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宾何
不知你有没有发现,占据热搜榜的女性体育从业人员,很多人走红的原因往往源于“颜值”——无论是执法球赛的亓浩、女排队长惠若琪,抑或是九球天后潘晓婷。
对于运动员来说最重要的评价标准本应是赛场表现,但当大众评价女运动员时,相比“素颜女神”“最美女运动员”等花边,成绩往往倒变成了锦上添花的加分项。而在搜索引擎中输入女运动员的名字时,粗俗涉性词汇也在关联搜索屡见不鲜。
对此,体育场上的女性已经发出了不满的声音——说明这不只是无可厚非的现象,更反映了性别不平等的深刻问题。
“踢球从来就不靠脸,你就算长得再漂亮上不了场只能做花瓶你就是loser!”这是被报道为女足高圆圆的国脚李佳悦的反驳。
我们之所以争取性别平等,是为了使不同性别能自由拥有同样的选择,在做选择时能获得平等的对待,而体育领域中的性别问题,不止于上述。
竞技体育肇始,大门对于女性是关闭的,如今,有进步了,女性在竞技体育的参与度不断提升。但是,女运动员仍犹如置身玻璃天花板之下,充斥着各种看得见看不见的限制。
2015年伦敦马拉松,博得众多媒体头条的是女选手基兰·甘地运动裤被经血染红的图片,认为“恶心”的回复排山倒海。
女性克服生理期的不适尽力拼搏的精神竟仍逊色于月事,对此,基兰·甘地讽刺道,“生理期就是,你自己在流着血却先要让别人觉得舒服的日子。”
在女性运动员之外,裁判、教练员与体育主播等体育从业人员,也常处于刻板性别印象的压力之中——人们关注的焦点并不集中于其职业水平,却以戏谑的目光边缘化、娱乐化其职业身份,以恶意凝视之。
如果是一個男主持人,人们可能会评价他的解说够不够中立客观,他的主持是不是节奏拖沓。而对女主持人,却是她漂不漂亮,而没觉得“专业”是衡量她工作的标准。主播室里如果有男有女,大家便默认男性负责提供专业的视角,女性代表颜值和活跃气氛。
在这样的语境下,媒体为了点击率而取悦眼球,观众流着鼻血窥视和狂欢,甚至某些女性从业者也因此失去提升专业素质的动力,加入了自我炒作行列。最终,女性体育从业人员的专业形象还未建立,便堙没于一地鸡毛之中,留下的仍只有“体育宝贝”的空洞幻想。
这与浙大教授认为“女性不适合科研”的逻辑异曲同工:没有提供女性适合专注科研(体育行业)的社会环境,使女性在科研(体育)领域承受比男性更大的压力,导致人才外流或表现不佳,因此又反过来定义女性不适合科研(体育)。
鸡生蛋,蛋生鸡,性别偏见会更加固化、恶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