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一起义的伟大历史功勋

2017-12-29 00:26周根保
军事文摘 2017年12期
关键词:起义军南昌起义朱德

周根保

在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在回顾人民军队在共产党领导下的光辉历程,展望建设世界一流军队光明前景的同时,高屋建瓴,对八一起义的历史地位,进行了科学的评价,他说:“1927年8月1日,南昌城头一声枪响,拉开了我们党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大幕。这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一个伟大事件,是中国革命历史上的一个伟大事件,也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一个伟大事件。”

八一起义,功在第一枪

习近平总书记对八一起义功在第一枪的历史功勋,作出了精确定位:“正当大革命如火如荼的时候,国民党反动派背叛革命,背叛人民,向中国共产党和革命群众举起了血腥的屠刀,一时间神州大地笼罩在腥风血雨之中,中国共产党面临被赶尽杀绝的严重危险,中国革命处于命悬一线的紧要关头。”“南昌城头的枪声,像划破夜空的一道闪电,使中国人民在黑暗中看到了革命的希望,在逆境中看到奋起的力量。南昌起义连同秋收起义、广州起义以及其他许多地区的武装起义,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革命战争、创建人民军队的开端,开启了中国革命新纪元。”

许多老一辈革命家,早就对八一起义第一枪的历史功勋,作过高度评价。周恩来总理说:“八一起义,功在第一枪。”朱德同志在总结八一起义历史经验教训时说:八一起义军“离开南昌南下到达广东省东部以后,大部分遭到了失败,但是,这次起义仍然具有伟大的意义,因为它明确地指出了中国革命的政治方向。”

这里特别值得重温的,是毛泽东同志对“第一枪”历史地位的认定故事。

1949年初,解放军总部开始着手制作我军军旗方案。总部从众多方案中遴选出12种,供中央领导审定。据周恩来回忆说:“我和毛主席在一起工作,各种图案都选不上。毛泽东同志说,何必另选呢?把‘八一两个字写上,就是一个图案了。我说,红军获得成功是井冈山开始的,八一起义是失败的,恐怕有‘八一两个字不一定恰当。毛主席说,不对。八一起义向国民党反动派开了第一枪,秋收起义在八一起义之后。”后来毛泽东在亲自听取总部制作军旗方案汇报时又说:“军旗要有‘八一二字,表示1927年8月1日,中国人民举行南昌起义,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历史节日,旗上要有五角星,象征党对人民军队的绝对领导。”毛泽东一言九鼎,南昌起义的历史地位得到法律的确定。

以毛泽东为核心的老一辈革命家和习近平总书记,如此重视“第一枪”的历史地位和作用,这是因为八一起义“第一枪”的历史功勋,在中国革命史上是彪炳显赫的。

大革命时期,共产党内不少同志甚至相当一部分高级领导干部,对开展武装斗争缺乏正确认识,对党独立掌握军队缺乏应有的政治自觉。“第一枪”打响前,党还未独立组织、领导、指挥过完全属于自己的军队。究其原因,一是共产国际要求中共在国民党军队中秘密开展工作,同时强调应力避与国民党产生摩擦;二是忽视了建立中共自己的军队,不去发展中共独立领导的武装力量,结果在国民党叛变革命的危急紧要关头,在蒋介石、汪精卫“宁可错杀一千,不可放过一个”的血腥屠杀下,革命力量遭受重大损失。

大革命失败后,乌云笼罩着天空,全国一片白色恐怖,反革命势力甚嚣尘上。在这黑暗重重、前途茫茫的严峻时刻,中国共产党面临的选择是:要么任人宰割,坐以待毙;要么高举义旗,奋起反抗。

南昌城头的枪声,宣告了中国人民并没有被吓倒被杀绝,他们从血泊中爬起来,擦干身上的血迹,拿起枪杆子,又继续战斗了。南昌起义是在中国革命的低潮,在许多仁人志士心情苍凉、一时不知如何是好的危急时刻,在全国人民面前竖起鲜明的武装斗争榜样,它似春雷,预示革命严冬即将过去,春天就要来临;它似旗帜,在革命失败的形势下,给共产党人和革命人民指明了武装斗争的方向。

南昌起义之后,中国大地武装斗争风起云涌,正是因为南昌起义,中国革命才一扫大革命失败后的阴霾,进入了气势磅礴的土地革命新时期,也正是因为有南昌起义,共产党人才深刻吸取大革命失败的教训,领悟到“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的真谛,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的人民军队,便是在八一起义中诞生的。

震惊中外的“第一枪”,不仅展现了南昌起义将士敢于牺牲的血性胆魄和敢于斗争的英雄气魄,而且凝集了周恩来等老一辈革命家非凡的政治勇气和政治担当。当年,以周恩来为书记的前敌委员会,作出打响“第一枪”的决策,除面临国民党反动派的血腥屠杀外,还要面对两大压力。

