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城市的发展已经由个体发展向群体发展演变。在这种新型发展模式下,城市群的兴起很好地适应了这种集聚效应并成为引领 城市发展的战略支点。长江中下游城市群作为国家经济增长的第四极,在国家的发展战略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本文从长江中下游城市群的定位出发,指出湖南参与长江中下游城市群建設具有地理位置优越,交通建设领先,科教水平突出等优势,同时面临着产业结构不合理,经济总量有差距,对外开放度不够等挑战。
一、长江中下游城市群的建设背景和定位
2015年4月5日,长江中下游城市群规划获国家批复,这是《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出台后国家批复的第一个跨区域城市群规划。作为国内最大的城市群,长江中下游城市群以武汉、南昌、长沙中心城市,涵盖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群、环鄱阳湖经济圈等中部经济发展地区,以浙赣线、长江中下游交通走廊为主轴,向东向南分别呼应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同时,中心城市武汉、长沙、南昌基本上呈等边三角形分布,高铁、动车和高速都能互相衔接,形成了“一个半小时”经济圈,这在全国都不多见。长江中下游城市群,作为区位条件优越、交通发达、科技教育资源丰富的城市群之一,在我国未来空间开发格局中,具有举足轻重的战略地位和意义。
二、湖南参与长江中下游建设的优势
(一)地理位置优越
湖南作为中部省份之一,具有独特的区位优势。湖南地处东部沿海地区和中西部地区过渡带、长江开放经济带和沿海开放经济带结合部,是内地通往珠三角、长三角的主要通道,被称为沿海的内地,内地的前沿,这使湖南具有承接珠三角产业梯度转移、扩大与港澳地区交流、开拓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市场的地缘优势2。其次,湖南是我国旅游大省之一,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及为丰富,旅游胜地星罗棋布,遍布全省。截至2014年,拥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目录116个,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目录220个。
(二)交通建设全国领先
近几年来,湖南加大交通运输基础设施建设,省会长沙已成为南方核心的交通枢纽之一。一是高铁建设势头高涨。沪昆与京广这两条中国东西与南北方向最长的高铁交汇于长沙,形成了高铁“黄金十字”,随着渝厦高铁的通车,长沙将成为了中部地区最大的高铁枢纽,形成快速交通网。湖南省内高铁覆盖度也不断提高, 2016年末,铁路通车里程4591公里,其中高铁通车里程1296公里,居全国第一。二是高速公路快速发展。2016年末,环长株潭城市群高速公路通车里程2921公里,湖南高速公路通车里程6080公里,居全国第6位,湘鄂赣三省第2位。湖南基本建成“五纵六横”高速公路网,打通出省通道24个,覆盖全省98%的人口,稳居“高速大省”行列。2015年全省公路完成货运量18.48亿吨,货物周转量2731.80亿吨公里,比2010年分别增长71.5%和106.7%;五年间湖南公路客运占全省客运平均比重为93.5%,货运占比为86.2%,在各种运输方式中仍是“一枝独大”,目前比重仍在继续上升。三是通江达海能力较强。2016年末,湖南内河航道通航里程11559公里,比江西、湖北分别长5922和3403公里,居全国第3位,湘鄂赣三省第1位。四是航空运力大幅提高。长沙黄花国际机场作为中部地区的航空枢纽,航线网络日益完善,航空运力大幅提高。2016年,长沙黄花机场旅客吞吐量达2129.67万人次,同比增长13.8%,比武汉天河机场高出,52.67万人次,位居中部机场第一。
(三)科教水平领先,人才储备丰富
