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困境或返乡困境的化解路径研究

2018-01-01 10:42
安阳师范学院学报 2018年1期
关键词:市民化新生代农民工

宋 妍

(济源职业技术学院 成教中心,河南 济源 459000)

一、引言

新生代农民工一词为王春光教授首提,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给予了正式的概念界定。新生代农民工特指生于20世纪80年代后,入城务工脱离农业生产的非城镇户籍人员。我国城市化演进的不断提速,作为农民工群体主力军的新生代农民工在2014年已经占农民工总数的70%,[1]他们成为我国农村经济社会前进的主要推动力量之一。他们与老一代的农民工有较大的差异:其就业范围、生活目标、心理需求、价值观念等方面产生了巨大的变迁,出现了新特点,但在现实多重因素的制约下,他们的市民化与返乡都面临着种种障碍,前路并不顺畅。政府、社会各界必须协同联动,以农业供给侧改革为契机,推进体制机制的改革创新,采取各种有效措施,逐步清除各种障碍,为新生代农民工顺利市民化、返乡创业与就业打造良好的基础。

二、当前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返乡的困境审视

(一)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的困境

1.户籍之困

户籍是我国人口管理制度中的一项主要内容,是以户为单位对公民进行登记管理。在计划经济时期,我国推行比较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即全部人口划为农业与非农业人口两部分,城乡人口福利待遇差异化,限制农业人口向城市自由迁移,在城乡之间构筑了人口区隔的鸿沟,二元经济模式逐步形成并不断固化。改革开放以后,国家不断调整与放宽户籍管理政策,允许与鼓励有条件的城市逐步吸纳外来人口加入,但受粘附在户籍制度上的教育、社保、住房等因素影响,新生代农民工入城取得城市户籍仍存在种种障碍。户籍成为新生代农民工身份转换为城市人口的标志,也是市民化的核心因素。

2.住房之困

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需要安定的居所,“安居才能乐业”,这也是新生代农民工入城务工成为城里人的主要考量因素之一。但当前,城市房价不断上扬,而新生代农民工收入不高,高房价使新生代农民工的“安居梦”日益遥远,其“无根的漂移”感日趋强烈。同时,因为没有城市的户籍身份,务工地城市所建的安居房、公租房与廉租房对他们列出了种种限制,提升了他们申请这些住房的难度,他们的住房保障尚未被纳入整个住房保障制度设计体系之内。住房的主要支撑制度——住房公积金也不完善,新生代农民工由于职业变动相对频繁,许多用人单位都没有为他们缴纳公积金。新生代农民工在务工城市居住条件比较简陋,调查发现,35%的新生代农民工在城市居住在单位集体宿舍,在外租房的比例占 50%,甚至还有近10%无固定居所,而在城市自己买房居住的比例不足 5%。[2]不论是在外自己租房或者居于务工单位提供的宿舍,因他们经常跳槽变换职位,固定的居所难以得到长期有效的保证。

3.社会保障之困

城市职工与居民普遍拥有比较完善的生育、失业、工伤、医疗、养老保险,社会保障日益完善,其保障能力越来越强。近些年,我国高度重视民生,大力深化改革,不断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与保障体系,城市社会保障覆盖面越来越宽,新生代农民工虽然实现了职业的“去农化”,但因其职业流动性较大、社保转移承接制度设计有缺陷、务工企业故意逃避法定义务等因素,务工地城市的社会保障尚未对他们做到无死角、大范围覆盖。譬如没有最低生活保障作为保底救济,职业转换的失业期间只好依靠自身的储蓄或者靠亲友救助度日,导致他们的生存压力较大;个别用人单位尤其是小企业规避工伤保险必缴的强制性规定,不缴、漏缴时有发生,工伤事故一旦出现,用工企业常常推卸责任,新生代农民工权益保障困难重重,导致新生代农民工及整个家庭陷入绝境。

4.农村土地的牵绊

对于农民自由地离开土地、退出农村,现行农村土地制度无疑是一种制度性制约因素,是对他们的一种禁锢。[3]产权归属较为模糊、土地自由流转制度不完善,农村土地难以得到科学化配置,其效用难以得到最大化发挥,成为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的羁绊,阻滞了新生代农民工的市民化。

5.自身综合素质不高

阻碍新生代农民工城市化的决定性因素是其自身的综合素质,诸如知识欠缺、专业技术能力不足等。相比上一代农民工,新生代农民工文化程度与技术素质都有较大幅度的提升,但仍然“不仅远远低于城市里的同龄人,也远低于来自于其他城市的流动人口,由此带来的知识水平和职业技能也总体偏低,难以适应快速推进的农村城镇化、现代工业化和农业产业化发展进程。”[4]随着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城市化与工业化转型加速,技术迭代演进提速,对劳动者的素质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而新生代农民工受自身素质所限,只能入职于收入低、技术水平要求不高的传统行业,新产业与新行业进入较为困难,或只有在这些行业的低端部门就业,其生存处境不容乐观,上升通道较为狭窄,融入城市步履迟缓。

