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巧愚
(安徽农业大学 经济技术学院,安徽 合肥 230000)
在环境设计课程的教学中往往存在教学内容的重点不够突出、缺少设计实践等,从而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设计能力,可以通过引入各类比赛来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引入比赛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选择合适的比赛,将比赛与课程作业相结合,教师利用课堂时间辅导学生参赛,也能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
一些高校在环境设计课程的教学中依然采用传统的多媒体教学方式,方法单一,教学效果较差,要想解决这些问题,可以组织学生参加设计类比赛来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在提高教师实践水平的同时也能增强学生们学习的自信心、团队合作能力及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对于学艺术的学生来说,讲解过多的理论知识会让学生们觉得枯燥无味而不愿意用心地主动去学习,这就导致教师的辛苦讲解没得到预期的理想效果,学生不愿去学,教师也没激情去教,教学效果较差。通过引入一些比赛可以有效解决这个问题。在比赛中获奖有利于学生今后的发展,所以一些学生还是很愿意参与赛事,这就增强了他们学习的兴趣,若获得了很好的奖项,肯定会增强他们的自信心,从而更有兴趣去学习专业课,周围学生或许也会受他们影响而积极主动的改变曾经不良的学习态度,整体学习风气相应会得到很大改善。
平时教师授课所布置的作业,多数都是以个人为单位独立设计完成,但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所看到的任何一个成功的方案都是经过一个团队的共同努力而完成的,设计项目所涉及的环节比较多,分工细,仅仅依靠个人是很难承担这些方面的工作。由此可见,团队的合作还是很重要。通过引入竞赛可以培养学生的这种能力,为了使自己的作品更有竞争力,就要发挥团队的力量,从前期调研、确定设计定位、发掘合适的设计创意都离不开团队成员的共同努力,这样就弥补了学生在校期间缺乏团队合作的能力。
教师在布置课程作业时,往往更注重案例的可实施性,这就可能导致学生设计的作品缺乏新意,但环境设计专业的设计竞赛很多强调的都是一种思维的创新,这就为学生们提供很大的发挥空间,鼓励他们去探索创新。学生可以借助网络平台及国内外经典的设计案例书籍来开拓思维,大胆的发散思维,正是基于这种学科竞赛才能鼓励学生设计一些具有创造性、前沿性的作品。
学生参加比赛从另一层面上来看其实也是教师之间的一种比赛,参赛作品的质量取决于教师指导水平的高低,在竞赛中,首先要求教师必须深入了解竞赛的主题,其次要能提供大量的相关案例供学生参考,这也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在课堂上能讲授好理论知识,而且还需要有丰富的实践教学经验,所以教师也要不断提高自身的实践教学水平,做到“传道、授业、解惑”,只有这样才能在比赛中为学生们提供具有前瞻性的指导而取得理想的成绩。
在课堂教学中仅仅只讲解理论知识很难抓住学生注意力,改变教学方式,实行案例教学和引入竞赛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更有利于课堂效果的提升,通过组建指导教师团队,选择合适的比赛作为课程作业,优秀的作业可以参加比赛,所谓的一举两得。
教师在课程的安排上,可以参照一些比赛的时间适当进行课程的调整以便更方便的指导学生参加比赛。对环境设计专业来说,可以参加全国计算机设计大赛,这个赛事涉及到的内容非常广泛,基本涵盖了所有设计专业的内容,环境设计也包含在内,这个比赛具有周期性,一般都是每年的三四月份开赛,四月底提交作品,这段时间老师就可以借助课堂,将理论讲解和实际竞赛相结合,将往年的获奖作品分享给学生,实现真正的案例式教学,在分析作品的同时启发学生的思维,开拓他们的思路,让他们对本次比赛有着更多更新的想法,提高学生们的学习兴趣。
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会列举大量的案例来分析所讲解的相关理论知识,这些案例多数都是从网站上收集,很多都是公司的实际项目,实际项目强调可实施性而导致一些方案缺乏前沿性。这实际上就限制了学生们的思维模式,从而会产生千篇一律的设计作品。但是一些竞赛所强调的却是一种创新性的概念设计,所以在课堂案例教学过程中引入往届竞赛的优秀作品有助于开拓他们的思维,激发学生的设计灵感,学生敢于思考,同时再鼓励他们参与赛事,完成创新思维的培养。
学生的作品仅仅依靠一个指导教师去指导可能效果欠佳,因为个人的思维也是有限的,多方面听取他人意见有助于对作品质量的提高,这就需要建立一个辅导竞赛的教师团队,集思广益,直接影响到参赛作品的质量。辅导学生参加竞赛的过程其实也是教师自我学习的一个过程,教师相互之间通过探讨需要弄清楚比赛的主题,为学生查阅收集相关资料,提供一个设计思路,齐心协力,共同指导学生参加比赛。通过多次指导学生参加比赛,教师们能够积累许多宝贵的经验,这些经验能给以后的比赛带来有效的向导。
