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少数民族地区精准扶贫实践中的困境及出路

2017-12-29 00:00:00李庆娇
今日财富 2017年4期

精准扶贫是粗放扶贫的对称,针对不同贫困区域环境、贫困户的自身状况,选择科学有效的运作方法,对扶贫对象做出:精准识别、精准帮扶、精准管理。本文以云南省普洱市为例。对精准扶贫实践中遇到的困境做出探析,旨在为少数民族地区群众提供提供脱贫致富的出路。

一、少数民族地区精准扶贫的困境

(一)认识困境的方向

在精准扶贫过程中正确认识扶贫困境是精准帮扶的努力方向。在扶贫工作之初,我们的工作重点是了解当地情况。云南省普洱市的贫困情况主要表现为:生活条件差,基础设施弱,社会公共服务缺失,民众普遍素质偏低,人员结构多数为留守人群,生活水平低。对于云南省普洱市而言受到交通和地理环境等多方面影响,经济发展滞后,特色产业不明显,社会事业进展缓慢。

(二)精准帮扶走出困境

云南省普洱市尚未完成帮扶到位的情况,其困难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很多成年居民外出打工,家中大多是留守儿童与老人,缺乏劳动力成为帮扶工作精准化的障碍。以至于帮扶工作无法顺利开展,召开相应会议都难以人员到齐,使扶贫资金都无法精基准的落实到人头上。其次,是精准帮扶要走如人民群众的生活中去,帮扶人员的工作要精准到位。不能身兼数职,应该具体工作有相对的负責人。最后,是扶贫资金要统一化为主,民主化为辅。对于精准帮扶的道路上要尽量统一化,避免分歧情况的产生。如扶贫信息不透明,扶贫资金不确定等问题对扶贫计划的猜疑心理。

(三)将困境精准管理

对于扶贫工作的精准化管理,要运用现代化科技手段,如现代化扶贫网络的建立。但是由于云南省普洱市经济发展落后,网络构建尚不完全。所以对帮扶工作的精准化存在心有余而力不足,精准管理扶贫工作的效能没有发挥出来。导致在一些关键问题上的模糊。如被帮扶人的经济状况,帮扶对象的阶段性改变等,所以很难做出精准管理的判断。

二、少数民族地区精准扶贫的实践出路

(一)建立精准识别工作机制

精准扶贫工作的有效实施要树立在精准识别的基础上,在云南省普洱市的精准扶贫工作中,首先确定帮扶对象,从而将精准帮扶的主体精准确定,有效开展科学化的精准识别工作。在普洱市地区明确人口总数和贫困标准。从而识别与甄选分类扶贫对象的工作机制。并向人民群众宣传扶贫精准化的作用,要将申请扶贫的条件精准化,在贫困居民自愿报名的基础上进行识别工作。在甄选工作结束后要民主公开,公报甄选结果后由人民群众确定,真正做到公平公正,以便扶贫工作精准化的有效实施。

要将甄选结果和扶贫计划上报给有关部门,深度审查核实,以确保扶贫对象的准确,让真正需要帮扶的人得到帮助。最为重要的是要建立相关监督管理部门,提供举报电话,监督邮箱,群众建议本,打开扶贫工作的大门,让精准扶贫的工作有效实施创立精准的识别工作机制。

(二)制定精准扶贫模式

通过科学的方式制定精准的扶贫模式是扶贫工作实施的重要途径,在云南省普洱市的扶贫工作中体现了各级政府部门协同完成。首先组织熟悉管理与当地情况的优秀党员干部,成立专门的扶贫团队。对团队人员的组成上要年轻化,要有实践经验和致富手段的人。而且要对帮扶人员进行培训,深度贯彻实施精准化扶贫的工作指标和重要意义。扶贫团队的工作要以开展致富道路的扶贫计划为核心。在市场经济的环境下,打开思想,拓宽视野,带领人民群众走出去,向更开放的市场环境学习。创建人民群众自我扶持的计划,从而提高普洱市困难群众脱贫致富的积极性,保证精准化扶贫道路上的可持续发展。

(三)完善精准管理扶贫模式

完善精准扶贫管理模式为扶贫工作的有效实施保驾护航。优化精准扶贫管理模式有三个方向。第一点要认识到现代科技发展和信息化时代的工作重点,采取高科技手段应用到精准扶贫主体中。用现代化的手段提高致富手段,将扶贫对象的具体情况记录在册,包括贫困户的基本信息和帮扶计划的进展情况。为帮扶计划的具体实施提供数据参考和理论依据。在扶贫工作的开展中要配合动态化管理方式。对扶贫对象实时了解,对经济状况的提升实时记录。在扶贫对象有效脱贫时撤出对其资金扶持,让其独立自主。同时也要检查是否有脱贫户反贫的情况,及时对扶贫名额做出调整是动态化管理,最后对扶贫计划做出总结,对扶贫对象做出分类,将扶贫对象的贫困原因作为重要考量,做出相应的扶贫计划,以做到对症下药。对于贫困户而言最重要是的精神脱贫。扶贫人员要对贫困户进行教育和思想引导让其自主产生脱贫意识,充分激发贫困户的积极性,做到自力更生创造财富的有效作用。(作者单位为云南农业大学热带作物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