(二)新生代农民工返乡的困境

新生代农民工群体与老一代农民工呈现明显的代际差异,即 “三高一低”的群体表征。“三高”指的是受教育程度相对较高、职业期望相对较高以及对物质消费和精神享受的要求相对较高,“一低”指的是适应能力相对较低[5]。新生代农民工从校门走出后,大多离家入城务工,乡村“成为成长中的记忆”,城市成为其成长与生活的中心,对城市有浓重的情结,融城愿景强烈,但对于返回生养自己的乡村却出现了明显的不适应性。

1.生产方式冲撞

新生代农民工多为独生子女,自小受到父母宠爱,很少接触农业生产。[6]入城务工前,他们为在校学习的学生,离校后入城成为打工族的一员,对农村的生产生活没有亲身的实践与体悟,更缺少农业生产的相关技能与知识,大多也没有投身农业的热情与志向。在他们的既有观念里,农业是重体力劳动,劳作艰辛,收入较少,自我发展空间较小,登不了大雅之堂。因而,他们宁愿入城务工也不愿扎根农村。

2.生活方式冲撞

新生代农民工大多为80、90后,有些是举家入城务工,从小成长于城市,故乡成为一个陌生的词汇,更谈不上乡村的生活。其生活方式已经城市化,生活模式有些与真正的城市人毫无二致。对乡村古朴、简单、宁静的生活方式难以认同与接受。

3.融入乡村社会困难

一个人必须适应社会的既有观念与行为方式,才能融入社会成为其中的一员。新生代农民工背井离乡入城务工,长久之后,城市的理念与生活方式逐步形成,对乡土的文化与交际方式日渐生疏,乡村生产与生活的实践经历减少,逐步成为乡村社会的“他者”。离城返乡后,乡村成为其生活中陌生的世界,他们难以认同乡村的生活观念、交往方式,也很难获取情感共鸣、文化支持,融入乡村社会仍需一个较长的过程。

三、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困境或返乡困境化解的可行性理路

新型城镇化引领着城乡一体化发展,农业供给侧改革又为农村及农业的发展提供了新契机与新动能,这些利好的政策为新生代农民工入城返乡提供了广阔的发展前景。新生代农民工既可以入城实现市民化,也可以返乡融入农村进行就业或创业。

(一)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困境的化解路径

1.转换观念:多方发力,形塑良好的氛围

农民工市民化最大的外部挑战与障碍来自制度设计。政府要以制度变革为抓手,依据城市发展的实际,深入调查,科学规划,通过深化改革,打破既有的制度藩篱,打通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通道,让新生代农民工融城有策可依,引导符合条件的新生代农民工逐步市民化。同时,合理控制城市规模,大力发展小城镇,为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提供多元化的路径。新闻媒介要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多宣介新生代农民工的先进人物与模范事迹,介绍新生代农民工为城市社会经济发展做出的巨大贡献,让社会各界正确看待新生代农民工,认识到新生代农民工是城市发展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主动接纳、认同新生代农民工,形成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市的良好舆论氛围。用工企业也要勇于担当,积极有为,从生活、技术培训、感情关怀等方面做好基础工作。总之,各方要秉持共享、公正理念,逐步落实新生代农民工的待遇,为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创设良好的外部环境。

2.身份重构:变革城乡二元户籍制度,推进小城镇建设

一是要逐步弱化户籍制度安排,消除户籍中牵连的社会福利与社会公共资源,让户籍逐步回归户籍职能的本身,不再是一系列不对等待遇的根源与参照条件。二是以新型城镇化与全面深化改革为契机,逐步细化大城市的新生代农民工积分落户制度;推动中小城市的户籍改革,做好相关配套制度安排,吸引新生代农民工落户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减轻大中城市的压力;积极发展县域经济与建设小城镇,完善相关的配套设施,引导新生代农民工就地落户,直接市民化。多种市民化途径协同发力,促进我国城市化有序演进,推动大中城市与小城镇协调发展,消解新生代农民工户籍之困。

3.安居乐业:健全城市住房保障体系,夯实立足基石

拥有自己的住房是新生代农民工落户城市成为市民的最主要标志。唯有安居,才可乐业。因此,通过各种渠道缓解新生代农民工的住房问题显得十分必要。一是政府要逐步变革既有的住房政策,积极探索构建新生代农民工住房公积金制度,因地制宜,逐步推进与完善;把新生代农民工群体纳入经济适用房的保障范围之内,细化规则,让符合条件的新生代农民工可以申请务工地城市的经济适用房。二是大力推进经济适用房、农民工公寓、廉租房的规划与建设,让新生代农民工有稳定的安身之地。

4.后顾无忧:多措并举,健全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保障体系

社会保障是公民应对社会不确定风险的最可靠的依托,也是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亟需完善的重要方面。要依据党中央提出的构建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的总要求,尽快完善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保障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保权利。推行农村土地改革,探索“废弃宅基地换保障”与“土地换保障”等措施,让新生代农民工享受应有的社会保障。

