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顺学院,贵州 安顺561000)
扎染是我国少数民族地区保留至今的民族印染工艺之一。扎染工艺一直以来以它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浓郁的民族韵味吸引着世界各地人们的目光。贵州是少数民族聚居地,民族文化丰富并具独特性,成为民族文化的一个要素。高校课堂引入扎染工艺进入教学,作为设计专业民族民间工艺方向的一门课程,是对学生知识结构的一个实践性的补充和教学的一个延伸,是人文性和艺术性相结合的一种尝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民族情感,是精神领域的一个提高,它的作用是其他课程无法代替的,扎染课程的开设与教学拓展了民族文化的传承方式并增加了民族文化的传承途径。本文就高校开设的扎染课程教学中的教学内容、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评价和教学监控几方面进行探索与研究,结合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以及当今应用型和创新型复合人才应具有的文化内涵与能力等方面的内容,进一步明确教学目标、规范教学,提高教学的理论性与实践性,促进学生能力的培养和教学质量的提高,服务于地方经济的发展。
扎染是一种古老的染色工艺,古时被称为“绞缬”或“绞染”。它是用线、绳对植物进行紧固的结,系捆、绑、缝、扎,然后放于染液中进行染色。由于扎结的外力作用,使得织物染色不均,拆除扎线后洗去浮色,织物上即刻出现奇特的染色花纹[1]。扎染课程是一门民族文化历史性和技艺性较强的课程,它操作简易、运用性强,具有独特的民族艺术风格。课程的教学不仅是设计艺术的内容,同时对学生的创作能力和设计水平的提升具有深远的意义。对培养学生的民族文化精神和融入现代社会的实践性是其他课程教学不可代替的,她在设计专业民族民间工艺方向中的教学显得尤为重要。教学内容涉及染艺的流程,培养民族图案的表现力、构图能力,打开学生扎染技艺的创作思路,提高学生对民族文化美的感悟。通过教学中的延展内容来了解市场需求,把扎染和市场相结合,扩大扎染工艺的艺术性和实用性。
目前,高校课堂对扎染课程的教学在思想上、创作中、实践性和文化性上都比较薄弱,课堂教学比较僵化和传统。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
教学中只注重学生染出来的成品布料效果,不重视染色过程。对扎染艺术的传承过程和扎染文化的内涵不够重视,对于染色过程中的创意、方法的记录和图案设计等内容不够重视,染色技艺操作过程中示范较少,规范性不足,不利于学生设计水平的提升。
目前的扎染教学主要是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学过程缺乏创新性。扎染是传统文化,传统既要继承更要发展。现今扎染教学过于僵硬和程式化,学习氛围呆板。鉴于这样一个现状我们要及时结合现代的市场发展和人们的审美需求,发挥扎染的实用性和艺术性,把扎染成品制作成适应市场需要的各种产品,扩大扎染的艺术影响力和认知度,活跃课堂教学。
扎染是一门有文化支撑的传统技艺。单纯学习染色技艺是远远不够的,没有文化的技艺是无法生存和发展的。扎染的历史文化应贯穿整个创作过程,深入影响图案的选择、构成要素和创作艺术风格的形成。现今教学更重视的是技术的学习,对文化的传授过于简单化和流程化,导致创作中作品设计感较差,作品民族文化底蕴不够深厚而缺乏文化性。
现在的扎染教学范围仅限于校内课堂教学,这对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才的需求是完全不够的。这种倾向限制了人才的发展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课堂中能传授的内容和技艺是有限的,只有不断拉近课外环境和市场因素进行课外教学,丰富教学内容拓展教学空间,才能全方位培养学生的学习和创新能力,并培养适应社会的应用型人才。
针对以上扎染课堂教学中呈现出的不足,总结扎染课堂教学的特点,融合地方文化元素和经济发展,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扎染课堂的教学做一些探索性的改革。
扎染是具有民族元素和时尚个性的艺术形式,在现代社会中运用广泛,审美价值高,在现代市场上占有很重要的位置,所以在我们的教学中要结合地方经济文化的发展与时俱进地融入社会化的培养目标。高校教育的职能主要体现在科学研究、人才培养、服务地方和传承文化四个方面。鉴于我校属于地方性高校,所以应突出服务地方、服务社会的人才培养和文化传承。教学中既注重传承又强调发展。立足于扎染教学是培养结合地方经济发展的更高层次的新型应用型人才,在培养理念上要适应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改变过去扎染教学从技艺到创作就终结的教学模式,而要延展到从创作再到市场的提升,让教学为学生和地方经济服务,形成良好的教学培养目标机制。在提倡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开展创新创业的训练与思维的培养,提高创新意识。从体验式的教学环节培养创业精神,提升创新创业的科技含量。所以我们的扎染教学光靠自我的发展和传统教学理念的支撑是远远不够的,要适应社会对人才培养的需求,充分满足人们不断提升的审美要求,并结合现代社会人文科技环境,实现民族文化与时代特征的结合,创新创业能力在教学目标中得到很好的体现与重视,教学成果也更为丰富。