经过多年的发展,湖南已具备国内一流的科教水平和密集的人才储备。2014年,湖南共有普通高等学校124所,比江西、湖北分别多29和1所,居全国第5位,湘鄂赣三省第1位。拥有中南大学、湖南大学、国防科技大学三所国家985工程院校,在校大学生 140余万人, 截止2014年底,湖南在湘工作和湘籍的两院院士达158人, 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4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68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12个,省级重点实验室125个。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33个。湖南历来重视教育投入,2015年,湖南财政教育经费支出913.89亿元,比湖北、江西分别高出53.69、130.47亿元,在交通运输、电子信息、工程机械等高科技领域,湖南均处于全国领先地位,是全国科研单位和智力资源最为密集的地区之一。除此之外,湖南省的综合科技创新能力位于全国前10位、中部第1位,特别是长株潭地区已成为湖南乃至全国的科技创新高地。
三、湖南参与长江中下游建设的挑战
当前,长江中游城市群的构建已上升为国家战略,湖南和环长株潭城市群经济发展也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与长江中游城市群其他省份相比,在某些方面还存在一些差距。长江中游城市群构建与完善也将有一个过程,区域经济的竞争力最终要靠市场和综合实力,湖南要在长江中下游城市群建设中发挥主导作用,还需要正视挑战,积蓄力量,努力前行。
(一)产业机构不合理
产业结构作为以往经济增长的结果和未来经济增长的基础,体现着经济发展的方向和发展的水平,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产业结构是否合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区域综合经济实力强弱和人民生活水平高低。近年来,虽然湖南经济发展保持平稳较快增长,但产业结构仍然存在一定问题,主要表现在,第一,产业结构相对不平衡,第一产业比重相对较大,第二产业比重相对较小,工业化程度不足;二是装备制造能力较弱。 湖南虽然一直提出大力发展装备制造业,但基础工业配套能力不足,比如铸造、热处理、表面处理、电子 元器件等制造业必需的配套产业具有典型的“散、弱、小”的特征,大量的配套只能依赖于省外。第三,农业开放程度较低。湖南省是农业大省,湖南对外投资农业尚处于起步阶段。无论是对外投资的企业数、投资项目数以及投资的额度,规模都偏小,与工商建筑类企业都外向型发展相比有很大差距,大部分企业近几年才尝试互联网贸易,尚处于摸索起步阶段。
(二)经济总量有差距
今年来虽然湖南大力发展经济,但是从经济总量上比较,湖南与湖北仍然存在着一定差距。如图所示:2014年湖南比湖北落后341.9亿元,2015年502.99亿元, 2016年湖南全省地区生产总值增长8%左右,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3.8%,经济总量首次突破3万亿元,但与湖北的经济总量相比较,仍然落后1053.23亿元,最近三年,虽然湖南在奋力追赶,无奈差距还是在不断扩大。
(三)对外开放力度不够
随着中国加入WTO,湖南的对外贸易取得了较大的发展,然而对外贸易一直是湖南发展的一个瓶颈,货物进出口额在全国排名多年徘徊在第二十位上下。在机构、规模、贸易方式及其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方面对外贸易水平都比较低,与湖北和江西两省比较还有一定差距。如下图所示,湖南的进出口总额从2014年的1906.8亿元下跌到2016年的1782.2亿元,下跌总额达124.6亿元,同期,湖北和武汉两省的进出口总仅出现46.3亿元和16.3亿元的下降。2016年湖南进出口总额分别落后湖北、江西739.6亿元、737.1亿元,2015年湖南进出口总值进一步下滑,截至2016年湖南与湖北、江西两省的进出口总额分别差距扩大到817.9亿元、844.7亿元,可见,湖南在对外贸易发展方面与湖北、江西两省的差距非常明显。湖北、江西两省同样处在不靠海,不沿边的地理位置,同样受到国内外市场需求疲软的影响,但是他们却能迎难而上,既注重自由品牌的培植,又大力发展加工贸易。因此,造成湖南对外开放不够的根本原因还在于思想解放不够、开放意识不强。
四、结语
建设长江中下游城市群是我国新时期深化改革开放、打破行政区划壁垒、建设统一开放和竞争有序全流域现代市场体系的重要举措,湖南参与长江中下游建设有优势也有挑战,如何变被动为主动,利用自身优势充分参与到长江中下游城市群建设,并发挥核心作用,是值得进一步探讨的话题。(作者单位为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基金项目:本文是2015年湖南省请与决策咨询课题,湖南参与长江中下游城市群建设的战略与对策研究(课题编号2015BZZ217)阶段性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