5.消除牵绊:探索农村土地流转,构建多元交易平台

农村既有的土地是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的一种资源,也是一种牵绊。因此,必须探索农村土地流转新途径。一是依据中央深改小组的精神,在土地所有权、经营权、承包权三权分离基础之上,推进农村土地有序、有效流转,发挥土地资源的最大效用。二是构建多元化的土地交易市场。在土地集体所有权不变的情况下,探索地票交易、空心村宅基地网上交易、土地确权入股等模式,让土地顺畅流动,交易方式多元化,让新生代农民工获得更多的财产收益,助力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

6.主动有为:强化培训与学习,提升自身素质

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的关键在于自身综合素质提升。新生代农民工要不断学习新知识,主动掌握新技术。唯有如此,其务工收入才能不断提高,在城市中方能立足。同时,政府、企业要联合构建新生代农民工的培训机制,建立技能培训机构,新生代农民工也要积极参加,协同提升其技能与素养,为市民化筑牢根基。

(二)返乡扎根

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势不可挡,但当下,中国农村正经历一场巨大变迁——随着新农村建设向前推进,各项利好政策出台,回农村创业就业的性价比不断提高——正是近些年“城归”悄然兴起与不断壮大的时代背景。[7]

1.身份转换:化为职业农民,构建现代农业生产经营体系

面临日益空心化的农村,谁来种地成为迫切要解决的问题。我国农业要发展,要转型升级,需要新鲜的力量。刚闭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鲜明提出:要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各地政府要深入领会与贯彻中央精神,对返乡农民工提供农业技术培训,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引导他们发展现代绿色农业,拉长与延伸农业产业链条,拓宽农业的多元化功能,实现农业产业结构的优化,实现城乡的联动与和谐发展。

2.招才引智:引导返乡农民工回乡创业,为农村经济发展添活力

农业供给侧改革与互联网+农业为返乡农民工创业提供了新机遇。返乡农民工经历了市场大潮的洗礼,思想开放,通晓现代生产流程,且累积了一定资金,他们在农村的广阔天地里自主创业将大有可为。政府可以引导他们通过流转土地,建立农庄,实现规模化生产,发展农业的新业态;发展农村电商,让农村的特色农产品搭上互联网快速发展的新通道,使科技兴农名至实归;发展乡村旅游,让农村传统的资源焕发生机,让乡村文化实现传承与发扬。当然,对返乡农民工创业的“小目标”,政府也要提供必要的政策、资金支持,消除制度与体制的阻碍,充分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让农村成为新生代农民工实现人生梦想的热土。

3.心理融入:强化人文社会关怀,重塑精神家园

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要切实转变观念,高度重视新生代农民工回流。要切实转变过去那种认为农民工回流会增加当地就业压力、加剧人地矛盾等传统观念。[8]政府要优化人居环境,打造宜居人文氛围。县城是一部分新生代农民工安身立命的理想空间。[9]在县城与小城镇多设置图书馆,多开设心理、地域特色文化、法制的微信公众号,满足其精神需求,引导新生代农民工为县城建设建言献策。当然,新生代农民工也应拿出自我革新的勇气,主动调节生活方式,融入乡村社会,为家乡的建设提供磅礴的发展后劲。

[1]国家人力资源社会保部.新生代农民工已占农民工总数70%以上[EB/OL].(2014-02-20).http://edu.people.com.cn/n/2014/0220/c1053-24416559.html.

[2]汪利川. 我国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的主要障碍及对策研究[D].重庆大学,2014:33.

[3]贺卫华.我国农村土地产权制度的现状、绩效与创新路径[J].中原工学院学报,2015,(2):53-58.

[4]朱国芬.农村城镇化进程中新生代农民工的境遇和出路[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6):3-7.

[5]郝丹梅.试论新生代“农民工”的有关问题[J].西安社会科学,2010,28(4): 81-82.

[6]冷艳菊.融入与回流:新生代农民工的两难困境[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11(7):79—82.

[7]林琳. 归去来兮,为乡土增添新红利[N].人民日报,2016—12—20.

[8]张星.新生代农民工回流的困境与对策——基于统筹城乡发展的视角[J].理论导刊,2012(6):81—83.

[9]谷正艳.新生代农民工“融城”与“回流”的双重困境与出路[J].中原工学院学报,2016 (05):51-54.

猜你喜欢
市民化新生代农民工
2021年就地过年农民工达8 700多万
“新生代”学数学
“点对点”帮2万名农民工返岗
藜麦,护卫粮食安全新生代
以农民工欠薪案“两清零”倒逼发案量下降
PPE行业新生代的新视角
农民工市民化精准转化的大数据分析
农民工市民化精准转化的大数据分析
农民工市民化研究综述
网红要逆天!开启新生代创业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