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山歙县,徽州古城,清幽的山水环抱着寻常屋舍。四周很静,只容得下一点细碎的市井声。沿古城景区外围往东走,城东路的民居群里隐匿着一座大院,老胡开文墨厂即坐落于此。这里是徽墨和歙砚生产的关键阵地。
“胡开文”这块金字招牌始于乾隆年间。胡开文是清朝制造徽墨的大家,名号极响,墨庄分店散布数地。20世纪50年代,歙县的四家墨庄合并为地方国营歙县徽墨厂,80年代初更名为“歙县老胡开文墨厂”。如今的厂长周美洪出生于制墨世家,高中毕业时,父亲周富荣从效力了一辈子的墨厂退休,周美洪“顶班”,于1979年接下这份事业。
老胡开文墨厂里100多号人做墨,20余人做砚,两方人数悬殊。相较于砚台“一石一刀”的独立,制墨者不可能“单飞”,每个人必须在团队中与人合力同行。
厂里古法制墨的痕迹历历可见。比如压模时,师傅会猛然坐到长木条的一端,利用杠杆原理,将一两以下的墨压制进模具;晾墨时,为了防止圆柱形的墨块变形,每一条都用白色棉纸垂直悬挂在木杆上,宛若冬日冰凌。有些旧模具自明清时期留存至今,放模具的房间要保持开窗通风,因为梅雨季节太潮湿,易长霉。
南方湿气重,一块墨走完了点烟、和料、压磨这三大步骤,初胚形成后,前头还有漫长的晾干时间。经过长达半年的室内晾干后(其间须时常人工翻动),再锉边、着色、描金,一块墨才能躺进包装盒,离厂远行。一两的墨锭晾干时间为6个月,二两的墨锭则需要8个月,所以客户如需预订特制的徽墨,得提前至少一年。
古代的上等好墨,“丰肌腻理、光泽如漆”“落纸如漆,万载存真”。老胡开文墨厂追随古法,恪守传统的配料和工艺。周美洪的儿子、负责文墨厂经营的周健说,他们会使用空调、除湿机、电炉等设备,对辅助手段进行创新,但制作工艺还是要忠于古法。“如果把制作流程全部机械化,还不如买墨汁呢。”周健说。
周美洪说,制墨水平最高的老师傅,往往手上做墨,身上的白衬衫却干干净净,不沾一丁点黑。但他又补了一句:“做这一行真是有年龄界限的,一旦过了50岁,精力和体力就跟不上了。”
正如当下所有的手工行当一样,周美洪和老胡开文墨厂也期待着年轻继承者的到来,希望他们能够沉下心,日复一日地泡在千年的老手艺里,与墨香、石纹周旋。但想招一个青年一线工人太难,多的是没熬过8个月学徒之苦便掉头而去的年轻人。
周美洪曾和当地的行知中学合办过“非遗班”,给学生教授雕砚台和做墨的技艺,模式为“两年文化+一年实践”。但培训到最后,学生们都走上淘宝网了。对那些年轻人而言,日日刻模具、抡铁锤实在太过“无聊”,哪里比得上开淘宝店轻松呢?
做砚台的,以及制墨后期着色、描金的,还有青春的身影。但走到艰辛的点烟、和料与成形车间,便几乎看不见年轻人了。
周美洪觉得,未来只能寄希望于政府的多多引导和宣传了,借如今炒得火热的“工匠精神”去吸引青年人才,让他们愿意奔赴生产一线,一头扎进醇厚的古法作坊里。
后继无人是手工行当的共同苦恼,而制墨、制砚的匠人还面临着另一大致命困境:资源短缺。歙砚缺佳石,徽墨乏好料。
歙砚的取材不限于歙县一地。用古歙州(即徽州)一府六县范围内产的石头雕刻成砚的,都称为歙砚。好石是歙砚的灵魂。制作歙砚,最优的材料当属龙尾石,可于婺源砚山村采得。
但如今,地道的老矿难寻。半个世纪前,一场旷日持久的重挖老矿行动轰轰烈烈地展开。从1964年挖到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资源渐渐枯竭,再也挖不出好石头了。同时,即使农民手里攥着石头,也未必愿意卖给墨厂。最后协议,墨厂按市场价收石头,农民很高兴,积极性随之上涨。“但农民积极性高了,完蛋了!原来石头是从水下掏的,后来农民为了提高产量,把整个山皮扒掉,下雷管炸,造成很多裂开的废料。到2000年左右,山上也没了,就掏子料(即当年开老矿时扔在河里面的废料),纹理漂亮,但不成型。2008年以后,石料价格暴涨,有人竟然把房子的墙脚、地基全拆了,就为了下面的两块石头。”
挖不出石头了,有人就开始作假,拿其他地方的石頭冒充,地道老坑出的歙砚越来越少。
资源短缺,在徽墨上显得更尴尬。
唐朝末年,制墨大师奚超、奚廷珪父子举家避乱南迁。来到安徽歙州地界时,被质地优良的古松所吸引,遂在歙州定居,重操制墨旧业。据说,他们用“松烟一斤,珍珠、玉屑、龙脑各一两,和以生漆,杵十万杵”,最终制成了“落纸如漆,万载存真”的好墨。徽墨受到南唐后主李煜的喜爱,于是全国的制墨中心由北方移至南方。
但现在,质地优良的古松根本无处寻觅。据周美洪介绍,徽墨的主要原料是烟和胶,还有一些中草药。如今资源渐渐稀缺,配方的质量愈发堪忧,比如过去用的麝香麝是野生的,如今变成圈养的,品质就降低了;以前的松烟是烧老的枯死的松树根,油脂含量极高,而现在根、茎、叶全都烧,松烟的质量大不如前。
出路在哪儿,这个问题困扰着这个时代还活在传统手艺里的人们。但对周美洪、周健和老胡开文墨厂来说,这倒似乎并未构成太大的烦恼。卖给经销商和定制客户,是老胡开文墨厂产品的主要出路。
淘宝刚兴起的那段时间,周美洪他们也考虑过做网店,但最终打消了这个念头。“墨、砚不像衣服,并不是大家都用的生活必需品,市场太小。而且,在淘宝上买墨、买砚台的人一般不会是专业的行家,很多人只是买了玩玩的。”周健说,网店的涌入对老胡开文墨厂影响不大,他们只管生产,只一门心思做品质最靠谱的墨和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