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解衡阳市文化新业态发展七大瓶颈的对策研究

2017-12-29 00:00:00尹影 陈政 周娇
今日财富 2017年4期

衡阳市在文化产业新业态发展中还存在技术融合欠缺、跨界融合不足、专业素养人才极度短缺、未能构建多元化的盈利模式、融资模式后续供给缺失、管理制度问题层出不穷和内容创新性差,附加值低等七大瓶颈,破解的主要对策主要有深化文化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激發活力;加强引导,完善文化投资政策;开发形成一批特色文化旅游品牌,强化旅游新业态的带动效应,缩小区域差距;加快文化人才培养、引进和使用;突出重点,打造品牌,充分利用龙头企业放大效应;加强文化法治建设等。

2012年3月衡阳市的市委第十届第二次全会通过了《关于加快建设文化强市的实施意见》,进一步确立了文化强市战略,之后,衡阳市着力加快“文化强市”建设,实现“文化塑城”,文化产业也快步迈入迅猛发展的新时代。

一、衡阳市文化产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衡阳市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大,文化产业结构不断优化,文化产业门类中10个大类120个小类都基本完备,已形成新闻出版业、艺术表演业、广播电视电影业、文化娱乐业、会展广告业、文化旅游业、互联网服务业等一批重点文化行业。文化产业已经成为衡阳市极具增长活力和潜力的产业之一。

但在一片欣欣向荣态势之中,大量文化产业新业态的纰漏、问题也不断出现。主要体现在以下7个方面:

(一)技术融合的欠缺。文化产业新业态发展的核心是以新科技、新技术为代表的创意文化产业。在衡阳文化新业态发展过程中并没有运用太多的新科技、新技术,产业之间没有形成相互融合。

(二)跨界融合不足。目前衡阳市文化新业态产业规划不明。无论是会展业还是旅游业对自身产业发展的定位、产业链的延伸、产业结构的调整以及空间布局都没有科学有效的规划。衡阳市虽然会展业项目不少,旅游业务繁多,产业之间交互影响非常繁杂,但衡阳市的跨界融合,缺乏一个核心的监管部门,使得各个产业之间缺乏协调,因此,衡阳亟需构建政府性质的管理部门,实施有效管控。

(三)专业素养人才极度短缺。衡阳文化新业态发展的最大的问题就是专业人才的稀少和缺失,衡阳市文化新业态的诸多从业人员并不是科班出身,多从别的行业转入,缺乏对会展的专业知识和必要的素质,在各种会展中,很多人还是依照原有经验来工作来处理会展工作,导致了衡阳市会展成果往往但不到预期的效果。

(四)未能构建多元化的盈利模式。媒介作为文化产品传播的平台,是文化产业实现价值的必要工具。随着新技术设备的普及和传播,文化产业中媒介的多元化,媒介产品的多样性更为突显。比如衡阳市数字媒体行业盈利模式单一问题主要表现在网络动漫和数字电视两个方面。在网络动漫方面,多为订单加工,而目前衡阳市的动漫业大都处于动漫产业链的下游,以加工制作为主,很少出现创新,更缺乏版权收益,难以有更高额度的经济获利,从而是难以真正形成完善而持久的动漫产业盈利模式。

(五)融资模式后续供给缺失。衡阳文化产业的融资模式起步较晚,市场化较低,大多依托政府进行文化融资,民间类的资本,外资的吸纳甚少,且渠道缺失,使得社会各层级的资本难以顺畅注入。目前,衡阳市文化产业的融资机制滞后,融资体系后续力量不足。主要表现为融资保障体系建设不够完整,政府划拨资金和银行贷款仍是融资重头,融资渠道不畅。

(六)管理制度问题层出不穷。文化产业作为经济发展的新引擎,被视为继信息产业之后的“第四波”经济动力,已经成为许多发达国家的国民经济支柱产业。与党和国家对文化政策的基本态度密切相关,与经济社会发展实践密切相关,与文化产业从无到有逐步发展壮大密切相关。衡阳市政府对此也高度重视,订立了多项对衡阳文化产业发展有支持性、扶助性的政策。但是在实际实践过程中,也有诸多难题亟需处理。如各自独政、条块化分割严重,运营政策不规范等等,从而阻碍了衡阳市文化产业的健康发展。

(七)内容创新性差,附加值低。文化产业也被认做创意型新产业,创意非常关键,无论是报刊、图书、电视、网络、手机还是动漫,内容的新颖与独特都是其制胜的法宝。而衡阳文化产业的内容创新性差,创意缺失,附加值低,主要表现四个方面:一是传统技艺加工的产品数目众多,份额占据过高。如网游动漫多以程序开发,设计为主导,未能将3D影视等高新技术有效运用。二是协作、融合的缺失,产品款式单调。衡阳市是一个文化旅游资源大市,如果能够将衡阳市地域旅游文化同民风习俗及旅游资源进行整合,将获得更好的演绎效果。三是衡阳市文化企业在高新技术的运用方面缺乏,尖端设备装备的使用更是少之又少。文化创意不仅是思维层面的另辟蹊径,也是技术层面上的革新,衡阳市文化企业应当大力引进尖端设备,使得自身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四是人文深意的不足,内涵苍白,产品浅薄。文化企业的原创产品仅占极少部分,大多数高度相仿;而且品质不优,内容特质不突出。

