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导式教学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利与弊

2017-12-30 21:48临夏中学甘肃临夏731100
数码设计 2017年15期
关键词:度数知识点思维

雒 园(临夏中学 甘肃 临夏 731100)

1 引导式教学的过程及优点

1.1 引导式的提问。教师通过备课环节,已将知识点细化,并且形成了系统的知识脉络。学生通过预习环节清楚的知道了知识点,但是介于思维的局限性,很难有清晰的知识脉络。上课的过程中,教师通过精心的设问、层层深入的引导,将知识点串联起来,帮助学生形成清晰的思维过程,引导学生正确的学习知识、应用知识。这样避免了学生形成错误的知识理解和知识体系。例如:在气压带和风带影响下的全球气候类型这个知识点中,首先我会引出气候的两个要素——温度、降水进行知识的铺垫,让学生在后续的学习中,学会分析某地的天气变化和气候特征应该从这两个方面进行描述。然后,引导学生分析在不同纬度位置上气温、降水的特点,及该纬度位置分布的气压带和风带。最后,引导学生总结得出结论:气压带和风带影响下的全球气候类型分布的纬度位置、气候成因及气候特征。

1.2 引导式的小组探究。教师将学生进行分组,并设置小组探究的问题,引导学生开展合作学习。以学习小组的形式,小组成员间探讨和交流,提升小组成员主动学习、合作学习的能力,从而达到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新课改提倡尊重每一个学生,将小组成员分工,分工如下:组长,把握讨论的思路及进程,维持讨论秩序;记录员,负责记录小组成员的发言;小组成员,各抒己见,并和其他成员进行探讨分析。例如:利用热力环流原理来画出海陆风,课本活动内容已经给出分解问题,引导学生画出海陆间的热力环流模式。小组讨论完毕,所有记录员将讨论结果展示给大家,全班同学指出正确的画法。在固定的讨论时间内,小组讨论的过程中,小组成员可能会出现不同意见,每个小组可以有多个答案,这样让学生真正的参与到了教学过程中;如果小组有不能解决的问题,全班学生可以帮助解决或者教师课下辅导解决。

1.3 创设情境,合理引导。在教学过程中,引导者适时假设情境可以诱发学生好奇求知、积极思考,引导学生答疑解难,对于学生发散思维和批判思维的培养,将起到积极的作用[1]。在教师引导学生探究的过程中,探究的问题是层层递进,由简到难,既能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又能体验到解决问题的成就感。例如:五个热量带的划分这个知识点,首先,设计自主学习,学生阅读课本,教师设置如下的引导问题——热带范围的南北界限?温带和寒带的界限是什么?学生回答出:回归线和极圈。然后教师继续引导设问:回归线的度数和黄赤交角的度数有什么关系?极圈的度数和黄赤交角的度数有什么关系?学生总结得出:回归线的度数等于黄赤交角的度数,而极圈的度数与黄赤交角的度数互余。然后创设情境:假设黄赤交角度数减小为10°时,热带的范围会如何变化。学生根据先前总结的规律,继而得出热带范围会缩小的结论。

2 引导式教学的弊端

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理解能力和思维过程,而引导式教学很难顾及到所有学生的思维特点。教师形成了统一的思维和脉络,并且引导学生一步步接近正确答案,弱化了学生的思维模式,使得教学过程僵硬和教条。地理知识存在着一定的规律性,有些内容是恒定的,关系是相对的,如果仅仅依靠教师的讲授,就会使得课堂枯燥乏味、僵化教条,学生的学习效果也不理想[2]。引导式教学过程中,教师弱化了学生的自主思维锻炼过程,使得学生对于教师的引导依赖性增强,自主学习能力较弱;当出现新的知识点,学生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就会显得手足无措,不知道该如何着手。这就需要教师在引导式教学的过程中,注意放手,给予学生更大的思维空间,在关键节点处给予引导和帮助,着重培养学生形成自己的思维和理解方式。

3 引导式教学法的发展

长时期的教学过程中,引导式教学法占据着重要的作用,它强调了课堂上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而知识的内化应用则是在课后学生通过作业来完成。而在最新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下,这种形式受到了颠覆。学生运用网络或者教师制作的微课视频以及其它的学习资源,在课前完成知识的自主学习;而知识内化则在课堂中进行,经老师的帮助与同学的协助共同完成。课堂变成了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平台,包括答疑解惑、知识的迁移运用等,以学定教,从而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3]。因此,“翻转课堂”不仅仅是教学方式的改变,更是学习方式的革命;对引导式教学法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如何让引导式教学法更新颖更有效果,是未来探索的方向。

猜你喜欢
度数知识点思维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眼镜的度数是如何得出的
一张图知识点
一张图知识点
第四页 知识点 歼轰-7A
图形中角的度数
隐形眼镜度数换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