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以高校金融教学中人才培养中的问题作为切入点,分析和研究以培养综合性金融人才为目标的高校金融教学改革的方式方法。
我国作为世界上第二大经济体系,在国际经济中占据着重要地位。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国际贸易的不断扩大,许多金融机构和金融企业对综合性金融人才的需求越加迫切。如何培养综合性金融人才是我国金融教育改革不可避免的问题和挑战。高校培养综合性金融人才,就必须能够为学生透彻地分析和研究我国的宏观金融经济体制和规律,同时能够为学生学习微观金融市场运行提供相应的平台,使得学生的金融经济知识与实践操作能够很好地同步发展。
一、高校金融教学中人才培养中的问题
随着我国金融经济地不断发展和完善,对高校的金融相关专业的人才需求也不断增多。在这种迫切的人才需求的条件下,高校的金融教学暴露出诸多问题。许多高校过于注重培养学生的金融理论知识,不着重学生的实践技能的培养,这就导致学生的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相脱轨,其培养的金融专业人才无法满足社会经济的发展需求。高校对于金融知识的课程设置,过于理论化,无法与实际金融技能挂钩,只注重学生金融知识的培养,忽视法学、数学等学科与金融专业的交叉关系,致使学生的金融知识过于单一,不够系统化。教师的教学方法过于单一的问题,仍是以灌输教学为主,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学习金融知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对于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也不够重视,使得金融行业面临着严重的信用危机。等等。这些问题成为制约我国高校进行金融教学改革的主要原因。
二、以培养综合性金融人才为目标的高校金融教学改革的方式方法
(一)转变传统教学观念,培养市场需求的综合性金融人才
高校在金融教学体系改革的过程中,要摒弃灌输式教学理念,以金融市场需求为导向,结合金融发展的实际情况,丰富金融教学内容,创新金融专业的人才培养的模式,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的提升,注重金融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的融合,将学生培养成金融综合性人才。综合性人才的培养就要注重人才培养的科学化和系统化。人才培养的科学化是指运用合理科学的教学方式,注重学生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的融合,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培养。人才培养的系统化是指金融人才的培养目标应该结合市场需求,注重金融专业知识与法学、数学等学科之间的关系,将学生的知识培养更加全面系统。
(二)丰富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在注重金融专业知识讲解的同时,也应该金融专业知识与其他相关学科之间的相互融合和相互渗透,帮助学生构建综合知识体系,提升学生的专业水平。教师应该摒弃单一的灌输式教学方法,大力引进国外的教學方式和研究成果,吸收国外教学的成功经验,运用探究式教学、案例式教学、互动式教学等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金融知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学生金融问题进行自我收集资料、自我分析和思考,提升学生对金融知识的思辨能力。比如,在教学实践中,采用互动式的教学方法,通过互动促进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和沟通。或者,采用探讨式的教学方式,通过探讨拉近学生和知识的距离。等等。创新教学手段,丰富教学内容,设置教学情景,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是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的重要措施。
(三)加强实习基地的建设,强化教学的实践性
对于金融教学来说,金融教学的实践环节相对较少,实践机会也相对较少,但是,实践的重要性确实不容忽视,尤其是在现代化的社会环境中,金融环境十分复杂,没有任何实践经验的金融专业人才不能称作人才。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该摒弃以往的教学观念,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培养,建立实践教学模式,丰富实践教学途径。这就要就要求高校加大金融实践教学的资金投入,建立一定的模拟场所,构建相应的金融教学网络,方便实践教学的开展。加强加大“校企合作”的力度,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一定的社会实践机会,使得学生的理论知识能够完整地应用于实践环节,用理论检验实践。
(四)加强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教育和服务意识培养
对于处于思想塑造期的大学生,高校要及时进行引导,巧妙地灌输正确的道德标准和职业理念,在教学中应强化基本的道德修养,在日常学习和实践过程中更多地进行金融从业人员的职业操守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个人品质、道德修养和心理素质。另一方面,高校应该加强学生的金融服务意识培养,从专业知识、文化技能、礼仪修养等多方面提高他们的社会交往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谈判能力、组织协调能力等综合素质和服务意识。
三、结语
面向21世纪金融人才培养应立足于对金融发展趋势的把握,确立适应市场需要的人才培养目标,转变传统教学观念,丰富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加强实习基地的建设,将学生培养成市场需求的综合性金融人才。(作者单位为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经济管理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