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银行作为我国金融业主要机构,其信贷风险管理还存在着一些问题,本文分析国内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现状,从借款企业,银行自称及外部环境分析风险成因,针对信贷风险管理所存在的问题提出一系列调整措施,加强金融监管、完善信用体系等。
一、商业银行风险成因
(一)我国的银行都存在的着经营管理不善等各种现象。商业银行也是市场之中一个单元,作为一个市场元素,那么银行和企业一样,也是以盈利为首要目标的,正因为这种盈利的驱动,好多银行在贷款的发放上都缺乏必要的警惕性。而且,又是因为权责不明,很多单位,尤其是小地方的各种商业银行会不根据银行的规定而是因为领导的“人情世故”而胡乱发放贷款,造成贷款信贷风险。在一些商业银行之中由于招聘制度的不合理,导致在银行之中缺乏对应的风险控制人员或者内部审计人员,因而对贷款安全的管理又会存在漏洞。很多时候,对贷款发放的检查上会流于形式,为了自己不麻烦而省去必要的审查程序,没有对贷款企业进行严格的检查,因而在源头上就对贷款发放有了安全隐患。
(二)缺失贷款安全意识。很多银行人员从内心深处根本认为发放贷款的信贷风险根本与自己无关,尤其是在国有商业银行之中。有相当数量的银行工作人员会认为贷款用的是银行的钱,国家的钱,与自身利益毫无相干,只要不会影响自己的薪资即可。在这种情绪的影响下,贷款信贷风险就有了可乘之机,银行员工缺乏贷款的安全防范意识,自然可能会疏于对贷款发放的管理,是银行面临信贷危机。
二、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现状
(一)根据市场中经纪人的假设,市场中要发生市场行为的双方都是在自身盈利的前提下进行双方博弈,银行与企业亦不例外。银行放贷是要追求贷款利差從而盈利,企业借款是要通过借来的资金进行进一步的生产经营发展,也是为了盈利。双方为了盈利而忽略了市场中纷繁复杂的事件,对市场形势的判断估计不足,银行没有考虑清楚企业的发展情景而盲目放贷,企业对市场中瞬息万变的情况未能及时抓住,借款之后未能帮助自身,生产经营持续受阻,这也进一步加大了银行的信贷风险。
(二)银行与企业在谋求利润的推动下,道德对双方的震慑力量会有所缺失。因此,双方可能在盈利的驱使下而急功近利。银行盲目放贷,企业为求得贷款不惜伪造贷款资料。我们不是在反对双方追求利益,而是一旦被利益蒙蔽了双眼,自然双方会忽视道德的作用。这在我国的市场经济行为也是一个重要问题,需要我们普遍关注。
(三)在我国,商业银行之中风险控制这一方面做的还是不尽如人意。有些银行的风险控制人员可能根本就不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和胜任能力,更有甚者,银行中根本就不设立这一职能部门。在这种情况下,自然就会出现对申请人的审核不严,签订的贷款合同没有达到行业甚至是法律的要求,一旦出现贷款问题,也会有未能及时发现问题、处理问题等情况。
(四)我国的金融市场目前仍处于基础建设时期,即处于相当不成熟的时段,金融市场管制仍不合理与完善,虽然已经出台了多项政策和法律,但是仍旧处于探索阶段。很多银行与企业都在拼命的钻政策与法律的空子,而且这种现象还极为普遍。而因为管制的缺位自然就是银企双方的“打擦边球”行为。银行会降低放贷条件,企业会为了骗取贷款而不择手段。因此,银行信贷在求得合理管理的道路上也是任重而道远。
三、措施
(一)要降低银行的信贷风险,必须从管理上多下功夫。对于发放贷款的部门及人员要从严管理,不仅如此,一个独立且能胜任风险控制机构是必不可少的。而且在授权审批的环节上也要实行多人控制,例如,可以由银行不同的授权人员对同一笔贷款业务进行分别且封闭审批,若各方都同意或者绝大多数人员同意,才可以通过这笔贷款业务,否则就需要重新对该项业务是否合理进行检查和裁定。
(二)根据认识论的方法论意义,人的行动是在认识的指导下得以进行。如果商业银行的相关人员并未从认识上建立起风险控制意识,那么控制银行信贷风险就是一句空谈,一纸空文。在银行之中,需要自上而下,从管理层面到基层职工上都应该树立风险管理的观念,在内心深处根植银行信贷风险与自己息息相关的态度。既然思想上已经得到了足够的重视,那么银行工作人员自然会在信贷业务上保持足够的警惕。只有银行人员常常紧绷风险这根神经,银行才能降低面临信贷风险的压力。
(三)国家应当在探索管理银行信贷的道路上大刀阔斧的行进。面对市场中越来越多的银企借贷行为,国家法律部门应当不断总结各种情况,适时出台完善的法律法规,是银行与企业的借贷行为有法可依。面对双方实际借贷行为时,国家金融部门应该恪尽职守,对双方的行为进行严格检查与审批,做到执法必严。一旦发现银行或者企业有不合规甚至违法犯罪行为时,国家司法部门绝不手软,对敢危害国家经济安全的行为严厉惩罚,做到违法必究。这个过程需要国家各个管理部门在银行信贷业务的发展道路上不仅要循序渐进,也要大胆创新,不仅要全面,更是要合理。(作者单位为山西财经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