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东生
(安徽财贸职业学院 朱熹文旅学院,安徽 合肥 230601)
旅游业是第三产业的重点产业,是服务大众的生活性的服务业。旅游业对促进消费、推进我国经济结构优化具有重要的作用。2016年,我国国内旅游人次再创新高,达45亿人次,稳居全球最大的国内旅游市场。同时,入境旅游和出境旅游人次也分别达1.33亿人次和1.2亿人次。据统计,2016年,我国旅游直接就业和间接就业人数分别为2798万人和7911万人,已占全国就业总人口的10.2%[1]。当前,我国旅游业在取得长足发展的情况下,旅游业的发给和其他行业一样,也出现了“供需错配”的问题,一方面,旅游需求旺盛,另一方面,旅游产品供给粗放,服务无差异。所以,在供给侧改革的背景下,旅游业的发展就是要创新旅游产品的供给。而旅游高职教育是旅游业发展的人才保障,应顺应旅游业这一发展新趋势,培养出符合社会和市场需求的多样化的专业技能人才。
当前高职旅游专业的课程设置普遍缺乏创新,与社会需求不能很好契合。由于各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有所不同,其专业课程的设置理应各有特色,但大多高职旅游专业课程太多雷同,没有特色,有些甚至偏离自己的人才培养方案,导致学生不能在课堂获得系统化的旅游教育[2]。同时由于种种原因,很多学校专业教学设施设备落后,跟不上行业发展的形势,无法较好完成教学任务。在教材使用和建设上,教材内容重复、陈旧,落后于行业发展的理论前沿,可供参考的实践性教材更是匮乏。课程体系长期以来一直沿袭一种以纵向为主的框架式课程体系,即课程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必修课的模式构建课程体系。这种以学科知识结构的完整性为导向的培养方式已不能适应高职旅游专业人才培养的职业性目标。
旅游业其服务对象的是具有情感和思想的各类“人”,这就要求旅游专业的人才要具备丰富的人文综合素养。所以,高职旅游专业培养的人才要具备知识面广、实践性强的特点,它不仅要培养学生的业务技能,还要培养学生的人文综合素养。欧美发达国家已有100多年的发展历史,他们在人才培养中,十分重视对学生的人文教育。与其相比,我们过于强调高职旅游专业“高技能应用性人才”,往往忽视人文素养的教育与熏陶,这是当前我国高职旅游专业人文教育问题产生的社会原因。旅游行业属于文化服务的产业。其表面是经济现象,而本质是文化现象[3]。当前,随着旅游者的受教育程度不断提高,国内外旅游者不再仅仅满足于服务人员的程序化、标准化服务,对服务者的文化素养要求越来越高,所以,加强对旅游高职业专业学生的人文素养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许多高职旅游院校的校企合作往往只停留在表面,校企双方未能真正深入参与专业建设、教学和企业经营。究其原因,一是旅游行业竞争激烈,旅游企业大多为民营企业,规模小,眼光短,注重眼前利益,很难和学校建立深度的合作关系,为学校提供先进的校外实训实习基地,即便建立了合作关系,由于合作单位条件及设施的限制,很多都达不到相应的实训要求;二是学校对专业教师到企业一线实践工作缺乏相应的管理或激励机制,教师往往只忙于教学或科研,不注重自身实践技能的学习而怠于参与企业经营;三是由于学校理论教学与企业的实际工作差别较大,教师适应不了企业的实践工作或碍于教师的面子不愿沉下心来学习,导致教师对校企合作存在一定的抵触情绪。
高职教育具有直接改善社会劳动者就业质量的功能和提升劳动者全面发展的功能[4]。因此,高职教育的核心就是解决就业问题,其最基本的特征就是以就业为导向。旅游类高职院校一方面要加强校企合作力度,实行定单培养、“双证书”等方式以增强学生就业竞争能力,另一方面,要根据旅游业的发展及个性化需求,培养能胜任与旅游服务相关的如酒店、旅行社、游轮、康体和保健、主题公园、会展服务等领域的高素质高水平的人才。
课程设置对高职旅游专业的人才培养具有方向性的指导,这就要求高职院校要坚持以能力为本位的专业原则,突出其课程设置的可操作性。如聘请旅游企业的高管和专业技术人员参与食品营养卫生、酒水知识、宴会服务和设计、接待礼仪等专业课程建设,既加强了学生的实践训练,又提高了学生的操作职业素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而提升其综合能力和素养。
为了培养出企业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深化校企合作,加强产教学融合是高职旅游类院校人才培养的关键。首先,校企合作要常态化。一方面,学校可以邀请旅游企业行业中高层管理者开展旅游行业企业发展动态和旅游企业日常运作及管理方面的专题讲座,让学生加深对旅游行业企业的认知。另一方面,学校也可与相关企业建立教育集团,实现资源共享,既方便高职教师挂职锻炼,也增加了学生实训实习的机会,从而激发他们学习的动力。其次,借鉴国内外先进的人才培养教学模式和方法,如积极探索中外合作办学,建立海外实习实践基地等,培养文化素养深厚,眼界开阔,思维灵活的高素质专业化人才,提升他们的竞争力,从而为实现高职旅游教育的社会化奠定实践基础。
作为旅游从业人员,必须要有很扎实综合人文素养。换句话说,就是不仅要具备旅游服务相关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还要具备经济、历史、地理、文化、管理、建筑、美学、营养学等多方面的内容。当前,我国旅游业已处于产品升级转型时期,旅游者本身不再满足于过去那些简单的观光旅游,而更关注能体验不同文化的文化休闲旅游产品[5]。对此,高职旅游教育要应根据旅游业的特点,从以下方面来加强对学生的人文教育。第一,旅游专业基础课要融合中国历史、地理、美学、文化、政治等方面的内容。如设置《中国文化》《旅游历史》《旅游地理》《民俗学》《旅游美学》《旅游文物艺术》及《音乐赏析》等课程。第二,旅游专业必修课可融合中国饮食文化、企业文化、旅游企业管理及日常交往礼仪等方面的内容。可开设《中国饮食文化》《旅游企业管理》《公共关系》《旅游企业会计》《旅游企业人力资源管理》 《旅游商品经营与管》等,为学生提升从事旅游接待服务的内涵。第三,要开发建设一些拓展知识内容,如互联网信息技术、演讲与沟通技巧、哲学及传统文化等内容。
地方经济的发展更需要能适应产业发展与升级的各类旅游人才。当前,在供给侧改革背景下,我国旅游业已经步入升级转型与结构调整期,在一背景下,一方面,我们要不断地推进旅游高职专业建设和优化课程体系、教学方式等模式改革,同时,也要不断加强专业教师职业能力和实践能力提高。只有这样,我们的旅游高职教育才能适应地方经济,为社会培养出合格的具有职业综合素养和能适应社会需求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