二、衡阳市文化产业新业态发展对策和建议

(一)深化文化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激发活力。一是提高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和法规,完善和落实文化和经济政策。二是直接设立文化产业发展基金。认真落实各种文化和经济政策,结合衡阳市实际,建立完善城市文化发展的政策建议。三是加强文化产业的宏观调控能力,加快改变管理机制的改革,彻底改变传统的管理机制,建立一套市场管理系统适应来市场。

(二)加强引导,完善文化投资政策。一是切实加大对文化设施的投入,把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纳入城乡建设整体规划,特别是要把各级图书馆、文化馆、艺术馆作为重点列入建设规划,继续加大对优秀非公有制文化企业的宣传力度,营造鼓励非公有资本进入文化产业的良好环境。二是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加大政策引导和扶持力度。衡阳市文化产业的发展要改革政府投入方式实行直接投资与间接投资相结合,日常财政拨款与项目资助相结合,实现由“养人头”向“养事业”“养项目”的转变。三是完善文化市场准入政策。区分经营性和非经营性单位的政策界限,探索形成外资投入、社会投入、政策投入等多渠道的文化融资体系。四是完善文化税收政策,运用税收、贷款、价格等经济手段支持文化产业发展。园区内的文化企业享受高新技术企业同等优惠政策。有时也转制为企业的文化单位,在过渡期内继续享受原有的税收支持政策。完善文化开发政策,文化建设用地纳入城市建设总体规划和分区规划并予以优先安排。

(三)开发形成一批特色文化旅游品牌,强化旅游新业态的带动效应距。拓展文化旅游产业跨界发展思路,建立旅游发展带动模式“1+X”模式,“1”是指旅游行业,“X”是相关行业。这种模式具有很高的实践价值。各地要依托当地特色鲜明的名胜古迹、民俗风情、历史传说、名人名篇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高水平策划、高标准建设,开发一批旅游文化景区,形成一批独具特色的文化旅游产品和旅游商品。如衡阳应把更多的人力、物力、财力投入到富有蒸湘文化特色和产业竞争能力的新兴产业与文化主导产业中去,特别是要注重发挥优势,彰显特色。衡阳市资源优势明显,有南岳衡山、岣嵝峰、王船山故居为龙头的人文、自然景观;有石鼓书院、罗荣桓故居、湘西草堂等3000余处的文物资源;有蔡伦、王夫之、夏明翰、罗荣桓、钟增亚等历史名人优势,有皮影、版画、剪纸、乐器加工等一批富有本土特色的传统文化。将这些优势充分发挥,将资源优势转为产业优势,是衡阳市发展文化产业的必由之路。

(四)加快文化人才培养、引进和使用。文化产业是一种高智商的活动,它的发展需要高素质的人才,尤其是需要大批大批高素质的领导和管理人才。衡陽市应从战略高度对待人才问题,把文化人才的培养和保护当成重要的工程来抓,加大人才培养的资金投入,多渠道培养文化人才,注重文化人才引进,优化人才队伍结构,逐步形成年龄梯次合理、专业分布26c1f4ce5e9bbf22052ee5e953ce4114均衡、整体素质优良、具备参与国际国内竞争实力的文化人才群体。

(五)突出重点,打造品牌,充分利用龙头企业放大效应。树立品牌,是吸聚资金,增加效益,扩大影响,塑造形象,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的有效途径。要依托衡阳市重点建设的18个特色文化产业项目,打造文化产业品牌,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无我有,人有我优”。 有了品牌之后,一定需要尽快培育出自己的市场主体。伴随着行业的集团化和系列化的趋势,组建大而强的规模化,集约化的文化产业是文化产业发展的必然选择。

(六)加强文化法治建设。建立和完善与国家文化法规体系相配套、与国际通行规则相衔接的地方性文化法规体系。制定和完善文化市场、文化中介、文化科技、文物保护等地方性法规和行政规章。(第一作者单位为湖南工学院建筑工程与艺术设计学院 ;第二作者单位为湖南工学院计算机与信息科学学院 ;第三作者单位为中南林业科技大学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湖南交通工程学院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

基金:湖南省社会科学成果评审委员会一般课题《基于面板数据分析法的湖南文化产业发展理念、动力机制、定位与政府行为研究》(编号:XSPYBZZ014)、衡阳市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互联网+”背景下衡阳文化产业转型升级运行机制、模式选择及实现路径研究》(编号:2016C014)和衡阳市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衡阳市文化产业供给侧改革研究》(2016D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