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 黎(四川省广安市邻水县石永镇中心小学 四川 广安 638513)
前言:构建和谐以及良好师生关系乃是当前国内小学时期教育教学以及管理期间一个重要环节。只有师生拥有良好关系,才可提升班级管理整体效率,确保管理工作得以顺利展开。由于儿童年龄比较小,而且心智发展尚不健全,所以在小学时期构建融洽和谐师生关系十分必要,对儿童形成健康意识十分有利。在小学阶段,学生并未和社会进行过多接触,教师以及儿童父母会对其认知、意志以及情感方面产生重要影响。所以,师生交往十分重要。
1.1 师生缺少沟通交流。由于小学生的年龄偏小,语言水平不高,并且心智尚不健全,所以儿童很难独立解决问题。当儿童向班主任请教问题之时,一些教师常常缺少耐心以及责任心,无法耐心的为儿童讲解问题,如此一来,就会让儿童产生恐惧心理,不敢和班主任进行交流,这对班主任日常工作的开展十分不利。除此之外,还普遍存在着班主任无法公平公正的对待每个儿童的现象,而这种现象在偏远地区较为严重。在一个班级当中,学生必然会有好差之分,对于成绩差的儿童,班主任很容易用成绩来评价学生,以偏概全,主观认为成绩差的儿童无上进心,不遵守校规校纪,进而对这些学生普遍没有耐心。还有一些教师会对差生放任自流。班主任持有这种教学态度必然难以与儿童进行正常交往。
1.2 班主任缺少对岗位认识。如今,在国内的小学教育之中,一般都是由学校来对班主任进行统一安排,不少学校都是让数学教师和语文教师轮流担任班主任,这样就使得班主任并未经过统一竞选,同时也未对教师实施前期考核,致使不少班主任都缺少对岗位的整体认识。而小学乃是儿童主观意识、学习能力和兴趣、性格养成的重要时期,会对儿童未来学习以及生活产生较大影响。所以,班主任的言行会对儿童起到引导作用。因此,班主任需提升对于岗位的整体认识,加强对小学生的具体了解,进而为其树立良好榜样。
2.1 增强和学生的交流。在小学时期,学生心智尚不健全,对于周围事物多是进行感性认识,而并未进行理性思考。因此,小学时期的班主任进行管理期间,需要进行换位思考以及多方面的思考,并且站在学生角度来思考问题。进行日常管理期间,班主任需主动积极的融入到班级当中,除了从班干部口中对班级情况进行了解之外,同时还要和班上所有学生进行沟通,对其学习以及生活状况进行询问,进而对所有学生性格以及思想状况进行了解。班主任在和儿童进行交流期间,需要让学生感受到关怀,并且做到一视同仁,不能一味对学生进行表扬,班主任需适当进行批评教育。而且,班主任还需在班级管理期间展示出严格一面,只有这样才可提升管理效果[1]。
2.2 正确认识班主任这个岗位。在小学时期,班主任和家长都具有对小学生进行共同教育以及管理的责任,而且班主任和家长的思想及行为会给小学生造成较大影响。尤其是班主任,会对儿童意识形态、性格、个人品格、学习兴趣、学习方法以及学习成绩的提高起到很大作用。班主任对班级进行管理期间,需要拥有正确方法,做到松弛有度,不仅要给儿童预留充足自由发展的空间,同时还需严格要求所有学生,例如,课堂之上,学生必须遵守纪律,不能吃东西、不能随意进行走动、不能大声讲话等。而且,班主任还需以身作则,逐渐让儿童养成尊重师长这个观念,这对其未来发展非常重要[2]。对班级进行管理期间,班主任需充分发挥出班干部具有的作用,其是班主任与小学生进行沟通交往的桥梁。促使班干部发挥出积极作用,既能减轻班主任的工作负担,同时还能对班级进行实时了解,对儿童管理能力进行锻炼。因此,小学时期的班主任对班级进行管理这一工作十分重要,班主任需对岗位职责进行充分了解,同时采取合理管理方法,这样才可对班级管理整体效果加以保证。
2.3 制定科学管理制度。班主任在对班级事务进行处理期间,通常都处在主导地位,而小学生只能对教师命令进行执行。如此一来,很容易让小学生产生畏惧心理,对构建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十分不利。因此,当出现班级问题之时,多数学生都不敢主动向班主任反映以及求助。对于此,班主任需制定与班级特征相符合的管理制度,促使所有学生充分发挥出自身作用。同时,班主任还需让小学生进行自我管理,不用事必亲躬,事无巨细,这样会增加班主任的负担。除此之外,班主任需采用民主投票这种方式来选择班干部,而非仅仅凭借个人爱好以及学生成绩对班干部具体人员进行确定。因为如果班干部没有一定群众基础难以正常进行管理工作,进而对班级的日常管理造成较大影响[3]。
结论:综上可知,在小学阶段,师生交往状况会对班级管理整体效果以及学生具体学习效果造成较大影响,只有班主任对所有儿童心理特征加以了解,这样才可顺利实施管理工作。然而,如今师生交往期间常存在缺少沟通交流以及班主任缺少对岗位认识等问题,这对班级管理整体效率造成了较大影响。基于此,班主任需增强和学生的交流,正确认识班主任这个岗位,并且制定科学管理制度,进而构建师生和谐关系,提升班级管理整体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