一是共产国际的政治压力。当时中国革命的方针政策决策,几乎全部来自莫斯科。据有关史料记载,1923年—1927年,莫斯科专门讨论中国革命问题122次,做出了738个决定。有人说斯大林对中国革命的指导,是依照攻打冬宫的经验,耳提面命式给中国革命开药方。南昌起义是中共没有事先取得莫斯科同意而采取的一个重要行动。补报后,正当起义准备工作在緊锣密鼓进行中,从莫斯科吹来一阵冷风:“如果有成功的把握,我们认为你们的计划是可行的,否则,我们认为更合适的(办法)是让(张发奎部的)共产党人辞去相应的军事工作,并利用他们到农民中做政治工作。”共产国际的回电语气模棱两可,表达了对起义的怀疑立场。但是,以周恩来为书记的前委,从中国革命实际出发,摆脱共产国际的束缚,坚定作出起义的决定。

二是来自张国焘对起义的干扰。在党的一大,张国焘是主持人,从共产党成立之日起,他就长期居于中央核心领导地位,改组后的中央常委,他位列第一。他拿着共产国际的尚方宝剑,依仗居高临下的领导地位和自以为是的雄辩口才,企图在起义前委扩大会上说服和阻止起义的举行。但是,他的错误主张遭到大多数起义将领的强烈抵制和反驳,尤其是周恩来平生第一次拍了桌子。周恩来后来回忆说:“拍桌子的这个举动是我平生仅有的一次。”

贺龙后来回忆说:“周恩来对党的忠诚和坚定,是起义取得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没有他,八一南昌起义很可能会夭折。”

八一起义,功在上井冈

崇高的理想信念,是人民军队的精神支柱。朱德、陈毅率领起义军,从艰苦卓绝的西进北上的转战中,从失败中奋起,攻坚克难,发展壮大,最后率领起义军登上井冈山,就是理想信念伟大力量的写照。

八一起义的实践告诉人们,在中国,走先城市再农村的道路是行不通的。南昌起义主力军失败于南下的途中之后,当时起义军领导及时总结经验教训,明确提出把部队转移到农村去,发动农民运动,继续开展武装斗争。

正如粟裕在《激流归大海》中写道:“南昌起义部队进军广东遭受失败后,朱德、陈毅以非凡的英雄气概和革命胆略,冲破千难万险,为保留革命火种,继续高举南昌起义所开创的我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的旗帜,为改造旧军队和建设无产阶级的新军队,为实现从城市到农村,从正规战到游击战的战略转变,为率领我们登上井冈山,与毛泽东同志领导的秋收起义部队胜利会师,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朱德率起义军从三河坝突围到饶平县的茂芝村,得知主力在潮汕失利的消息,军心混乱,这时,四万敌人气势汹汹从三面围逼而来,在紧要关头,朱德主持召开茂芝军事工作会议,围绕要不要保留南昌起义的种子,要不要坚持起义军的旗帜,展开了激烈争论。有的人提出:主力都失败了,我们留下还能干什么?不如解散好了。朱德激昂地进行反驳,说:“起义军主力虽然失败了,但是这面旗帜不能丢!武装斗争的道路一定要走下去。”后来,朱德把会议决策概括为:隐蔽北上、穿山西进、直奔湘南。

大家熟知的朱德在天心圩的讲话,充分表明了一个党的忠诚战士在最困难最黑暗的岁月,对革命必胜的信念。在起义军最困难、最无望、也最容易动摇的时刻,朱德表现出磐石一般的革命信念,起义将士从他身上感受到共产主义一定要胜利的信念,朱德在行将崩溃的队伍面前,树立起高山一样的信仰。

茂芝军事工作会议和天心圩军人大会,是八一起义从失败走向胜利的转折点,是起义军从挫折中找到武装斗争正确道路的起点。

朱德上山下乡,历经了曲折艰辛。朱德在茂芝会议上,决定不拘泥于原定方针,率领部队向闽粤赣山区发展,这一决策使起义军在探索中国革命道路上,迈出了有划时代意义的第一步。朱德后来回忆说:“我们由福建退至江西,开始被迫上山,被迫进行游击战,这有一个好处,即开始转入正确方向,游击战争的方向。不是采取过去占领大城市,而是实事求是,与群众相结合,发动群众,创造根据地。战术也变了,不是打阵地战和敌人拼消耗,而是有把握的仗就打,没有把握的仗就不打,不打就游。方向正确了,革命力量就能存在,而且还能得到发展。”

1928年4月,敌人组织7个师的兵力分三路,对起义军开始联合围剿,朱德按照“不击则游”的原则,不顾湘南特委反对,采取且战且退的办法,撤出湘南,直奔井冈山,实现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朱毛会师”,走上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正确道路。朱德成了中共领导人第一个和毛泽东一起,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合作者。闻名于世的“朱毛红军”正式宣告诞生,井冈山斗争和中国革命的历史,揭开了新的一页。

