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传统手工产业遗产环境的塑造及优化策略研究

2017-12-29 00:00:00胡俊
今日财富 2017年4期

本文主要通过分析地方传统手工产业遗产环境的发展现状以及问题所在,总结遗产环境塑造的意义,综合文化传承和生产发展两方面的需求,通过对遗产环境塑造原则的梳理,试图从景观规划以及建筑设计的角度,提倡传统手工业遗产在符合生产方式演变规律下的发展,从而提出构建动态保护下传统手工业文化发展环境及场所精神的基本策略。

近年来,以手工技艺及掌握技艺的劳动者为主体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了不断的发展和完善,保护的内容也在不断的深化和扩展。在活态保护的理念下,提倡传统手工业遗产在符合生产方式演变规律下的发展,考虑群众参与和对生产生活场景的再现,重塑手工文化的场所精神,即重视手工业劳动者、手工技艺和遗传环境载体的整体性保护已成为新形态下地方传统手工產业保护的新途径。而同样,遗产环境载体的塑造更是成为实现传统手工产业遗产活态保护和振兴的一种发展趋势。

一、地方传统手工产业遗产环境的发展现状及问题分析

在现代工业的冲击下,较多的地方传统产业通过探索产业化发展的道路,从延伸产业链或扩大生产规模入手以适应社会需求,从而平稳地过渡,实现了产业的延续和发展。但在过速的机械化运作下,较多的地方传统手工产业却出现了文化特性消失,产业发展萎缩的境遇。究其原因,这些传统手工产业遗产在生产发展的过程中几乎没有体现与传统手工技艺相关的任何文化内涵,也没有对技艺进行充分的宣传展示。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群众参与和生产生活场景在文化遗产中的重要性,忽视了工业文化场所精神的的塑造,导致出现多种问题:(1)地方传统产业环境遭到破坏,在商业化的运作下,原有的空间尺度以及景观风貌被颠覆,传统手工业的展现内容以及发展的环境载体被有意或无意的的破坏。(2)建筑风貌难以协调,手工文化意境缺失。遗产环境塑造的单一化以及空间形态的单一性和片段化导致遗产环境在景观建设上存在文化内涵营造特色缺失,文化传承断裂等现象。虽然从根本上发展了生产力,却忽略了传统手工产业遗产文化传承的历史使命,进而导致出现产业的萎靡。

二、地方传统手工产业遗产环境塑造的意义

手工产业遗产的保护牵涉到较多的因素,如果只是单纯保护原有空间,体现的只是手工技艺的最原始状态,未能体现符合文化传承和生产发展的基本特征。因此,通过遗产环境及场所精神的塑造,对部分重要文化空间的还原与再创造,可以为文化传承和生产发展提供了良好载体,也可以为文化体验和展示提供空间场所。这有助于增强遗产活力,促进技艺的传承与创新。同样,对遗产环境和场所精神的塑造,也有助于完善传统手工产业保护和传承发展的理论研究,以此为实践探索,可以为产业园建设和规划提供思路。尤其在现阶段,传统手工产业的发展和保护日益成为政府所关注和重视的问题。在地方政府普遍大力发展产业经济的时代,地方传统手工业既是产业经济的新增长点,也是地方文化传承的载体。遗产环境的塑造可以为地方政府发展地方产业经济的政策制定以及产业规划提供有利参考。

三、地方传统手工产业遗产环境塑造的基本原则

(一)生态性原则

《雅典宪章》指出:“人的需要和以人为出发点的价值衡量是一切建设工作成功的关键。”产业的振兴可以带动社会的发展和文化的繁荣,但是群众的日常和社会生活的的功能需求在发展过程中也同样需要保持动态的平衡。因此,手工业遗产环境的塑造需要适应这种稳定性和生态性的发展需求,大拆大建以及推翻重来的改造方式,只会对原有的环境生态以及经济和社会环境的有序发展造成严重破坏。因此,通过改造环境的历史人文以及社会经济等内在资源潜力,利用环境的融合所产生的“催化”的链式效应,探求手工产业传承和现代生产发展的最佳平衡点,不仅体现了传统手工业的生态性发展特点,也有利于处理好传统手工业的振兴与经济建设的关系,更有助于达到手工业遗产环境保护和更新的整体性和连续性。

