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中西方舞蹈融合发展的思考

2018-01-01 05:22
安阳师范学院学报 2018年4期
关键词:现代舞芭蕾舞蹈

姜 墨

(北京舞蹈学院 编导系,北京 100081)

中西方舞蹈各有特色,舞蹈可以成为不同文化之间交流的有效载体,并在不同文化的碰撞中实现舞蹈的交融、发展、创新,促进文化交流。

一、中西舞蹈展现出来的文化差异

中西方社会历史发展情况不同,文化差异较大,铸就了中西方“异文化”之间在舞蹈文化上的巨大差异和独特性。中国古典舞与西方芭蕾舞作为文化在舞蹈方面的典型代表,各自个性鲜明的特点表现在诸如舞蹈部位、表现目的、表现群体等方面,体现出两者的差异和不同的审美表达方式。

第一,重点舞蹈部位不同。俗话说,“东方人手舞,西方人足蹈”。通过动作比对我们可以很容易地发现,中国古典舞注重上半身的动作表现,比如手指动作丰富,有兰花指、点指、剑指、轮指、扩指等。而西方的芭蕾和拉丁则以脚下的动作复杂多变而上身的动作相对简单为特点,例如发端于18世纪末19世纪初巴黎的“浪漫芭蕾”,法国流派推出了轻盈飘逸的“脚尖舞技术”,充分体现出西方芭蕾舞对脚下动作重视的特征,映射出芭蕾生于“皇家”而尽显“高贵”的形式特点和文化现象。

第二,表现目的不同。中国舞蹈以柔为美。中国古典舞中多以轻纱、团扇、水袖等来表现女性柔美与典雅的气质,体现了中国自古以来对女子的审美标准。例如水袖舞包容了戏曲和舞蹈的成分,讲究身韵合一、身姿摇曳、神韵兼备的特点,并运用水袖的修长、多变来表现人体形态和思想感情,别具美感和特色。而欧洲舞蹈集大成的代表是芭蕾舞,着重刻画人物内心、抒发感情,注重表现,尤其是在芭蕾发展到现代芭蕾和当代芭蕾两个阶段,这个特点更为凸显。例如现代芭蕾时期的交响芭蕾《斯巴达克》《小夜曲》《波莱罗》和《仙女们》等作品;在融合了“古典芭蕾”和“现代舞”特点的当代芭蕾时期,出现了基里安的交响芭蕾《归去来兮》,诺伊梅尓的《仲夏夜之梦》,埃克的电视舞蹈、戏剧舞蹈《烟》等等经典之作。在这两个变革时期里,芭蕾不仅注重讲故事和人物形象塑造,更多的是运用音乐、情调和纯舞蹈等抽象舞蹈动作去抒发情怀,去自由地表现创作意图和作品意境。

第三,表现群体不同。在中国的舞蹈中,无论是民族舞还是古典舞,往往以群舞作为表达方式。在整个群舞中,通常有一人在前方领舞,其余人则围绕四周或于后方,队形不断变化,错落有致但井井有条,每个舞者都必须根据自己的位置,舞出在其位置上应有的动作和作用。整个舞蹈结构严谨,编排细致。西方的芭蕾舞擅长展现人物独特丰富的内心世界,因而有些主要段落常常以独舞形式出现。例如著名舞蹈《天鹅湖》《睡美人》等皆是如此。在西方群舞中,相对强调主人翁的个性化。

第四,舞蹈服饰不同。自然环境差异、生活习性不同、文化传统演化等因素使得中西方舞蹈着装具有明显区别。中国古典舞大多节奏舒缓,服装以古代服装为主,较为保守和程式化。舞蹈演员在表演的过程中借助服装的特点来表现舞蹈所要表达的概念,比如巨大的袖口可以用来遮面,而宽大的裙摆则可以在旋转过程中表现出女性的柔美与雅致的线条。而西方舞蹈的服装则很大胆。由于西方舞蹈节奏欢快且热情奔放,女演员的服装则多以较为短小精致的裙子为主,男士的服装则相对多变,既可以像宫廷中的礼服那样绅士,也可以很性感地表现出男性的温和柔美一面。

综观中西方舞蹈的历史发展进程不难发现,中国舞蹈自产生之日起,就扎根于民间和社会底层,带有浓郁的平民色彩,大多迎合广大人民群众的审美要求和审美趣味,而西方古典芭蕾则将宫廷化、学院化、专业化特点表现得淋漓尽致;舞蹈审美旨趣上展示出来的“圆、倾、拧、曲”与“开、绷、直、立”的文化差异性,也折射出中西方不同艺术欣赏品位和审美理念。

