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有“经师”“人师”的说法:只会传授经书的是“经师”,以身示范的才是“人师”;“经师”只重知识的讲授,“人师”兼重德行的示范。“经师”易得,“人师”难求,“人师”才算是真正了不起的好老师。
时至今日,标准不同了些:那些叙述课文明明白白的是平庸的好老师;补充材料、讲解发挥的是勤奋的好老师;以身示范、带头学习的是优秀的好老师;而注重启发、激发好奇的才是伟大的好老师。
“人师”让学生终生仰望,但有一种“仰之弥高”的神圣距离。而注重启发、激发学生潜能的老师,是让学生发现自己的优点,而不是只知去崇拜、赞叹老师的优点。“人师”深受学生尊重,但懂得启发的老师,才是真正尊重了学生。
一位数学系的毕业生对我说:“从前我吊儿郎当,不把读书当回事,但听了一位老师的一番话后,我才惊觉数学原来是如此美的学科,开始迷上了数学。”这位大学毕业生如今已经从美国的一流学府攻读博士回来,成为名教授了。他算是遇到过一位“伟大”的好老师,经名师点拨,铁变成了金。
我的孩子攻读物理,有一天向我夸赞说:“听了一位老师的讲解,我才发现原来很平凡的东西,竟都不是凭空而起,而是经过深刻的思考,在平凡里凸显出智慧来,真是神奇。”我望着他发亮的眼睛,为他庆幸他也遇到了一位“伟大”的好老师。
好老师的第一个条件,就是让学生相信他,兼带地相信了学问。古人说:“今之读书者,只是不信,故一无所得。”治学须先坚信,然后可望,不信就会心无热爱,那样绝不会有成就。
好老师更重要的是要有能力带学生去望一望宝山,见到那边满地是宝,或是指示一下花圃的正确方向,让学生闻一闻远方传来的花香,而不是把老掉牙的研究结果拿来炫耀,压迫学生。老师主要是要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使学生能够终生不断地去追求。教学重在方法与方向,而不是死的内容。好老师是一个“协助发现”的向导,就像《大方便佛报恩经》中的盲师,指示龙宫正确的地域,描述宝藏无限的瑰丽,至于深藏在龙宫中的摩尼宝珠,还得由善友太子自己耗尽心力、过关斩将才能获取。
好老师要让学生发现遍地是宝、处处宝光涌现是不容易的,让学生不只是赞叹一阵,不只是五分钟兴奋然后空手而返就更难了。好老师给学生的是一道活的泉源,而不是一池死水。所以真正的好老师必然见识卓越,胸中永不腐臭,善于用深入浅出的方法点化,并能坚定学生学習的信心。
好老师必须有好学生才能彰显。从前王阳明看到巨细无遗地做笔记的学生总会皱眉生气,恨不得用红笔把笔记好好删削到最简才痛快,因为只会大量做笔记而没有创意的学生,是不能指望他彰显师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