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丁胜如
持经达变竞风流
——张宇和他的书法艺术
文_丁胜如
欣赏张宇书法,我禁不住想到了中国哲学中的“持经达变”。数年前,听一位朋友介绍过张宇先生的书法;一年前,承蒙张宇先生见赠作品集,开始接触其书法。反复捧诵、赏读,益发感受到张宇先生书法艺术的厚重高妙。这再一次印证了这样一个道理:只有持经,才能守住那一份原则;只有达变,才能产生艺术的万千气象;只有融情,才能形成艺术的感召力。
首先是“持经”,也就是坚守楷书的森严法度。楷书大约产生于汉末,历魏晋、隋唐而臻成熟。唐人楷书法度严谨,体势端庄,笔意精到、结字稳当,显得正而不板,瘦不露骨,肥而有骨,清而不薄,为后人树立起楷书的典范和规则。
唐宋以降,历代书家无不受到唐人楷法的影响,以古人之理法,写自己之性情,于具有共性的内部客观规律中发挥出自己独特的艺术个性。楷书有端正庄重之意,必须守住一个“正”字。
张宇先生深谙书法艺术之真谛,他曾深刻地指出:“学习书法,临摹古代碑帖乃正道,反复临摹才能把握结字用笔形神;临摹同时要有数量积累,不然也难以学其精髓。” 几十年来,张宇先生心无旁骛,专攻一体,从目前见到的作品来看,张宇先生的实践领域主要集中在楷书和行书。张宇的楷书涉猎广泛,但主要取法褚遂良和《龙藏寺碑》,对褚遂良楷书体悟最深,能于沉实平稳中,见出飘逸与率真。
这既得力于他的苦学与精进,同时也受益于他那沉稳中不乏机敏的个性。书法创作最重要的是找到与自我个性相吻合的艺术语言,张宇以褚书为根基的书法创作,恰恰吻合于他的个性文化心理特征。这应该说是他能在楷书创作上不断取得深入和进步的主要原因。在崇尚个性表现的当代书坛,唐楷曾一度被书家冷落和漠视,而魏碑书法风靡一时。张宇深入褚书并从《龙藏寺碑》入手,探其源头,知其命脉,终于登堂入室,化而出之。
在回归传统的探索中,张宇以自己的成功实践证明唐楷仍有其巨大的生命力和探索空间。据说,张宇近期正在对《龙藏寺碑》做放大临习,收获很大。他认为《龙藏寺碑》拙中藏巧,在用笔与结字上有一种生拙之趣,是唐楷的源头所在。通过对《龙藏寺碑》放大临写,他对楷书的用笔与结字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与把握。他过去写大字感到力不从心,现在无论是大字小字,都能挥洒自如。他的这种不愿停留在已经取得的成绩上沾沾自喜,而是锐意进取、深入钻研的精神,更让我们产生出钦佩之情。
1.张宇 曹操龟虽寿69cm×46cm2016
2.张宇 老子道德经句69cm×46cm2016
其次是“达变”,也就是善于寓险绝于平正之中。楷法之妙不难在平正,恰恰最忌过于平正,难在于平正中寓有险绝的姿态,“势若奇而反正”。楷书要做到“变”很难,变到恰到好处,如天成铸就、增之不能、减之不得就更难。这就要求书家充分结合自己的艺术个性,努力做到由正至奇,在动态平衡中把握好“度”,不以奇废平,也不因平而废奇,尽量做到“正而不板,奇而不怪”。也就是要在平中求不平,在不直中求直,于参差错落中求齐平,于相对平衡中求变化,于点画间的留白处求疏密,只有这样,才能有万壑千山之气象奔赴腕底,熟中求生,随机生发,因势流动,新意自出。
唐代书家中唯褚遂良以行法入楷,主要是注重了那份天机与真趣在楷书中的存在。张宇先生虽长期在煤矿系统工作,目前又担任着淮北矿业集团公司党委常委、工会主席,有许多公务要他去处理,但他天生性情温和,温文尔雅,言语不多,脸上常常挂着微笑,不紧不慢,不火不燥,善于倾听。褚遂良的书法风格,恰好契合了张宇的艺术个性。他的书法作品向人们呈示了他洋溢在内心深处的喜悦情愫。
正是从这一角度看,张宇的楷书有其独特的价值在。他是以唐楷为体,宋楷为用,晋楷为神,于平正中求险绝,端庄中求姿态,努力将“持经达变”的人生哲学融入书法实践之中。张宇一承祖制,于发笔处尤见匠心,“笔笔从规矩出”,在平正的基础上运用微妙的手法使字形变得生动起来,即使是微小的动作也体现了笔势往来的运动,将似乎是独立存在的字产生了联系。