教学内容要适应教学理念和教学目标的变化,鉴于扎染工艺的实践性、理论性,以及运用广、实用性强,教学成果的多样化,所以在教学内容的讲授上知识面就非常广,涵盖了历史文化、工艺设计流程、图案制作、各种产品的设计等多方面的知识。根据培养方案和教学目标对这一系列的知识内容进行梳理和选择将其系统化,课程的教学内容可以通过自编教材的方式系统化后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扎染文化的文化内涵、传承机制等;第二部分是传统技艺的制作流程,包含了面料的选择、面料的前期处理、缝扎、染液的配置、染色、固色、拆线、水洗、烘干、平整、成品等步骤;第三部分是图案设计,包括图案设计理念、设计方法、民族传统图案的意蕴及利用等;第四部分是扎染作品的市场化运作,将学生的作品与市场进行有机的衔接,促进扎染市场的可持续发展。四个部分的教学内容是在结合民族文化和地方经济发展现状中系统化提炼而出的。课程的教学是为了培养更高级的创新型应用人才,教学重点应体现在设计创意中,所以第三部分图案设计是教学课程的重点部分,它是学生设计知识从积累到消化再到转为运用的过程,是设计理念的一个提升。教学重点要解决图案设计中的构成要素、各种设计方法的综合运用、素材的选择与积累等系统设计知识,以提升设计理念和设计水平,让扎染的图案设计回归文化,追求一种自然和个性化的艺术美。贵州是一个多民族地区,地方文化元素丰富多彩,旅游业的发展推动了旅游商品的产业化,结合这一地方文化经济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该门课程的难点应是扎染作品的产品化。以往传统模式下的扎染教学到作品染好就算完成,这对现代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和教学培养目标的培养是远远不够的,只有将扎染作品产品化,延伸教学内容才能使课程更具实践性和运用性,这要立足于扎染工艺独特的艺术魅力和厚重的文化底蕴,把扎染作品制作成具有使用价值和观赏性的文化产品,并创造各种场景进行展售。这是教学内容的一个延伸,丰富了我们的教学成果。课程的教学不光是要求学生掌握扎染工艺流程,更增加了实际运用与设计能力以及扎染工艺的传承,形成系统的教学内容,拓宽学科研究的领域,更好的辅助教学目标的实现。
扎染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典型染色工艺,在现代装饰艺术中的位置越来越突显,常常运用于日常的服饰、家庭装饰和纤维艺术中。结合高校扎染艺术的教学内容和在社会中的广泛运用与它独特的视觉性,我们的教学就不能常规化,所以在课堂教学中尝试了以下几种教学方法。
第一是实践教学法。在教学实践中大胆引入民间艺人进入课堂教学进行规范的扎染制作流程的示范与指导来辅助教学。基于扎染教学的实践性,只有理论讲解的教学方法和常规训练是不够的,所以在课堂教学中大胆引入民间艺人的示范与指导,提高技能操作的规范性和直观性。众所周知,扎染技艺的传承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师徒式或家庭式的传承。家庭父母带女儿、姐姐带妹妹,这种方式随着时间的推移很多文化就失去了它本来的内涵,仅仅留下一些视觉的残像,这种方式更多的是注重技艺的传承,缺乏创造性。另一种传承方式是高校扎染传统课堂的教学,而这种方式往往被很多的理论知识所束缚融入了很多的规范化,禁锢了自由的创作思维空间,这对工艺的传承作用不是很大。两者对扎染教学的学习都是不完整的,所以基于这一点,我们在教学方法的改进中引入民间艺人进入课堂教学进行示范与指导来弥补高校课堂教学的这一缺失,提高教学的实践性和直观性。
第二是探究教学法。扎染工艺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民族文化要保护传承更要发展。随着现代技术的进步扎染工艺的视觉元素也在不断出新,我们能感受到最直接的就是色彩和图案的巨大变化。跟随着工艺的变化我们的教学也要引入科研体制探究扎染中的变化。针对该专业的特殊性和运用性,教学中教师带领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项目研究与考察实践工作,引导学生在图案设计时要有创新和变化,既有民族特色又要有时代特征,结合时尚现代元素和民族文化知识进行教学,而不光是只会染,要学会运用现代的色彩美学搭配和造型艺术理念,做出具有现代设计感的扎染产品,延展教学内容,探究技艺与社会发展的变化,让教学与之相适应,并在各种调查研究和项目考察中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同时可以丰富我们的教学成果,增强实践与设计运用能力,符合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需求和专业技术的教学实践任务。
第三是目标教学法。根据教学内容不断的更新和教学方案的相对稳定的关系,提炼核心教学内容,根据内容分阶段制定教学目标并实施。该课程教学内容提炼了三个部分,可根据三个不同的教学内容分别制定三个教学目标与之相适应,让教学思路更加清晰,教学重点难点更加突出,教学过程更为丰富和规范。教学中出现问题,教师应及时引导学生去解决,这样的方法更注重教学过程的效果。通过这样的教学不仅解决了学生学习工艺的技法问题,并促使学生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更好地符合市场需求,结合更深层次的教学目标进行实践创新,使得扎染课程更具生命力。
