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刘军
学书历程
文_刘军
在很小的时候,我对书法持有很强烈的神秘印象。自己用的笔都是硬笔头,包括老师上课用的粉笔,无一例外都是相对坚硬的材质。我对于笔尖绑有兽毛、软软的书写工具是如何写字的问题,始终保持着极大兴趣。
对于90后来说,能接触到毛笔书写最多的情况是看老一辈写春联,那个时候才会惊讶于毛笔也能写出如此有力量的笔画。真正接触到书法,严格意义上来说那个时候接触到的只能叫毛笔字,并没有任何“法”可言。学校的教育总是多方面的,所以在那个时候我才真正拿起毛笔进行书写,各种歪歪扭扭的线条构成了童年时代的美好回忆。此后便断断续续、跌跌撞撞地学习着。
在高中时期为升学问题左右为难时,同学提议通过学习书法来增加升学概率。对于我来说,这时才真正打开书法世界的大门,从此走上书法道路。那时候的审美观,认为楷书才是天下第一书法,看不上行草书、篆隶书体,其实那只是用浅显的楷书眼光去看待行草书。
真正认识书法,便从隶书入手。自《张迁碑》《礼器碑》《乙瑛碑》始,并在不断学习过程中对其他经典隶书碑刻有所涉猎,对每种艺术风格都有所尝试,如清秀典雅的《曹全碑》,古朴厚拙的《张迁碑》,书法界公认古隶最早的摩崖隶书《石门颂》以及著名摩崖《西狭颂》《杨淮表记》等。当然在不断地交流学习中,我了解了赵孟頫、米芾、于右任等,既开阔了眼界,又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审美水平。那个阶段可以说是对习书最痴迷的时期,每天最向往的地方就是书法教室,最开心的事就是提笔写写字。慢慢地,我从书法“小白”晋身为一知半解的状态,也算是给枯燥的高中生活注入一些活力。
在多年学习探索过程中,我逐渐认识到雄浑博大的隶书适合于大字创作,大字隶书更需要一种博大、厚重、浑穆的正大气象。清秀、典雅、成熟一路的隶书更适合于小字书法的艺术创作,能够更好地表现出整饬、秩序、规律的美感。
隶书萌发于秦,流行并成熟于东汉,在清代有所复兴,每个时代各有特色。秦代大量的简牍墨迹气息高古,能让人更好地体会自然的笔法和书写状态。西汉刻石类隶书大都带有篆书笔意,风格圆浑沉雄,字体结构新奇生动、率性浪漫。东汉时期是隶书的大发展、大繁荣时期,出现了大量的名碑佳作。就风格而言,碑刻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具有庙堂之气的碑刻,具有成熟隶书典型特点。作品庄重典雅,章法排布多有行列气息,整体比较理性。另一类则是雄浑朴茂、风格明显的摩崖刻石,大都天真自然、率意酣畅,更加注重感性的发挥,章法上自然生动、不拘一格。隶书发展到清代,名家辈出,书家们对变化奇妙的汉碑进行了大胆的解读。
1.刘军 白居易诗一首46cm×34cm2017
2.刘军 程颢诗一首46cm×34cm2017
在学习过程中,我越来越能体会到临帖在学书道路上的重要作用。在历史上留名的大书法家们即使到了晚年还是在不停临帖,希望在临帖中找到突破口。吴昌硕晚年临石鼓文“一日有一日之境界”,给石鼓文赋予了创新性解读。在创作中遇到的问题都可以在临帖中得到解决,将在临摹过程中的得到的感悟运用到创作中并加以表现。这种方式是提高格调与技巧的必要循环。要站在矫正自身不良习气和弥补自身不足的角度上,通过临摹去解决创作中存在的问题。
创作是发现并提出问题的过程,临摹是解决和深化问题的过程。在创作时所需要考虑的技法原理、逻辑以及需要注意的知识点,都要回到临摹中加以落实,为创作而进行临摹;在临摹时通过实临、背临、意临等多种结合的临摹方式,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循序渐进地寻找创作出发点,最终走向有力度的创作。