二、舞蹈在历史继承和“异文化”对话交流中生新

1.舞蹈在历史继承中演进创新

舞蹈作为反映现实生活情感的艺术类别,可以追溯近千年的悠久历史。从历史上来看,在每一个时代则必然会出现一种或多种代表性的时代文化、审美情趣和审美理想的舞蹈样式。例如,纵观现代舞发展的这五个典型时期,我们不难看出舞蹈文化更迭日新月异的变化,从中可以发现舞蹈的多元社会意义。[注]现代舞美国流派的发展历史经历了五个阶段:1891年至1927年的自由舞时代、1915年至1931年的早期现代舞时代、1926年至1960年代的古典现代舞时代、1960年代初至1980年代末的现代舞时代、1980年代末至 2007年的后现代舞时代。现代舞的演进是前进且具有开创性意义的。

由此可见,现代舞具有太多的对自己前期的舞蹈创作观念和方法及美学观念等的汲取与反叛。那些拥有背道而驰精神追求的舞蹈艺术家或艺术团体,无论是个人还是集体,正是他们这种独辟蹊径的“逆流”精神存在,才会创造出更多元、更为丰富的舞蹈创作观念、美学特征和审美需要。

在这里“反叛”本身并不可怕,它等同于逆向的继承和发展。正是这些不停地“逆流”而上、敢于接受新事物的伟大的先锋舞蹈艺术工作者们,能动地创造了许多具有开拓性的新内容,促进舞蹈与时代共进。他们那种忠于时代、忠于生活、忠于民众、忠于自我的人文情怀与精神,驱使着这个“文化大杂烩”般的舞蹈艺术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更易于被接受。

2.舞蹈在“异文化”交流中生新

舞蹈本身具有多元的社会意义及作用,成为不同文化之间交流的有效载体。舞蹈作为一门人体动作的艺术,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它确实与特定的民族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相适应。它以肢体作为符号,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形成了该民族特有的符号系统,保存、传递着该民族的价值观念、行为方式。而中西方不同的地域特色与文化背景造就了各自意蕴丰厚的舞蹈文化,并伴随着东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而产生碰撞,不断融合,激发出新的艺术活力。

中西方舞蹈文化需要在“磨合”中生新。“磨合”是中西方舞蹈文化交流发展的必经过程,它是舞蹈艺术相互吸收和摒弃的一个调整、优化的自我发展与完善过程,也是探索创造舞蹈艺术“新内容”的选择过程。因此,在中西方文化交流中,两种截然不同的舞蹈相互交流中碰撞与摩擦时常存在。正是这种“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自我否定、融合和发展的进程,使得舞蹈艺术在“异文化”的相互交融中不断生成新的思想主题,同时又极力保有“母文化”的民族精神与独特性。

三、对舞蹈交流走向的沉思

中西方对于彼此异国的舞蹈文化皆深感兴趣,西方现代舞的专家们深受东方古典美的诱惑,下定决心不远万里到中国来播撒现代舞的火种。其中,率先打开中西方交流大门的舞蹈家和舞蹈团并非来自美国或德国这两个现代舞的发源地,而是 80 年代来自加拿大的表演家,他们代表了当时美学特征时尚青春的气息与唯美浪漫的激情,不仅有“纯舞蹈”风格,且融会贯通了芭蕾、体操、杂技、东方身体文化、影像等多种元素,堪称“文化大杂烩”般的推手,令中国舞蹈界满心欢喜,使广大观众耳目一新,眼界大开。随后,欧美许多现代舞蹈家和舞蹈团来华演出和尽心尽力地教学活动,使我们看到并认知了不少纯正且一流的西方现代舞。

此外,1980 年是中国舞蹈发展史上的一个转折点。1930 年代旅日归来的“新舞蹈之父”吴晓邦,留德回国的戴爱莲,以及 1950 年代留美归来的郭明达,他们无论进行教学还是在歌舞团教授现代舞等等,都积极倡导“洋为中用”的方法论,推动了不少优秀舞蹈作品的诞生,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更激起广大舞蹈工作者对现代舞的强烈好奇与追求。人们发现,世界舞蹈和谐交流的大环境有利于促进现代舞的理念与方法同各国文化相结合,且为舞蹈创新带来强大的创造潜力。

当下,中国舞蹈艺术工作者们徘徊在一个极易迷失自我的十字路口而难以抉择。我们一方面需要以开放的心态与国际接轨,吸收西方文明的有益成分,并让承载着民族文化的中国舞蹈艺术走向世界。另一方面又担心在国际交流中受到西方强势文化的影响,丧失民族文化和本土舞蹈文化的独立性。对此,我们应当坚持“民族的就是世界的”理念,在兼容并蓄西方舞蹈文化精华的同时,推动舞蹈在审美观念、审美理想、创作方法等方面的融合,促进中国舞蹈在与外来文化碰撞磨合中互相点燃,让中国舞蹈文化走向世界,让文化自信更加张扬。

猜你喜欢
现代舞芭蕾舞蹈
因为你的表演,我爱上了芭蕾
春天的芭蕾
浅谈现代舞在综合性大学舞蹈教学中的开展与普及
学舞蹈的男孩子
舞蹈课
我爱芭蕾
探究现代舞艺术的发展
——东西方现代舞艺术的融合
校园舞蹈 多姿多彩
论现代舞基训与现代舞编导的关系
论现代舞基训与现代舞编导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