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结理论与加工理论指导下的语言习得研究

2017-12-29 08:43魏亚丽周广艺
湖北函授大学学报 2017年11期

魏亚丽+周广艺

[摘要]本文探讨了心理语言学对第二语言习得的影响。主要介绍了联结主义模型和加工论两种典型的语言加工机制模式。旨在为第二语言学习与教学提供一定的理论指导。

[关键词]心理语言学;联结主义;加工论

一、引言

近几年来,认知神经科学的发展越来越迅速,这令众多研究者开始注重对人脑的构造及功能的深入研究。在这一研究过程中,语言学的作用日益凸显,特别是心理语言学这一新兴学科逐渐成为了研究者的研究热点。心理语言学属于语言学的分支学科,它对语言的研究主要是通过两个方面:语言活动的心理过程与语言活动的对应关系。

上世纪80年代,Rumeihart、Mc Clelland等研究者提出了“联结主义模型”。该模型用来模拟人类认知,它用一种全新的方式定义了大脑的表征本质和计算本质式,被后来的研究者看做是模拟人类认知的最佳模式。“联结主义模型”认为认知过程是平行进行的,是通过神经网络的方式通达的。联结主义网络通过单元、抑制、激活、联结等特征有效的表达语言行为。伴随联结主义模型同时产生的另外一个理论模型即语言习得过程中的“加工论模型”。

加工论不同于联结模型,认为认知过程不是一个平行过程,而是系列式(serially)和序列式(sequentially)的运行过程。加工论对人脑认知机制的阐释也是建立在认知心理学的基础上的,加工论是人类更高级别的心理过程的呈现。本文将从语言加工视角阐述“联结主义模式”和“加工模式”以及这两个模式所包含的其它有影响力的理论模型以此来阐明该理论模型在二语习得中的作用。

二、语言习得中的两种典型模式:联结主义模式和语言加工论

联结主义模式(Connectionist Models)认为人脑像是一个复杂的网络系统,是由大量的神经元组成的,这些神经元构成了大脑的处理器对外界的信息进行加工处理。大脑在处理信息时,神经元开始启动,多个神经元相互作用。它认为语言学习并不取决于大脑内部的“黑匣子”,而是要对输入信息不断提取进而发现重复出现的语言规则。其次,该模式还认为语言知识是一个复杂的相互联系的网络体系,语言的知识表征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和反映输入频率有关联的各种信息的强度,二是语言内各个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鉴于联结主义是一个庞大的网络系统并且包含多种模型,本文选取介绍其中的两个影响较大的理论模式,即平行分布处理模式和竞争模式。

平行分布处理模式是一个被激活的神经网络,路径联结起来的节点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在联结主义中,路径的强化和弱化是通过激活进行的。当学习者的神经网络能够建立起联结并且让众多联结形式体现出来就达成了我们所说的语言学习。联结的频次越高,大脑对信息的处理就会越有力。并行模型在处理句子理解过程中遵循对语法结构的分析与词汇提取同步进行的原则,句子在加工过程中是句法和语义中交互作用,句法范畴的激活取决于单个词组的激活,而在此基础上产生对其它句法成分的假设。话语意义的理解是和句法分析同时发生的,语义和句法的互动使句子处理非常迅速。平行分布模型是句子理解过程中的一个较有说服力的模型。

另一个典型的处理模型是“竞争模型”,该模型是Bates和Mac Whinney(1982)首次提出的,它主要用来解释单语者对句子的理解过程。竞争模型认为“表层提示”和“深层意义”之间的照应是一个合作和竞争的过程,它们是互作用的。竞争模式主要强调语言的形式和功能,认为语言的形式和功能是密切联系的。人们在言语交际过程中,创造语言,语言的形式得以管理和制约从而达到对语言的习得和使用。竞争模型反映了语言使用的重要性。竞争模型在二语习得的研究中起了很关键的作用,既是对感知策略的拓展和深化,又有助于解释人们在句子理解过程中的语言加工路径。

