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典故溯源”的地方性旅游外宣材料的翻译策略

2018-01-01 04:59秦慈枫
关键词:外国游客典故景点

余 青, 秦慈枫

(安徽国际商务职业学院,商务外语系,安徽 合肥 231131)

0 引 言

目前我国地方性旅游外宣材料的翻译并没有统一的标准,翻译的随意性较大,尤其是缺少专业性的翻译人才,这些都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对外宣传的效果。要做好景点的翻译工作,就需要以科学严谨的态度来处理翻译中的历史和文化因素,以求将景点的历史文化内涵准确无误地传达给外国游客。本文拟从“典故溯源”的角度,结合安徽省旅游景点实例,对地方性外宣材料的翻译策略进行探讨。

1 “典故溯源”的问题与方法

在古籍整理和辞书编纂中,典故溯源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未溯、缺溯或错溯,或者说是典作非典、非典作典、是典而非其源。尽管表述不同,但其实质是相似的。这些问题势必造成理解的片面与错误,在溯源过程中应加以重视。如果得不到有效解决,翻译时这些问题同样会暴露出来。因此,涉及典故的翻译存在的问题依然是上面提到的未溯、缺溯或错溯。未溯会造成理解的错误;缺溯会造成理解的片面;而错溯则会造成讹误,甚至是以讹传讹。

典故溯源工作既要求译者有较高的溯源意识与理论文化修养,同时要以科学严谨的工作态度来进行翻译实践。典故溯源的具体方法有查阅典籍、地方志以及实地探访考察。现代汉语词典(1989版)对“典籍”的解释是:记载古代法制的图书,也泛指古代图书;对“地方志”的解释是:记载某一地方的地理、历史、风俗、教育、物产、人物等情况的书。可见,典籍和地方志有不同的侧重点,正好可以互为补充。查阅典籍的方法主要针对涉及特定历史人物、事件而又有明确文字记载的旅游景点;查阅地方志则是针对特定地区没有典籍记载的旅游景点;实地考察在典籍、地方志等资料不足的情况下往往能逆境逢源,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2 “典故溯源”与地方性旅游外宣材料的翻译策略

旅游外宣材料常用的翻译方法如下。

(1)套译法。翻译中的“套译法”指在翻译外国词汇时,既不音译,也不使用新词意译,而采取折中的方法,采用本国语言文字中已有的词汇套用之。而在汉英翻译的过程中,则指套用英语中已有的词汇,以便于来自英语文化的游客理解。比如黄山的著名景点“鳌鱼峰”。有译者在宣传材料中直接音译为“Aoyu Peak”。该景点是是黄山风景区独特的景点之一,海拔1780m,因其形状类似古代神话传说中的“鳌鱼”而得名。那么,鳌鱼峰到底是什么样的形象呢,又该如何向外国游客传达呢?“鳌鱼”是古代中国神话传说中的动物,龙头鱼身,故称鳌鱼。在西汉刘安组织编写的《淮南子·览冥》中有如下记载:“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杀黑龙以济冀州,积芦灰以止淫水。”从这段记载中不难看出,首先鳌鱼有四条腿,女娲才用它们作为擎天柱;其次鳌鱼并不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龙,女娲才又杀黑龙而济冀州。根据这些信息,国内游客很容易就能想象到“鳌鱼”的具体形象。但西方游客由于文化背景的差异,却很难形成这种直观的印象。不过,“鳌鱼”的这种外形特点比较类似于西方游客较为熟悉的动物“鳄鱼”。因此可将其套译为“Crocodile Peak”,使不熟悉中国古代神话故事的西方游客能够体会到这种外形特点,感受到鳌鱼峰的雄奇。 又如九华山著名的景点“肉身宝殿”,有译者将其译为“Roushen Hall”。我们认为,该译文没有很好地传达景点的佛教文化内涵。九华山是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其诸多景点皆与佛教文化息息相关,充满着浓浓的佛教韵味。在翻译过程中,要特别注意佛教内涵的传达。据《青阳县志》记载:“唐开元七年(719),新罗国(今朝鲜南部)僧金乔觉(俗名)渡海来华,居九华山岩洞,苦行修持。乡民诸葛节等为之捐资修建庙宇,州太守张岩奏准赐额化城”。金氏得以广收僧徒,传经讲道,宣扬佛法,达75年。贞元十年(794)圆寂后,传说“尸坐石函三年不腐”,遂被众徒尊为地藏降生,建肉身殿为塔院。可见,该景点是唐代高僧金乔觉的坐化之处,景点的翻译应重在突显其“道成肉身”这一过程。但是,西方游客对于佛教了解甚少,无法理解佛教中僧人坐化这一习俗。相反,西方游客对基督教的理解则要全面的多。因而在翻译时,可以套用基督教中的圣子化为肉身这一概念“incarnation”,将“肉身宝殿”译为“The Incarnation Hall of Jinqiaojue, a great monk of Buddhism”。这样,既能使外国游客了解该景点的名称,又能领会宝殿的佛教渊源,可谓一举两得。

(2)借鉴法。是指借用在源语及译入语文化中均有一定影响的历史人物、文学作品、风景名胜等对地方旅游景点进行翻译。比如,有译者将“儒林文化主题公园”译为:the Cultural Theme Park of Confucianism。这里关键的问题是如何理解“儒林”这个概念。首先,“儒林”指的是古代的读书人,并不是特指“儒家思想”;其次,这里的“儒林文化”与《儒林外史》这本名著似有一定的关系。经过实地考察,该景点位于安徽省全椒县。另据《全椒县志》记载:“吴敬梓(1701-1754),字敏轩、粒民,号“文木老人”、“秦淮寓客”,清康熙四十年五月生于县城风景秀丽的襄河湾。”因此,《儒林外史》的作者吴敬梓正是全椒人。显然,该景点意在借助《儒林外史》这部著作在中外读者心目中的地位来进行宣传。该书的英语译文为:the Scholars,在英语文化读者群中有一定的知名度。综合以上,“儒林文化主题公园”可译为“the Cultural Theme Park of the Scholars”。

