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会芳(山西工商学院 山西 太原 030000)
运筹学是经济管理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也是一门必修课程。在各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中,都占有比较重要的地位。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理解并应用运筹学的基本知识;熟悉一些常用的重要理论和方法;能运用所学知识,完成对运筹学的分析工作,提高学生对社会经济问题的优化分析能力。
《运筹学》是一门实用性较强的课程,然而目前许多《运筹学》课程的教学仍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太注重定义、理论和方法,缺乏讲授《运筹学》的应用与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的学生普遍存在“眼高手低”的通病。学生对《运筹学》的基本理论、方法多有良好的掌握,但是当面临解决实际问题时,却无从下手,以致学生在学完《运筹学》后感受不到其实用性。为了更好地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大学生,该课程教学的改革是当前面临的紧迫问题。
2.1 课程内容的取舍问题。
首先,《运筹学》的授课内容普遍偏重理论方法和计算的学习,软件的应用和实践动手能力的强调偏少。
其次,《运筹学》包括的教学内容很多,包括线性规划、对偶理论、整数规划、目标规划、运输问题、图与网络分析、网络计划等等,这样就存在一个问题:课程内容多而授课课时过少,因此不可能把教材上所有的内容都能够讲解。
最后,对于计算方法和动手能力要求比较高的该课程来说,学生的自学能力很差;如果内容多课时少,学生自学能力又差,那么学生的接受程度就有限,教学效果就大打折扣。
2.2 课堂模式单一。现在大多数《运筹学》教学大多采用教师讲、学生听的单向灌输式的教学方法,凸现出来的教学效果就是师生互动比较少,课堂气氛不太活跃。就算采用板书和多媒体相结合的授课方式,但是如果只是机械的播放课件,信息多而且速度快,学生很难在一堂课的时间内吸收和理解,课堂效果也不是特别理想。
《运筹学》课程中计算方法的讲解很多,如果只是平铺直叙的直接根据某一个计算题讲解计算方法,而没有结合任何实际的案例,就会让学生觉得很枯燥乏味,晦涩难懂,不知道为什么学习这种方法,从而丧失学习的动力,影响教学效果。
3.1 树立“整体”意识。“整体”意识是指对本课程整体优化思想的贯通理解。
《运筹学》授课的基本思路是:问题分析——建立模型——方法求解——是否最优——确定最优方案,无论是线性规划、整数规划、目标规划等有紧密联系的章节之间,还是与运输问题、图与网络分析、网络计划等其他章节,优化的基本思想都是一样的。
“整体”意识也包括某一类问题优化思想的理解。比如线性规划问题,授课的基本思路是:问题分析——建立模型——方法求解——是否最优——确定最优方案,那么在授课过程中就会分步骤分阶段去讲解,这样学生学习的感觉也是分阶段的,不连贯的。因此在授课之初就应该首先确立学生对某一类问题的整体理解,我们只是在分步实现最终目标。
3.2 课堂模式改革。现代授课过程中,多媒体课件成为了一种很好辅助教学的工具和手段,但是教师最好配合板书来完成定理的证明、部分例题的讲授。只有将多媒体教学手段与传统的板书教学有机地结合,才能获得最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此外,不要采用一味灌输的思想去讲解,现在的学生性格都很外向很活泼,应该让学生参与课堂互动,提升课堂效果,以学生为主体,老师通过适当的课堂提问、讨论、测试、作业等灵活多样的方式实现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互动,活跃课堂气氛,提高教学效率。
3.3 注重案例的引入。本来运筹学就是计算量很大的课程,如果没有相关实践环节或者案例参与,那么整个过程不但会非常枯燥,而且显得非常抽象,不知道这类模型到底解决的是什么类型的问题。教师可以围绕现实案例和自身在工作生活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分析,让学生身临实景,在实例中学习和掌握知识。这样既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加强了教学的针对性、实践性,提高了学生的专业水平,让学生认识到该课程在未来工作的实用性。
教师可以选择一些强调应用型和案例教学的教材进行教学。
3.4 丰富期末成绩考核方式,亦注重过程考核。该课程的考核成绩主要由三部分组成,即平时成绩占40%,主要考核出勤情况、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30%),案例分析报告(10%)等;期末考试占60%,期末以理论知识为主。
《运筹学》课程成绩考核类型及比例
应用型课程的改革应该以培养学生能力为目标,以实践为主,强调在实践中学习,在实践中进步。运筹学是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一种优化的方法,为后续专业课程提供必要的理论基础。教师要把握课程的特点,以培养学生的能力为目标,根据专业要求和课时安排精心组织教学,以期提升教学质量。当然,运筹学教学研究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需要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不断地进行探索和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