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科举考试,乡试第一称解元,会试第一称会元,殿试第一才称状元。从应试的角度讲,古代的状元是名副其实的全国第一,其文才往往备受推崇。古代民间文学经常围绕状元郎做文章,比如将“洞房花烛”与“金榜题名”挂钩,好像中了状元就会顺理成章地做驸马。戏剧中也经常有状元郎被选为驸马的桥段,其中最著名的当属被冠以“负心郎”之称的陈世美了。然而,现实中并非如此。细数历代科举所选出的500余名状元,成为驸马的其实仅有一人而已。
“驸马”一词,是在汉武帝设“驸马都尉”一职时才出现的。《汉书》谓:“奉车都尉掌御乘舆车,驸马都尉掌驸马。”唐初著名语言文字学家颜师古注释说,驸就是“副马”。换言之,奉车都尉负责皇帝本人的出行,而驸马都尉则是为出行的皇帝故布疑阵打掩护的人。在交通、通信等非常闭塞的古代,奉车都尉、驸马都尉的职权虽不大,但都属关键岗位,往往由皇帝最信任的人担任。譬如汉武帝托孤的四个大臣中,霍光和金日磾就分别担任过奉车都尉和驸马都尉。而驸马都尉与皇帝女婿的第一次重合,出现在东汉第二个皇帝刘庄执政期间。《后汉书》载:“皇女红夫,十五年封馆陶公主,适驸马都尉韩光。”说的是公元72年,汉明帝将馆陶公主(汉光武帝第三女)刘红夫下嫁给时任驸马都尉的韩光。然而,历史上第一个以驸马都尉的身份娶了皇帝女儿的这个男人下场很惨—《后汉书》卷十谓:“(韩)光坐与淮阳王(刘)延谋反诛。”驸马都尉成为皇帝女婿的专利,则一直要到后来的西晋。宋王钦若《册府元龟》说:“驸马都尉一职,至晋乃专拜尚公主者也。”
而状元是科举的产物。我国的科举制始于隋大业元年(605年)。从唐武德五年(622年)的第一位科举状元孙伏伽到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的最后一名状元刘春霖,在近1300年的科舉考试中,共产生过状元592名(也有说是504名),真正成为皇帝女婿的状元只有唐会昌三年(843年)的状元郑颢。郑颢却“不知好歹”,非常不愿意做驸马。唐人裴庭裕的史料笔记《东观奏记》载,宣宗大中三年(849年),唐宣宗李忱让宰相白敏中(白居易的堂弟)给他“钟爱独异”的长女万寿公主做媒,白敏中选中了状元郑颢。时任翰林学士的郑颢正赴楚州(今江苏淮安)准备迎娶心仪已久的卢家小姐,刚行至郑州,就被白敏中派人快马加鞭强行召回,威逼利诱郑颢答应皇家的亲事。和万寿公主完婚后,郑颢被封为驸马都尉,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状元驸马。被逼做了驸马的郑颢痛恨白敏中毁了自己与卢小姐的婚姻,常跑到皇帝岳父面前打白敏中的小报告,弹劾白敏中的折子足足可以装满一大箱,以致白敏中差点死在他手上。
为什么状元难成皇帝女婿?最重要的是过不了年龄这道坎。科举成为改变读书人命运的渠道后,读书人想要入仕,就必须不停地考,考了秀才考举人,考取进士再参加殿试,而进士中的第一名才是所谓的“状元”。一圈考下来,得中进士者不少人已胡子拉碴,甚至有人已子孙满堂,皇帝总不至于把女儿嫁给“大叔”甚至“爷爷”吧。即便有几位二十出头的年轻人被钦点为状元,那时二十一二岁的男人也都早有妻室了。所以从年龄上看,状元成为驸马的概率就不高,郑颢能成为驸马实属特例。小说、戏曲及影视剧中的“状元驸马”,都是文艺工作者的美好想象,也是后人的想当然。
皇上选女婿,除了年龄合适、人才出众外,门第也很重要。郑颢是唐朝荥阳(今河南郑州境内)人,荥阳郑氏是汉朝至隋唐时期北方的名门望族,与博陵崔氏、陇西李氏、赵郡李氏、范阳卢氏、清河崔氏、太原王氏并称为“五姓七家”。唐朝宰相薛元超晚年曾自述平生有三大憾事:一是没能参加科举以进士及第;二是未能娶“五姓”的女子为妻;三是不能参与编修国史。他说的“五姓”指的就是上述的“五姓七家”。荥阳郑氏的先祖可追溯到周宣王分封的郑国,其王室国灭后以郑为姓,以故地荥阳为郡望。东汉末年,从郑当时一脉的郑浑、郑泰等人开始,逐渐发展为名门望族。入唐以后,因科举制的实行,其影响逐渐衰落,但仍为天下郑氏中最为显赫的一支。郑颢的祖父郑絪是宪宗朝的宰相,酷爱读书,深受人们敬重。郑颢高中状元时年仅26岁,登第后任右拾遗,诏授银青光禄大夫。郑颢“被逼”成为驸马后,先是被封为驸马都尉,后又升为中书舍人、礼部侍郎,地位显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