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交换论作为社会学中观理论的一种,它具有和其他西方社会学理论稍显不同的地方在于,它可以深入地解释当代人际关系或者说是人与人之间交往的具体动力、路径以及最终的结果。社会交换论的理论流派主要分为两个,一个是着眼于微观层次的行为主义交换论,代表人物为霍曼斯;另一个是着眼于宏观层次的结构主义交换论,代表人物为布劳。两个流派虽然关注点不同,但是却有着相同的理论基础和理论取向,为当代社会社会分析人际关系提供了更具学科视角和更具理性色彩的社会学分析。
一、交换论思想及其区别
行为主义交换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霍曼斯。霍曼斯建立的交换论是在对功能主义的批评的基础上建立的,他认为功能主义的不足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功能理论缺乏解释力,即对事实的功能进行充分的解释;功能主义忽视了对社会中人的研究,即过分重视社会系统及其组织,忽视社会中作为行动者的人的重要性。
结构主义交换论的代表人物是彼得·布劳,其交换论的重点不是个体之间的交换关系,而是社会结构的交换基础,将结构主义交换论看做事相对着眼于宏观的理论。布劳作为结构交换论的代表人物,其主要交换论思想在其著作《社会生活中的交换与权力》中得到具体而深刻地呈现。
这两个理论流派之间也存在很多区别,主要表现在一下几个方面:研究对象层次、前提假设以及理论归属。具体而言,在研究对象层次方面,行为主义交换论的研究对象是个体与个体之间的交换行为及其原因,它属于微观层次的,而结构主义交换论的研究对象是普遍性社会交换行为背后的社会结构性原因,是属于相对宏观层次的;在前提假设上,前者是个人主义的假定,而后者是社会行为受制于社会结构和宏观微观的理论连续性的假定;在理论归属上,前者是走向了心理学和个人主义,后者则走向了结构主义和功能主义。
行为主义交换论和结构主义交换论在不同点层次,二者截然相反,但这只是二者的侧重点不同,但这并不意味着以布劳为代表的结构交换论丝毫不涉及微观层次的个人之间的交换,恰恰相反的是,布劳对于微观层次的个人交换的论述丝毫不亚于霍曼斯,甚至更具有普遍性和现实性。我们以交换论的微观视角来分析人际关系,接下来阐释的是人际关系的特性,为交换论如何作用于现代人际关系做下铺垫。
二、人际关系与交换逻辑
人际关系的实质其实是互相利用。其原动力是靠人与人之间的利益杠杆的推动。人际关系是一种互动,互动的最终目的就是从对方那里获得自己的利益,这种利益有长期和短期之分、有显性和隐性之分。长期利益和隐形利益是相一致的,短期利益和显性利益是相一致的。长期利益是人际关系的长线投资,同时期待的回报也可能会更大,当然风险也比较大,长线钓鱼的弱点就在于线极有可能会随时断掉。人际关系是建立在长期利益基础上和短期利益迅速交换的基础上的。对于那种在后期没有回报的人际关系就不要浪费时间苦心经营。社会交换论能够用来分析现代人际关系的主要原因就在于交换论中存在关注微观层次的人与人的交往,比如布劳对于社會支援、社会交换以及在社会交换过程中产生的权力的分化等等。
交换论对于权力的分化很感兴趣,因为交换论遵循这样的逻辑:交换产生权力的分化。那么,交换产生权力的分化主要是因为在交换的行动者之间拥有的资源不同,因此,弱势一方了获得资源,只好向强势一方表示尊敬,以此获得自己想要的资源,这个过程中,弱势一方交换出的自己的“尊严”,获得是资源,强势一方交换的出的是资源,获得是“尊严的满足”。最终产生了权力的分化,即弱势一方顺从了强势一方,为了持续获得资源,弱势一方会一直或者在一段时间内一直听从于强势一方的差遣。同样地,人际交往也存在权力的分化,只不过没有这么明显,它更多的是基于资源的交换,涉及实质的资源和虚拟的资源。实质资源指的是看得见、摸得着的资源,比如人际交往为了获得对方的情报、为了获得对方的特殊技能等;虚拟资源指的是为了获得归属感、认同感与荣誉感等。
交换论从分析人际关系行为背后的原动力出发,将其看作是一般性的社会行动,具有其一定的逻辑遵循,交换论正式按照这样的逻辑出色地分析了人际关系的实质。这一逻辑表达成了发生在行动者——资源——交换——资源——行动者链条上的行为,其中两端的行动者是从属或者掌控的关系,即权力关系。
社会交换论在社会学理论中被看作是中观层次的理论,具有很强的适应性,也正是如此,作为中观理论的交换论对于现代人的生活具有一定程度的影响。(作者单位为华中师范大学社会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