(二)原真性原则

《威尼斯宪章》提出遗产环境的原真性修复法则,强调“各个时代应该尊重原生环境所作的正当贡献,缺失部分的修补必须与整体保持和谐 但同时需区别于原作”。 手工业遗产环境的塑造,应该注重了传统手工业文化的延续,通过对其产业发展的梳理,尊重其文化意境关系的存在。在环境心理行为上,人类需要有变化和复杂的环境。但在传统手工业遗产环境的塑造中却需要最大程度的保留环境的“原真性”,这有助于人们建立对场所空间环境形象清晰的记忆。手工业遗产环境塑造的“原真性”包含了空间物质结构以及文化脉络的原真性。物质结构的原真性主要指的是遗产环境的空间肌理、历史风貌以及空间尺度等等,而文化脉络的原真性却更多的是对手工业文化的场所精神的延续。在塑造中,真实的记录遗产环境的发展历史、肌理的形成过程,不仅能够体现遗产环境的价值,更能体现其“多元化文化遗产”的特征。

(三)互动性原则

传统手工业原生环境,往往商业形态丰富,居民世代居住于此,已经构成文化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遗产环境保护的重要活态要素。扬·盖尔在《交往与空间》中,将人的户外活动分为必要性、自发性与社会性活动.并讨论了如何从人的行为角度营造满足居民需求的综合性空间环境的问题。传统手工业遗产环境中同样有这三种类型的活动。因此,在环境载体的塑造过程中,必须充分考虑原住民以及旅游者的生活和活动需要,尽可能的保持其生活和商业形态的原始性,也同样需要考虑其对环境塑造的感受和心理承受能力,考虑原有文化以及风貌的融合,保持原有空间环境的文化内涵。注重手工业遗产环境与产业发展的内在统一,即充分的考虑群众的参与以及曾经生活场景的呈现,重视手工业劳动者、手工技艺和遗传环境载体的整体性保护,保持街区的动态发展。因为环境的布置将会影响人类的活动。以人为本的多元化设计,可以避免功能主义的影响,满足人们心理和行为上的需求。

(四)可持续性原则

长期以来,许多人片面地认为传统手工业遗产环境的商业开发会破坏原环境的空间风貌和景观特色。然后,保守的静态保护却只会致使原有环境的荒废,失去活力。随着遗产环境的不断进化,利用原有空间环境中的“改造元素”,通过对环境空间与功能的不断更新,提升遗产环境的活力是改变其单一性和乏味性的有效措施。Mumford L认为:利用不同环境的多样性可以避免原生环境的单一性而产生的专断感,而不断重复过去某一精彩的片段则可能形成一种乏味的将来。因此,手工业遗产环境的塑造刻不容缓。但同时,其环境的塑造涉及原有的传统形态,如果大刀阔斧,全面开放,极有可能破坏原有的历史风貌和空间肌理。因此,在满足产业发展需求的基础上,采用动态,可持续性的保护及更新,有助于原有环境景观的延续和保留。

四、地方传统手工产业遗产环境塑造的基本策略

1.项目评估及规划

传统手工产业遗产保护的主体是手工业劳动者、手工技艺和遗传环境载体。因此,在相关遗产环境的塑造中应该充分考虑现存环境载体的类型,特征以及存在的问题,同时通过对技艺相关的文化元素的认知和评估,结合原住民以及旅游者的生活和活动需要,综合考虑传统手工业的传承与产业发展的关系,通过对以往遗产历史以及原有遗产环境风貌等文化价值的分析,借助于调查研究和项目的可行性评估,合理的确立手工业遗产环境的规划目标。在遵循产业和环境自身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坚持小规模,渐进式的开发和保护,采用“微循环”的方式,把握好更新的力度,才能实现手工业遗产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2.空间结构及功能布局

雅各布斯认为:“所谓功能纯化的环境实际上都是机能不良,濒临死亡的环境。而挽救衰败的首要措施就是将环境的多样性和传统空间的混合利用相融合。”从遗产环境的空间格局来看,其更多表现的是人与自然的共生关系。由此,传统手工产业遗产环境载体的空间塑造应按传统手工业留存的脉络和流程,协调新建环境和历史环境的共生关系,在考虑对外展示和对内生产的功能需求下,通过相应规划,形成居住,商业和生产所相融合的空间特色及结构布局。在具体营造上,传统手工业遗产环境的布局,不应该把营造沦为一种肤浅的表演抑或是简单的商业开发,而应该是在充分考虑传统手工技艺的流程以及展现形式下,进行遗产环境载体的功能布局,进而科学的保存遗产形态,同时也兼顾产业的发展。目前,遗产环境载体保护及更新的方式,主要有:(1)严格保留街区原貌,强化原址就地发展;(2)保护整治为主,适当更新改造;(3)更新改造为主,保护整治为辅。但就具体的发展而言,如果能够导入新功能,往往可以克服遗产环境的形象过时问题。例如沿用传统的前店后坊格局,结合旅游和文化创意产业的融合,强调空间形式的多用途开发,有助于在调整实用功能的情况下保存和延续其历史要素,例如佛山南风古灶1506创意城项目。