又如,阜阳的景点“颍州西湖风景区”,通译为“Yingzhou West Lake Scenic Area”。该译文中的“西湖”与杭州西湖一样译为“West Lake”。表面上看,“西湖”译为“West Lake”似乎顺理成章,并无典故可溯。不过,阜阳市颍州区西湖风景名胜区管理委员会在其官方网站上援引了《大清一统志》中的相关记载:“颍州西湖闻名天下,亭台之胜,觞咏之繁,可与杭州西湖媲美。”中国的古人们早就已经将颍州西湖与杭州西湖相比较,可见颍州西湖之美是可以媲美杭州西湖的。景区意在通过将颍州西湖与杭州西湖相比较,给外国游客一种暗示:这里的美景可以同杭州西湖相媲美。杭州西湖在外国游客中的知名度相对较大,此译文直接借鉴杭州西湖的译法“West Lake”,大大提高了景区的知名度。

(3)加注法。主要是采用注释来弥补语际翻译时文化信息的缺失。加注法主要有音译加注法和直译加注法。前者指音译后附加解释性注释;后者指直译原文并附加解释性注释。注释可以采取脚注或加括号的形式。旅游景点翻译较多地涉及历史文化内容,因此加注法可以在很大程度上确保主要文化信息不会流失,将景点的文化内涵最大程度地传达出来。比如,位于安徽萧县的“皇藏峪国家森林公园”,在景点宣传材料上译为“Huangcangyu National Forest Park”。该译文采取的是音译法,虽然能够起到指示性作用,却无法传达景点背后的历史典故。经过实地考察与走访,当地导游告诉我们,这里是汉高祖刘邦发迹之前曾经避难过的地方。原名为“黄桑峪”,后来刘邦做了皇帝,当地百姓便将此地改名为“皇藏峪”。该景点借助这一典故,利用汉高祖刘邦的影响力来进行特色旅游宣传。景点译文“Huangcangyu National Forest Park”虽然从语言本身的角度来看是可以理解的,但对该典故文化内涵的解释则缺失了,使景点缺少了其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因此,宜采用音译加注法,将其译为“Huangcangyu (the hidden place of Emperor Gaozu of Han) National Forest Park”。又如,在九华山的一份宣传材料中,“大雄宝殿”译为“the Grand Hall”。与上文提到的“肉身宝殿”类似,该译文没有体现出景点的佛教特点。许多外国游客将其理解为“宏达的宫殿”,根本无法感受浓厚的佛教色彩,景点的文化吸引力自然也就大打折扣。在佛教寺院中,“大雄宝殿”一般为主殿或正殿,殿中供奉释迦牟尼的佛像。大雄的“大”是包含万有的意思;“雄”是摄伏群魔的意思,意在佛法无边。“大雄宝殿”的翻译必须反映出其与本师释迦牟尼的关系。因此,可以采取直译加注法,译为“the Grand Hall (the place worshipping the Great Buddha, Sakyamuni)”。

加注法中尤其需要注意的是汉语多音字的处理方法。汉语中多音字的形成与官话有关,历朝都以官话为准,而官话又因朝代变故而不同。汉语为数众多的多音字给翻译带来了极大的挑战。以古来安十景之一的“舜歌樵乐”为例,即使是当地人对该景点的典故也不甚了解。经过我们实地调研,有受访者说其读音为“Shungeqiaole”,也有人认为其读音是“Shungeqiaoyue”。2种意见各执一词,互不相让。由于在汉语中“乐”是个多音字,2种说法似乎都有可能。而据清道光版《来安县志》记载:“舜歌樵乐(位于)县北二十里,为邑基之保障。樵歌互答,亦太平乐境也”。从这段记载可知,该景点的“乐”字实为“太平乐境”之意,故“Shungeqiaole”应该更符合这里的意思。综合考虑,可将景点名称译为“Shungeqiaole (a peaceful and joyous place named after Shun, a legendary monarch in ancient China)”

3 结束语

翻译中的“典故溯源”工作是一项科学而严谨的工作,既要求译者有高度的责任心,又需要译者具备良好的语言文字水平,才能在卷帙浩繁的文献与史料中进行甄别、选择。典故溯源时,译者若能将几种溯源的方法结合起来,获得的信息将更加可靠,译文的准确性也能得到有效地保证。只有从源头上把握词语的文化历史内涵,掌握其来龙去脉,才能将其充分地传达给外国游客,展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与历史的源远流长。

[参考文献]

[1] 白丁. 关于典故词溯源问题的若干思考[J]. 辞书研究, 1996,(4): 51-58.

[2] 王光汉. 关于典故溯源的再思考[J]. 古汉语研究, 2000,(4): 90-93.

[3] (西汉)刘安. 淮南子全译[M].许匡一译注.贵州:贵州人民出版社, 1995.

[4] 青阳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 青阳县志[M]. 合肥: 黄山书社, 1992.

[5] 安徽省全椒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 全椒县志[M]. 合肥: 黄山书社, 1988.

[6] 王浪.中国著名旅游景区导游词精选[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10.

[7] (清)刘廷槐纂修,余培森修订. 来安县志[M].合肥:黄山书社,2007.

猜你喜欢
外国游客典故景点
悬壶济世典故的由来
打卡名校景点——那些必去朝圣的大学景点
英格兰十大怪异景点
闻鸡起舞
没有景点 只是生活
景点个股表现
那些年,我们写作文用烂的典故
越南书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