熟练程度首先基于大量的书写,书写量的增加是提高创作能力的最直接手段。古代书家技巧的精熟在于日常不间断的书写,熟能生巧。在学书的过程中必然要经过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从生至熟;第二阶段是避免熟练带来的习气,以求生动;第三个阶段是在精熟中求生动。王铎“一日临帖,一日应请索”的方法很有道理,“临”是吸取,“请索”就是表现。
创作过程中间隔的临摹是必不可少的,可以说临摹是永久性的。临摹又必须以创作为检验的标准,在模仿创作中发现问题,回到临摹中解决。只有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才会进步。
总体来说,临摹与创作是相辅相成的,要根据创作的需要有选择性地进行临摹补课。始终保持笔触与创造性思维的敏感度,避免僵化的重复书写,进而使创作得到进一步生发与深化。
在书法创作中必不可少的便是“势”的表达。汉代大书法家蔡邕曾经说过:“势来不可止,势去不可遏。”书法对势的强调,不仅赋予了书法以动感,不仅让人在阅读时能体会到其中的节奏韵律,而且它是书法生命的外在表现。书法里的势更多的是带给人们生命的快意和心灵的激荡,让气势恢宏的作品保持强大的生命力。凡是看待事物,总要有两面性。对于“势”的一意孤行有时会让作品表露出狂野的锋芒,从而降低作品的文化内涵。因此在强调“势”的同时,需要借助“韵”的淡薄、柔和进行内在调理。
3.刘军 翁卷诗一首68cm×69cm2017
4.刘军 柳永词句68cm×69cm2017
“韵”是文化内涵,是人生理想的表达,是性情的内在化表现。“韵”拒绝形迹的外露,将书法内在的品格表达得尽善尽美。
前人论书曾说过:晋人尚韵,唐人尚法,宋人尚意。这指的是每个时代所崇尚的风貌。从所见的晋代书法作品中,我们能感受到晋人崇尚气韵的魅力、风骨和气息。故晋人书法历来成为书法家们所取法的对象。
南朝齐家王僧虔在《笔意赞》中提到说:“书之妙道,神采为上,形质次之。”通过研习魏晋书法形迹,从内心感知魏晋人神采,从而知行合一地深入了解魏晋风韵。
“二王”书法作为传统书法的圭臬,传达着魏晋时期的书法精神。“二王”的作品更多地为我们透露出技法上的多变美和风格上的不同美,更多的是人格上的内在美。从“二王”的传世作品中,我们也能够深刻体会到由书写内容的不同带来的情绪和笔法上的变化。可以说,“二王”书风足以代表魏晋时期世人表面上风流倜傥,却又难掩内心欲罢不能的不平情绪。
很多人都会问,学书法不就是写写字嘛,为什么还要读到研究生?你们每天都干什么?每天要写多少字才行?这是近几年来听到最多的疑问。每每听到这样的发问,我只会笑笑不做回答。书法的世界太深奥,即使学者大儒也无法用简单的话语来描述清楚。书法不仅是外在的黑白空间和线条的艺术,而且书法还包含着深刻的文学内涵。正如老师所言,越读书越深知自己渺小,更是应该时时刻刻都要保持谦逊的态度。读书做学问是有趣的,同时也是枯燥无味的。
记得林散之先生有句描述书法的话,青年人写形,中年人写势,老年人写意。学书毕竟是长远的事情,要达到人书俱老的境界,还要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在生活中修炼字外功夫。我们还年轻,还有很多路要走,还有很多书要读,还有很多的未知在等我们来一解答。我们还年轻,还有很多事情未经历,还有很多未完成,还有很多目标在等我们去一实现。仓颉生而文字始,右军出而书艺兴。书契为用,点画传情;书画妙道,源远流长。
书法作为中国传统文化发展至今,会一直焕发无限的生命活力。修远长路,愿一生追寻。
刘 军Liu Jun
1992年出生于山东青岛。汉族,中共党员。2010年考入曲阜师范大学书法专业攻读本科,在老师们专业教育和悉心指导下,于2015年考入广西师范大学美术学专业攻读硕士研究生,导师黎东明教授。
约稿、责编:徐琳祺、史春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