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靖君
“十三五”规划纲要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确立为“十三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新理念。人才培养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工程和优先领域,要牢固树立五大发展理念,以新理念引领人才培养质量新提升。
一、人才培养适逢新机遇
“国以才立,政以才治,业以才兴。”人才是一个国家发展最重要的资源,是关系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要素。“十三五”规划纲要提出十四个战略,仅把人才和就业作为优先战略,且这两个优先战略本质上都与人才培养相关,人才培养正逢新的发展机遇。
未来,我国社会将是创新驱动、生态和谐、绿色低碳、开放共享、可持续发展的社会,人的价值日益凸显。特别是高素质人才,将主导创新意愿,整合创新资源,组织创新活动,转化创新成果;贡献更多力量与智慧,以促进个体自我和谐、人与人和谐、人与自然和谐;主导和推动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充分发挥创造性、能动性,成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决定力量。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才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指标。没有一支宏大的高素质人才队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难以顺利实现。”因此,顺应时代发展潮流,培养一支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的高素质人才队伍,促进人口大国向人力资本强国转变,迫在眉睫,意义深远。
二、人才培养面临新挑战
人才培养适逢新机遇,也面临新挑战。从人才存量的国际比较看,我国在全球的优势比较明显,不仅位次雄踞世界第一,而且数量大,增量亦大。但据《2015—2016全球人才競争力指数》显示,我国人才竞争力排在全球第48位,远低于美国、英国、日本等人才强国,甚至低于韩国、马来西亚等亚洲邻国。其原因主要是人才培养质量不高,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创新型人才培养机制不够完善。面对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西方国家已经在人才培养领域积极应对,个体性、互动性、多样性、创新性成为其人才培养的基本品质追求,其中创新是核心要素。反观我国,人才培养机制缺乏创新,表现在理念、内容、方法和评价创新不足。
高端和急需人才培养举措不够有力。我国人才队伍规模日益壮大,但人才发展总体水平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仍有较大差距,人才队伍的素质能力、结构分布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还不相适应。比如创新创业能力不强,世界级科技大师缺乏,领军人才、尖子人才不足,“科学家和工程师的可获得性”在全球排名靠后,产业发展急需的实用型技能人才普遍缺乏。
产学研一体化人才培养体系不够协调。我国人才培养同生产和创新实践脱节现象仍然存在,人才供给与经济发展需求脱节,难以实现技术和商业之间的对接;人力资源大而不强,创新产出低下、转化不足。
三、人才培养呼唤新理念
创新发展理念是第一动力。崇尚创新,人才培养才有蓬勃生机与活力。要大力培养创新发展意识,切实提升创新发展能力,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创新文化,构建现代人才发展治理体系,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优势。
协调是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旨在补齐人才培养短板,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协调发展的本质,要求在人才培养现实需求与人才管理引导体制上实现同步发展,发挥各人才培养主体的主导作用,做好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衔接,确保学有所用、用有所学。
绿色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与我国发展实践有机结合所形成的创新性理念。人才培养贯彻绿色发展理念,就要充分尊重人才成长规律,厚植良好的成长生态。要加强对人的绿色发展教育,塑造和谐的绿色心灵,让人成为“完整的人”,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开放发展对于人才培养,体现为人才需求的多元性。要整合人才培养资源,构建科教结合、产学融合的协同培育机制和多主体、多层次、多渠道的多元人才培养体系。开放不是单向输出或输入,不仅要更大力度实施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还要把优秀人才送往海外交流学习,提高人才培养的国际化水平。
共享发展理念是价值依归。共享发展要求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社会能享其才。要促进人才资源合理流动、有效配置,推动优质资源共建共享;加大精准帮扶力度,做到人人都有出彩的机会;激发共享积极性,实施以市场要素评价贡献并按贡献分配的激励机制;强化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共享发展、有容乃大的精神品质和能力素质,共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全方位、多路径提升我国人才培养质量。
(作者系湖北大学学生工作部部长、副教授)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