总之,联结主义模式的语言习得观可以用于解释二语习得中学习者借助表层结构建立语言之间的联系的现象。联结主义模式很好地诠释了普遍语法在二语习得中的可及性问题,否定了不可及论,同时肯定了语言学习过程中负面数据的输入作用,它与正面数据的输入一样构成了语言学习过程中必不可少的要素。因此,联结主义模式在解释普遍语法对二语学习的影响这一问题上有一定价值和意义。

三、加工理论与第二语言习得

加工理论是语言学习过程中的一个经典理论之一,它侧重的是语言加工的机制和大脑的语言能力两个要素。该理论试图解答语言的加工机制在第二语言习得的过程中如何与大脑功能共同合作,从而完成对句子的加工理解。笔者在此将依次介绍三种有重要影响的模式,即:可加工性理论、信息加工理论、和输入加工理论。

(一)可加工理论。可加工性理论是语言认知研究中的一个突破性的理论,该理论是,Pienemann(1998)根据语言加工处理的程序提出的,是对他之前提出的“多维度模型”的扩展和深化。可加工理论的逻辑前提为在第二语言发展的任何阶段,学习者只能产生并听懂语言加工机制在当前状态所能处理的语言形式。也就是说学习者需要根据一定的句法规则来学习。他认为第二语言的学习离不开五个加工程序。这五个加工程序分别是:词条提取、范畴程序、词组程序、句子程序、从属句程序。这些程序关系密切,每一层的实现都是建立在前一层的基础上的。

(二)信息加工理论。信息加工理论为解释二语学习过程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该理论的提出是David w.Carroll(1999)借鉴认知心理學中概念提出了信息加工模式。该理论强调而二语学习过程是一个把语言知识转化为语言技能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习者需要不断的操练,强化对语言的认知控制,循序渐进从而使语言加工变得自动化,最终成为一种技能。CarroH的信息加工理论被理解成信息是不断地编码、存储和提取的心理过程。Carroll认为每一种感觉系统都是一个感觉存储器,对外界刺激加以感知处理,在感知过程中听觉刺激先于视觉刺激。每一种刺激都以一种原始的形式而存在,而后或者消失、或者被分析、或者被存储,感知是信息加工的第一步。另一个对信息加工理论有所贡献的研究者是McLaughlin,他提出了两个信息加工理论:自动化(automaticity)和重建(re.structuring)。他用该理论来解释第二语言的学习的自动化。重建是指语言知识经过被学习变成一种内在的知识表征。McLaughlin和Carroll的理论都揭示了语言加工过程中信息是如何被传递的路径,都从认知的角度解释了语言学习的心理过程,有异曲同工之妙。

(三)输入加工理论。二语习得中的输入理论是很多研究者研究的热点,这里主要介绍具有较强解释力的Van Patten的输入加工理论。Van Patten在总结了过去二十年的研究后提出了输入加工过程的理论模式,主要由意义首位原则和第一名词两大原则组成。例如:意义首位原则包括:实词首位原则、词汇优先原则、特殊意义优先加工原则、意义优先于无意义原则、资源可适用性原则、句子位置原则等六个次原则。第一名词原则指学习者倾向于把句子中第一个名词或代词看作主语或施事。该原则主要包括三个相关推论:词汇意义原则、事件可能性原则、语境限制原则等。Van Patten的理论对检测学习者在输入加工中对语义和语言形式的不同关注度有着深远的影响,因此得到了众多学者的认可。

四、结束语

本文谈到的联结主义模型和加工模型两个心理语言学理论在在第二语言的学习和教学过程中起了一定的指导作用,已经被广泛地应用于二语习得的研究领域。众多学者在对这些模型进行检验的过程中,也在不断加深对句子理解和认知。但是成功的句子理解需要多种要素的互动,除了上述提到的几个加工模型,还需要涉及句子所在的语境以及说话人和听话人的共享知识等,这样才能促成对语句的充分理解。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