学生作业质量的高低从侧面也反映出教师水平的高低,随着各类比赛的增多,在教学中鼓励学生参赛且获奖也是对教师业务水平的肯定,下面我们就以环境设计专业教学为例,探索一种引入竞赛的教学模式。
环境设计专业的作业量往往比较大,涉及到CAD图纸和效果图,完成这一整套作业需要花费较多的时间,如果在此期间有个比赛,那么就正好可以将课程作业与设计竞赛的作业结合起来布置给学生完成。参加环境设计比赛的学生应该都是高年级的学生,因为只有他们才具备完成设计全过程的技能,而且高年级的课程多数都是包含实践课程较多的核心课,这样就为设计竞赛提供了一定的空余时间,教师完全能够利用课堂时间有针对性的指导学生进行作品的设计。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分组,使每位学生都能参与竞赛,每组选择不同的方向进行构思设计,保证作品内容的多样性,教师从授课的角色转变为引导的角色,师生间进行良好的互动,完成竞赛作品的同时也就完成了本次课程的课程作业。
第二课堂是指相对于第一课堂而言的具有素质教育内涵的学习实践活动,即学生在教学计划规定课程之外自愿参加、有组织地进行的各类活动。凡是有意向参与竞赛的学生可以积极报名,教师根据报名人数进行分组参加比赛,当然教师同时也应该根据学生平时的实践创新能力及擅长的技能将学生进行合理的分配,三人一组是比较合理的,分别负责CAD、3D及排版的工作,而且尽可能的做到小组成员之间的能力互补,这样相互配合才能取得理想效果。第二课堂使学生们从以往的被动学习转为主动学习,在学习过程中遇到问题,小组成员之间共同解决,形成了一种全新的学习方式,当然,在此过程中也离不开教师的关键性指导。参赛作品设计完之后,由教师评选出优秀的方案去参加比赛,或许有的小组作品不是太完美而落选,为了调动他们今后学习的积极性,可以举办一个作品展,让他们的作品呈现在众多学弟学妹们面前,营造出人人参与、比学赶超的良好氛围,也有利于第二课堂的持续开展。
进入教师工作室学习的学生一般都是对本专业有着浓厚的学习兴趣且专业基础较好的学生,他们热爱专业,所以关注相关竞赛,对竞赛有着积极的参与态度。学生根据各自的参赛方向组成团队,工作室教师对学生采取引导的方式让他们找到设计灵感。由于环境设计专业设计方案的图纸很多,细节方面的设计也比较繁琐,借助工作室这个大环境,小组成员便于相互讨论、相互学习,通过相互分工完成各自的设计任务,加上教师有针对性的辅导更能设计出有创意的作品。在参加比赛时,首先考虑课程作业结合设计竞赛模式,再利用工作室课余时间模式,让学生在工作室中一起探讨设计方案以便创作出构思独特、形式新颖的作品。
指导学生参赛,应该要有一支实力较强的师资队伍,加强校企合作能获得更多的实践经验,参赛从最初的选题到构思再到最终的设计制作,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花费很多精力,对于获奖学生而言应该要给予相应的奖励作为一种鼓励。
和视觉传达专业相比,虽然环境设计的比赛较少且获大奖的几率较小,但是院系和教师还是应该加强环境设计竞赛的宣传,可以先从大一新生入学专业讲座中提及赛事活动并展示往年的优异成绩,让他们早有比赛的概念;其次,借助学院网站、校园海报宣传比赛信息;再次,可以举办获奖者经验交流会,让他们分享自己获奖的经验,学生之间形成良好的互动。
学生是否获奖,获得什么级别的奖项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指导水平的高低,这就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专业要求。平日里,教师除了加强业务学习外,还应该主动地积极参加相关的专业培训和学术会议,与国内外专家进行经验的交流。同时,组建一个实践经验丰富、教学水平较高的指导竞赛的教师团队。
校企合作也是近几年教学中鼓励的一种教学模式,学校与企业的合作能为学生们提供更多的实践学习机会。相比课堂中所学习的理论知识而言更具有实际意义,通过生活中案例的设计学习可以亲身体验到设计的流程,学到书本上所学不到的知识,为今后步入社会提供了积极有效的过渡。企业中的设计人员见多识广、经验丰富都积累了大量的实战经验,可以配合着教师一起指导学生参加竞赛。学生在教师及设计师的共同指导下,竞赛作品在造型设计、风格选择、色彩搭配及材料运用方面应该会具有创新性。
既然学校比较重视学生参赛,那么就应该根据学生获奖的级别及等级进行相应的物质与精神奖励,例如综合测评加分、优先评选优秀学生等都是作为对学生获奖的一个肯定,这有利于形成一个良好的竞赛氛围,学生愿意参赛,就能主动地去学习,教师课堂效果也能得到相应改善。
环境设计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专业,传统的理论讲解教学模式已经不适合现代的教学,引入竞赛的教学模式也是一种教学改革的方法,开展有针对性的专业教学一方面除了能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还能提高他们的设计能力,另一方面也提高了教师的业务水平,实现以赛促学、以赛促教。如果学生多次获奖则能扩大本校的知名度及影响力,有利于教师的发展,也有利于学生找工作,从而推动设计教育的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