张宇曾深有体会地指出:“楷书行气主要靠体势变化来完成,切忌大小一律,贵在于参差错落中各尽字的姿态,使其有虚实、疏密、大小、欹正、长短、开合、伸缩、肥瘦等变化,如老翁携孙行。故凡一行之中,无论疏密斜正,必有精神凝结之处,必有一股势隐于其中。”在实际书写过程中,张宇先生以中锋运行,锋停圆润,书来不疾不缓,亦疾亦缓,犹有喜悦之气。这就成就了张宇书法的悠闲之风范、妍美之趣味、恬静之境界。
最后是“融情”,也就是将自己的深情灌注于表现对象。“情者,文之经”,情感同样是书法的生命、艺术的灵魂。大诗人白居易说:“感人心者,莫先于情。”好的艺术作品必须从心出发,在动笔之前先动情,只有首先感动自己,才能以己之心去感人之心,增强艺术作品的感染力。书法是一门“达其性情、形其哀乐”的抒情性艺术,每一件书法作品都是书家精神风貌的外化,是书家性格、品质、志趣、思想情感、审美观念等心路历程的物化形态。
从心理学角度来看,书法创作也可以说是书家情感的变化过程。人的情绪在长时间酝酿到短时间爆发变化会引起生理方面的综合变化,情绪的爆发常常会有一定的外在表现形式,需要寻求一种宣泄方式。经过长时间的准备,在灵感这种媒介的点燃下,书家情感迸发出来,由量到质的飞跃,将内心深处的情感通过书法作品的形式倾泻出来,凝结到书法作品的字里行间。
仅以张宇书写赵朴初碑文为例。为了把碑文写好,张宇怀着对朴老崇敬的心情,反复研读了《龙藏寺碑》《雁塔圣教序》,外加褚的《房玄龄碑》和《孟法师碑》等,并进行数次通临。书写之前,张宇反复阅读朴老碑文,使自己完全沉浸在碑文内容之中,近距离感受这位伟人的音容笑貌:“报国舍身,菩萨道行,慧根佛缘,花开见佛,学海寻珠,离乡负笈,书山探宝,挥毫落纸,自成一体……”在认知过程中,张宇先生深感朴老的人格力量,使他的品格得到陶冶、性情得到涵养,颐养出符合自己的创作心态,使他的主观能动性得到更好的发挥,情感得到更顺畅的表达。
3.张宇 屈原橘颂138cm×50cm2011
4.张宇 刘禹锡陋室铭35cm×35cm2012
5.张宇 王国维人间词话句35cm×35cm2012
在书写过程中,张宇先生始终遵循以下三点:一是细心,不论是节奏、点画,还是用笔、接替等,都细细推敲;二是真心,注重整体的和谐效果,真心地自我表现,把心融入作品,只有“心合”才是真合,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和谐;三是用心,修炼自身,立意要高,要体现出民族性和时代性,既体现在方法技巧层面上,更体现在文化意识层面上,由感而生、发自内心的作品,才能真正感人。张宇先生创作的朴老碑文,充分表现出了朴老的豁达、平和、谦恭的性格,宏大、无私、博爱的精神境界。
持经达变的最高境界就是合乎大家的期望,也就是通过努力,满足自己的要求,实现大家期望的目标。
张宇先生无论临摹还是创作,都始终怀抱着一颗平常心,孜孜以求,潜心于楷,达到了“心正则笔正”的境界。笔者以为,张宇先生对楷书艺术的探索创造,坚持法古出新,在纷繁变化的对象世界中把握“不变”与“变”,从而使他的书法艺术日臻成熟,已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
张 宇Zhang Yu
安徽临泉人,1958年生,国家一级美术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中国书法家协会楷书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煤矿文化艺术联合会副主席、中国煤矿书法家协会主席、安徽省文史研究馆馆员等。书法作品入选国家级书法大展80多次,曾获中国文联、中国书协、天津市人民政府主办的第三届中国书法艺术节最高奖—“书法十杰”、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办的全国第八届书法篆刻作品展全国奖、皖北“煤电杯”全国书法大赛特等奖、全国第三届正书大展最高奖、全国第四届正书大展提名奖。出版有《张宇楷书千字文》《张宇书赵朴初碑记》等21部专著。
约稿、责编:史春霖、徐琳祺
6.张宇 临苏轼书36cm×108cm2013
7.张宇 临黄庭坚书36cm×72cm2012
8.张宇 莫放最难联138cm×35cm×2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