化不饿殍。”作孚字押韵。
“灭裂”一词,《汉语大词典》[1]7993中有两个释义。一谓言行粗疏草率,如《庄子·则阳》:“芸而灭裂之,其实亦灭裂而报予”;苏轼《与欧阳晦夫书》:“闻少游恶耗,两日为之食不下。然来卒说得灭裂,未足全信”。二谓“犹败坏,毁灭”,如骆宾王《幽絷书情通简知己》诗:“生涯一灭裂,岐路几裴徊”;王夫之《杂物赞序》:“雨坐无绪,念平生风物,或时已灭裂,或人间尚有”。《梦溪笔谈》“猥细”共此两例。
“灭”(滅)在《汉语大字典》[4]中共有8个释义。本义应为“火熄”,即停止燃烧[5]148。《书·盤庚上》:“若火之燎于原,不可向迩,其犹可扑滅。”又指“尽、绝”。《文心雕龙·明诗》:“秦皇滅典,亦造仙诗。”引申为“淹没”“消失”“掩盖住、埋没”等义,如《荀子·臣道》:“明主尚贤使能而飨其盛,暗主妒贤畏能而灭其功”;《易·大过》:“上六,过涉灭顶,凶,无咎”。又引申指“消除”“涂抹、抹平”。在佛教用语中,还指“圆寂的境界”。
裂,《说文》:“裂,缯余也”[3]170。本义表示缯的残余[5]736,用作动词,指“裁剪”,如班婕妤《怨歌行》:“新裂齐执素,皎洁如霜雪”。引申泛指“分割”“坼开”“扯开、撕破”等,如《墨子·尚贤中》:“般爵以贵之,裂地以封之”;《左传·昭公元年》:“召使者,裂裳帛而与之”。在古代“裂”还特指分解肢体的酷刑。
通过考察字义可知,“灭”有“消失、尽、绝”之义,“裂”有“拆开、撕破”之义。故“灭裂”一词指“犹败坏、毁坏”通顺。但通过考察本词在《梦溪笔谈》上下文内容可知,(1)应指粗心大意,(2)指粗糙。“灭裂”于物指“败坏、毁坏”,于人则引申指“像火被熄灭”“帛被撕破”一样,行为粗心大意、鲁莽粗糙,如《庄子·则阳》:“昔予为禾,耕而卤莽之,则其实亦卤莽而报予;芸而灭裂之,其实亦灭裂而报予”;《续资治通鉴·宋高宗建炎元年》:“愿詔大臣按劾诸路监司不勤王者,与夫号为勤王而灭裂者,悉加显黜,以为将来误国忘君之戒”。这里的“灭裂”都不仅仅指言行上的粗俗草率。故《大词典》第一条释义过于狭窄,建议补充。
【生梗】
梦溪笔谈·卷十六·艺文三:
北都有妓女,美色而举止生梗,土人谓之“生张八”。
“生梗”一词,《汉语大词典》[1]11108中有两个释义:一指桀骜不驯,如《北史·郭彦传》:“蠻左生梗,不营农业”;二指“犹生硬”,且引此条为例。《梦溪笔谈》全书仅此一例。而《大词典》对“生硬”的释义有(1)不自然、不熟练;(2)不柔和、不细致;(3)坚实;(4)乖忤不顺。
生,甲骨文字形像草木从地面长出之形[5]552。《说文》:“生,进也。象草木生出土上。”[3]123如《诗·大雅·卷阿》:“梧桐生矣,于彼朝阳。”进一步引申有“生育”“出生”“发生”“生硬、勉强”等义,如白居易《长恨歌》:“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左传·成公两年》:“义以生利,利以平民”。
梗,本义为树名,即刺榆树[2]1200。《说文》:“梗,山枌榆。有朿,荚可为芜荑也。从木,更声。”[3]113引申泛指“有刺的草木”之义,如《西京赋》:“凡草木刺人,自关而东,或谓之梗”。进一步引申有“坚挺、挺直”“顽固”之义,又引申指“直爽、耿直”“阻碍、妨碍”等义,如屈原《九章》:“淑离不淫,梗其有理兮”;《梁书·高帝纪》:“元恶未黜,天邑犹梗”;《晋书·王承传》:“是时道路梗涩,人怀危惧,承每遇艰险,处之夷然”。