以上教学法只是根据扎染教学的特点提出的具有一定针对性的教学方法,这些教学方法并不是单一的,一方面要与原有的谈话法、启发法等教学方法相融合,另一方面需要将这几种教学方法有机融合,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多种教学资源,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精神,促进扎染教学的发展。
扎染教学环节是一个丰富的过程,既有实践操作又有文化底蕴的知识讲解,教学中教师的地位已不是过去的主体地位,教学中应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实践中去创造,大部分作品应在实验室里去完成,这期间的教学就需要计算机网络技术的介入进行课堂的监管,学生可以通过网络进行指纹打卡自由支配实践时间完成固定的教学学时计划,尽可能的调配学生的学习时间。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多媒体技术进行扎染工艺的展示,让学生直观的感受扎染创作流程,创作过程中可以在实验室运用网络技术对图案进行修改,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效率,在有效的时间内进行更多的创作,拓展创作空间。实践过程中如遇到具体问题可以通过监控网络技术第一时间联系到教师进行解答,教师可以观看学生操作是否符合规范,增强课外教学的师生互动性,将课堂教学与课外教学有机的结合,重视课外教学的知识延展性。教学的网络监控化使学生学习更加的便捷,在时间、操作和创作三个方面都最大限度地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性,是传统工艺和现代技术有效结合的体现,弥补了传统教学模式重课堂轻课外的不足。
扎染教学在过去传统模式教学下达到会染即可,课程结束后评分教师给出评分标准并进行打分,这种传统的教学评价具有局限性和教师的主观性。社会发展促使教育教学改革后,教学的评价应促使学生思维模式的转变。由于一系列社会环境和发展的转变,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的改变,直接影响着我们的教学评价机制。现代经济发展下对扎染教学的评价应立足于扎染艺术的独特性,继承传统并结合运用于大学生的创新创业将传统工艺开发成饰物,把扎染成品产品化,充分营造市场环境,把教学中的成果进行展售,让市场参与检验我们的教学成果,看我们的教学成果是否适应市场发展的需求,引导学生了解不同市场发展的趋势与需求,进一步促进扎染作品的现代设计和产品的多样化,改变过去教学评价的单一性,根据市场化的特点和教学需要建立规范的评价体系。教师的评价应融入对教学过程中学习的评价,包含创作中的创新思维、制作流程、技能技巧的运用、文化理念的体现和作品的艺术品质,作品本身是否具有和市场互动的潜力、市场的运用性等。后期的课堂还可以对作品进行跟踪评价,完善教学评价模块。
各高校都有自己的课程评价体系,但评价方式较为简单,多凭教师的经验进行评分,随意性较大,这种方式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一般课程的评价要素,但对扎染这样的民族文化课程的评价并不能体现学科课程的特点。所以对扎染课程的评价应该围绕社会需求、艺术素养、市场预期等方面进行规范化,合理选择评价内容、评价标准并建设合理的权重系数, 建构规范化的评价标准。
结语
民族文化进课堂是时代的需求,党的十九大指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民族文化是人们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凝结出来的,是文化自信和文化繁荣的根基,所以民族文化进课堂势在必行。扎染课堂教学既有丰富的文化内涵的讲授又有创作实践的操作,整个教学根据培养方案围绕新的教学目标来开展,它提炼教学内容、丰富教学方法、融入新的教学理念、结合地方文化的发展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拓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思维空间和营造市场环境,让学生充分了解市场发展的趋势与需求,使教学更贴近社会和市场,让市场参与教学成果的检验,促进学生的多渠道就业,同时也能更好地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民族文化进课堂是培养学生基本设计能力、文化传承能力、创新创业能力、社会适应能力的有效方法和手段。
参考文献:
[1] 邵甲信.手绘蜡染扎染技法[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93:78-85.
[2] 王志禄.坚定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N].烟台日报,2017-11-08(第10版).
[3] 阮成烈.浅谈初中数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新课程(中学),2016(11):224.
[4] 徐立文,舒建华.习近平书记提出“文化自信”的必然性探析[J].社会工作与管理,2017(1):91-96.
[5] 王欢.中华农耕智慧闪耀世界[J].农产品市场周刊,2016 (50):5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