周恩来同志在1961年9月视察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时说:“南昌起义的宣传,一定要讲到井冈山。”

1962年6月,朱德發表《从南昌起义到上井冈山》谈话纪要,详尽地介绍了起义军千里转战上井冈山的经过,把南昌起义与井冈山斗争联系在一起。1961年2月,朱德来到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在井冈山会师的油画前,静静地凝视了很久,他说:“起义部队到了井冈山,和毛主席领导的秋收起义部队会合。力量壮大了,更重要的是开始找到了开展武装斗争的正确道路。这是经历了无数艰难险阻,许多同志英勇浴血牺牲,才终于创建了第一块革命根据地,打开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在井冈山的艰苦岁月里,以毛泽东、朱德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开辟了“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朱毛领导的这支从南昌起义和秋收起义走出来的红军部队,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历经艰难曲折,从小到大,由弱到强,一路披荆斩棘,付出巨大牺牲,从胜利走向胜利,为党和人民建立了不朽的历史功勋。

八一起义,功在孕育“八一精神”

习近平同志曾说过:伟大时代,呼唤伟大精神。伟大的革命实践,必然孕育伟大的革命精神。伟大的八一起义,孕育铸就了伟大的“八一精神”。

坚定信念,听党指挥的执着精神。八一起义军的英雄事迹,最深刻的是听党指挥的坚定信念。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是我军的军魂,听党指挥是“八一精神”的灵魂。南昌起义是改组后党中央作出的重要决定,南昌起义部队是党控制和影响的部队,按照党的指示,周恩来、朱德、刘伯承、叶挺、聂荣臻等诸多共产党人,他们不顾个人安危,抛去高官厚禄,来到南昌参加起义,这是听党指挥的高度政治自觉。南昌起义初步形成的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原则和制度,在“赣南三整”中得到完善,在以后古田会议上得到了巩固和发展,已成为我军政治建军的基本原则之一。

敢为人先,勇于牺牲的战斗精神。敢为人先的基础载体,是打响第一枪。南昌起义,诞生了第一支人民军队,是“开天辟地第一回”,是敢为人先的壮举。南昌起义老一辈革命家,走前人没有走过的路,干前人没有干过的事,英勇无畏,敢于牺牲,是“八一精神”的鲜明政治特征写照。起义领导人,面对失败,及时总结经验教训,在起义中逐步实现的由占领城市到认识到要在农村建立革命根据地的转变,从旧军队管理模式向建设新型人民军队的转变,从打正规战到游击战的“三个转变”,更是革命前辈敢为人先,敢于创新的政治智慧和政治勇气的思想结晶。

不屈不挠,永不言败的大无畏精神。1961年2月,朱德同志在参观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时说:“南昌起义时,正是我们党遭遇严重的困难时期,为了解放人民,党以不屈不挠的精神,勇敢战斗,终于打开新的局面。”八一起义军历经艰险,最鲜明的特色,是百折不挠的坚强毅力。起义将士,在主力失败后,艰苦转战,体现了起义将士不屈不挠,永不言败的精神风貌。起义将士突围后,坚持异地革命,是不屈不挠的生动体现。许许多多参加南昌起义的老一辈革命的生命轨迹,无不蕴含着不屈不挠精神的光芒。今天,我们实现“两个一百年”的伟大目标,更需要发挥不屈不挠的革命精神。

严守纪律,为民奋斗的献身精神。我军以纪律严明著称于世,我军自创建之日起,就把政治的自觉性与纪律的严肃性结合起来,起义部队不仅要求官兵“听从指挥,服从命令”,而且“不准鸣枪抓人,不准摘食田里瓜果”。起义将士从高举义旗的那一刻起,就把“为民奋斗”“土地革命”作为起义口号,写进起义宣言。为“救国救民”,朱德、陈毅率领起义军在突破重围、艰苦奋战的条件下,仍不忘起义的根本目标,在转战赣粤湘南途中,积极开展按口分田、插标分田运动,大力创造苏维埃政权。起义军留下的历史轨迹说明,八一起义之所以没有停留在单一的武装起义,而是在开展武装斗争的同时,积极开展分田运动和苏维埃创立,其根本原因在于牢记了起义宗旨。起义军救国救民的宗旨,也就构建了新生人民军队的宗旨,起义官兵在起义中英勇顽强,不怕牺牲的英雄事迹,就是为民奋斗精神的生动体现。

南昌起义功垂青史!八一精神光芒永存!

责任编辑:葛 妍

猜你喜欢
起义军南昌起义朱德
不必要花的钱
卖梦店
如果让我许一个愿望
故宫的匾额上插着一支箭
故宫的匾额上插着一支箭
沐猴而冠
从谋划组织南昌起义看周恩来的务实作风
红色旅游视角下的红色文化传承研究
南昌起义敌情相关问题考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