以“梗”开头的词语,一和植物有关,如“梗林”指多刺的林丛;二和“阻碍”之义有关,如“梗目”指“碍眼”;三和“顽固”之义有关,如“梗化”指“顽固不服从教化。”无“生硬”义。以“生”开头的词语,没有同表“犹生硬”之义的词语。
结合《梦溪笔谈》上下文内容,“生梗”一词,应取“生”字的“勉强”之义和“梗”的“顽固不服从教化之义”,即“勉强顽固、倔强”,与“生硬”的第四个义项“乖忤不顺”大同。《大词典》释义过于宽泛,建议补充。
【排蹙】
补笔谈·卷三·药议:
南人捕河豚法:截流为栅,待群鱼大下之时,小拔去栅,使随流而下,日莫猥至,自相排蹙,或触栅,则怒而腹鼓,浮于水上,渔人乃接取之。
“排蹙”一词,《汉语大词典》[1]8645中释为“排挤,引申为斥责”,且引例子颜之推《颜氏家训·勉学》:“吾初入邺,与博陵崔文彦交游,尝说《王粲集》中难郑玄《尚书》事。崔转为诸儒道之,始将发口,悬见排蹙”;王利器集解引卢文弨曰:“排蹙,犹言排笮”;宋苏辙《次韵侄过江涨一首》:“中情久岑寂,外物竞排蹙”。《梦溪笔谈》全书仅此一例。
王利器集解引卢文弨曰:“排蹙,犹言排笮。”笮,《说文》:“笮,迫也。在瓦之下棼上”[3]91。本义为屋笮,古代房屋建筑构件之一[5]393,进而引申指“压、压迫”“困迫”等义。
排,《说文》:“排,挤也”[3]252,本义为“推、推挤”[5]1054。苏轼《浣溪沙·旋抹红妆看使君》:“相排踏破蒨罗裙。”王安石《书湖阴先生壁二首》:“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进而引申有“排解、消除”“疏通”“排列、编次”“逐个”等意思,如《战国策·赵策三》:“鲁连笑曰:‘所贵于天下之士者,为人排患、释难、解纷乱而无所取也’”;《孟子·滕文公上》:“決汝、汉,排淮、泗而注之江”。
“蹙”,本义为急迫[5]157。《说文》:“蹙,迫也。”[3]42《诗·小雅·小明》:“曷云其还,政事愈蹙。”引申有“近、逼近”“减缩、收敛”“聚拢”之义,如《三国志·吴志·陆逊传》:“逊督促诸军四面蹙之,土崩瓦解,死者万数”;《诗·大雅·召旻》:“昔先王受命,有如召公,日辟过百里。今也,日蹙国百里”。后进一步引申出“困窘”“狭窄”之义。
以“排”开头的词语,多带有“推开”“排列”之义。其中和本词意义类似的有:“排抵”,指犹排挤,还指排斥抵制;“排逐”,指排挤追逐;“排笮”,指排挤;“排废”,指排挤废除。这些词语的共同特点是:取“排”的“排挤”之义,取后一字的意义两者结合。
由于王利器集解引卢文弨曰:“排蹙,犹言排笮”,“笮”和“蹙”都有“逼近、困迫”之义,因此,“排蹙”和“排笮”应释为“排挤逼近、排挤困迫”之义更为详细。《大词典》释义过于宽泛。
《梦溪笔谈》可供研究之处还甚多,对所著词语进行考释可为今后相关辞书的编纂提供一定的参考,对宋代语言的学习也有一定的价值。同时,更可以站在历时研究的角度,对汉语的发展演变提供宝贵的资料。
[1]汉语大词典编辑委员会.汉语大词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1.
[2]谷衍奎.汉字源流字典[M].北京:语文出版社,2008.
[3]许慎.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2016.
[4]汉语大字典编辑委员会.汉语大字典[M].成都:四川辞书出版社,2010:1818.
[5]李学勤.字源[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