3.建筑风貌及场所精神

传统手工业遗产环境的建筑风貌及场所精神,是体验者与所处环境双向作用的结果,往往体现整个遗产环境的风格所在。因此,传统手工业遗产环境的塑造,需要从景观设计以及建筑设计的层面较多考虑环境载体中建筑形体和平面布局的规划。具体到建筑控制上,主要通过对建筑高度的控制,以多层为主,按照手工业的生产流程布置空间格局,从而形成具有一定层次的环境景观。而在建筑色彩的控制上,考虑遗产环境的人文特征以及历史遗址,在规划上,确定一色系为主色调,搭配以其他色系的景观建筑。在建筑风貌的控制上,充分考虑遗产环境的建筑文脈,尊重地域文化,以增强城市地域特点。其次,在遗产环境形态控制上,可以从整体和街区两个层面进行控制。整体层面从地块划分,建筑肌理,开发强度,建筑高度,空间界面等方面进行控制;街区层面则强调对街区形态,尺度,文化特色及遗产环境景观视线的控制。整体形态在延续原生环境路网和建筑肌理的基础上,强调地块细分和小尺度空间格局的建立,通过地域文脉元素的引入和景观开敞空间的营造,强化建筑与遗产环境的相互渗透及空间咬合。

4.环境景观及空间意象

传统手工业遗产环境的整体景观意象主要是指通过人们对遗产环境载体的心理印象,来评价遗产环境的客观形象。所以,在传统手工业遗产环境的规划组织中,应该根据人的移动,充分依靠环境行为学的原理,进行符合遗产环境的规划设计。在遗产空间环境中,通过再现一些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场所以强调多样化的遗产环境氛围,从而使传统手工业遗产环境的意象节点在空间格局上有机地渗透,进而把遗产环境中的历史文脉与城市空间的打造结合起来,这既是对遗产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也是城市景观空间良性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在具体的设计过程中,应当同时重视生态和景观两方面的效果。美国城市规划设计理论家凯文·林奇在《城市意象》中提出“边缘、区域、节点、标志、道路”等五个城市景观设计的要素,传统遗产环境的塑造同样可以从这五个层面去构建相应的空间意象,通过对地方文化特色的提炼,从而体现传统文化的延续和传承。他同时也提到:景观意象中的审美主体往往会潜意识的对体现整体地域特色的元素进行选择,所以我们在塑造意象性的传统遗产环境时,就要考虑场域效应的相互协调,通过挖掘体现区域特色的元素,有选择的进行设计。传统遗产环境载体最显著的特征即是体现自身场所精神的自然资源特征以及不断沉淀的社会人文特征。所以传统遗产环境载体的意象构建重点在于对地域文脉的把握和本土文化内涵的展示,通过对各个不同范围的意象节点以及空间转换与景致变换的处理,借助于视距、视角以及视域的调整从而形成遗产环境所特有的空间序列变化。例如园林景观设计中“步移景异”手法的处理,既体现了空间环境的连续性,也突出了站点设置的多元化。

五、结语

传统手工业遗产环境的塑造是一个遗产保护领域的新问题,涉及到了传统手工产业遗产活态保护以及现代景观规划设计等多个学科。遗产环境的塑造不单单是一种景观视觉感受以及建筑形式的表现,更是对手工产业传承和现代产业发展的思考。因此,较多的关注一个区域的整体发展,以景观各个要素的系统整合以及塑造有意味的和历史相关联的空间形态为主要手段,在遗产保护与景观规划设计两个领域探讨传统手工产业遗产环境的塑造就显得尤为重要。(作者单位为浙江广厦建设职业技术学院)

作者简介:胡俊(1979-),男,浙江东阳人,副教授,高级工程师,研究方向:建筑设计及其理论方面。

基金项目:2016年度浙江省金华市社科联立项课题(编号:Y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