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宁一
【摘要】传统的英语教学方式把学生放在被动的位置,学英语成为学生的精神负担。受罗杰斯“非指导性教学”理论的启发,笔者所在的学院设置英语角,加强师生沟通,使学生敢于表达,乐于表达,老师在教学中不再是指导者,而是参与者。本文分析了英语角与传统课堂的不同,并探讨了英语教学发展的趋势。
【关键词】非指导性教学 英语角 教学方式
一、英语教学的现状及对策
随着国际化程度越来越高,高校学生对自己在校期间的英语能力提升有更高的期待和要求。以笔者所在的艺术类高职为例,学生希望在课堂上巩固补充高中学过的知识,更期望能有机会练习口语,在课堂上培养说英语的自信和流畅。这样的愿望往往受到课堂人数和教学模式的限制。在综合考虑了学生的意愿和教学效果后,我院开始实行小班化教学,根据学生的英语程度,将其分成 “A”、“B”、“C”三个等级进行教学。对能力较弱的学生,重点在于提升其基本词汇量,夯实基础;对程度较高的学生,除了进一步巩固语法词汇外,还加入小组讨论、团队辩论等环节,即着眼于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现学词汇语法的能力。
这些教学措施成效初显,改善了众口难调的教学窘境,即“程度弱的学生自卑,程度高的学生觉得教学内容没有挑战性”的状况,学生上课思想更集中,合作更融洽,老师在备课时目标和方向也更明确。然而,在收获之余,一些问题仍不容小觑。
1.每单元的教学内容无法深入。受课时所限,上课赶进度,而课后学生又通常没有良好的复习习惯,这样就导致快速遗忘。看似老师已完成了教学任务,学生对陌生词汇或语法的掌握及错误的改正并不理想。
2.学生不够主动。虽然游戏和活动活跃了课堂气氛,但仅是让学生放松的点缀而已。课堂教学仍在老师主导下进行,即使学生投入其中,往往也只是为了完成课堂任务而已,被动接受知识,离开课堂后没有好奇心去进一步探索。开设英语课的初衷是为了沟通和表达,如果采用强制要求,即使学生能达到应试要求,沟通和表达的能力仍难以提升。
3.学生的参与度仍待提高。受学生人数的限制,课堂上老师总会顾此失彼,无法确保每位同学都有足够的表达机会,团队合作难免会出现“外向的学生表现机会多,内向的学生参与度不高”的情况。
归根结底,学生的英语是否能提高取决于其能否养成自发学习和积累的习惯。而良好习惯的养成需要老师的积极引导和大胆放手。在对教学进行深入探索的过程中,我们尝试将“非指导性教学”作为指导思想引入教学,把英语教学分成两个部分-英语课和英语角。其中,英语课着重基础的夯实、词汇语法等学习。其教学模式是书面和口头相结合,课堂上既有需单独完成的练习,也有小组讨论,两人合作的形式。考虑到学生没有自主学习的习惯,课堂教学依然是在老师的引领下进行。同时,我们在英语课的基础上增设“英语角”,作为传统课堂的延伸。我们把每班的学生编组,每组五人左右,时间为半小时。学生们围绕某一话题展开讨论,表达想法。话题都是课堂内容衍生的产物。英语角的目的在于提升学生口语表达的自信,即搭建一个平台,使学生能在课后仍有机会聚在一起交流互动,通过分享交流这种轻松的形式来巩固以往所学的内容。
二、“非指导性”教学的启示
1960年,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罗杰斯创立了“非指导性”教学模式。他将多年心理治疗师的经验推广到教学领域,主张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给予明确的指导,即注重指导的艺术。归纳起来,“非指导性”教学两大特点:
1.以学生为中心。罗杰斯的观点是,教学的目的是发展学生的创造力,培养其独特的个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帮助学生,使其达到自我实现的目标。
这一观点启发我们,课堂应成为学生展示自己的舞台,老师作为“指导者”可提供正确示范和激励,而不用过多干涉学生,或用硬性的规定控制学生。可在课堂上多留意学生的表现,适时提供帮助。
2.师生关系融洽。罗杰斯认为,良好的师生关系有利于学习。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抱有“真诚”、“接受”和“理解”的态度,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传统教育忽视师生间的情感联结,一味强调知识的传播,造成学生对学习失去兴趣,课堂气氛沉闷,师生关系疏离。
英语是一门语言,学生学习的目的除了通过国家规定的考试之外,还是希望有效沟通,因此课堂氛围应是生动轻松的。而联系我们的实际情况,学生大多基础薄弱,信心缺乏,老师既要帮学生补基础,又不能影响课程进度,还要顾及应试技巧,没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学生沟通能力的培养上,教学围绕“词汇语法练习”展开,因此学生产生厌倦和抗拒心态也在情理之中。
在学习了“非指导性”教学的精髓后,我院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决定在英语课上开展“听说读写”的系统教学,在英语角践行“非指导性”教学。
三、英语角的安排
1.我们将英语角视为课堂的延伸,但又不拘泥于课堂所涉及的内容。举例而言,课堂上学习了“films(电影)”,那当天的英语角就以此为主题展开讨论。与上课不同,英语角是“无的放矢”,即大家不只是围绕电影展开讨论,如:How do you watch films?Do you often go the cinema or download them?(你通常怎么看電影?你去电影院还是下载到电脑上?),还会就一些相关的内容进一步交流,如What kind of snacks do you usually buy?(你通常买什么零食?) What things do you consider the most annoying in the cinema?(你觉得在电影院最让人生气的是什么?)在整个交流过程中,老师也积极参与讨论,敞开心扉与同学们交换想法。对同学们的不同观点,不评价,不批判,“开放”、“平等”和“尊重”是英语角的主导思想。
2.老师在英语角实现角色转变-由传统的“领路人”到“参与者”。传统的教学模式是被老师“带着跑”,老师滔滔不绝向学生传授知识,无法保证学生是否能同步吸收,学生是否愿意在课外花时间学习补强就更是个未知数。前面提到,英语教学的目的在于激起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培养他们发现和探索问题的习惯。因此,如果说英语角是学生思维“绽放”的舞台,那课堂就应是点燃导火索的地方。以笔者的英语课为例,某堂课我们以 “relationship(关系)”为主题,请大家在课后观看一部爱情电影并交流观后感。在英语角里大家互相分享所观看的电影,描述故事情节。最后,笔者请大家以 “Being in love”作为句子开头,总结观后感。大家各抒己见,如 “Being in love costs time and money.(恋爱需要花费时间和金钱)”;“Being in love is an illusion,and it will disappear.(恋爱是幻觉,它会消失)”;“Being in love means changes in habits. (恋爱意味着习惯的变化)”等等。学生们的句子是否能体现电影主题和精髓不是最重要的,关键的是他们通过电影进行了探索、总结,这就是英语教学的初衷-启发学生自主学习探究。
3.我们还会在英语角中设置一些开放环节,如给定一些词作为句子开头,请学生们根据真实情况造句。My best friend...,Last night...,Parents...,When it rains,I...这些都是可以帮助了解学生生活及个性爱好的问题。如果我们只是问 “Did you do your homework last night?(你昨晚做作业了
吗?)”这类的封闭性问题,可能两三句就结束对话。通过提问上述开放性问题,老师走近了学生,创造了继续提问的可能性,学生也可选择与自身水平相符的表达来进行交流。
四、总结
“非指导性教学”强调学生的主导作用,但教师的作用并未被否定。老师是教学的“参与者”,这跟“旁观者”是不同的概念。对学生在英语角中的表述错误或词汇量不足的现象,都需要老师留心,在平时上课的时候下功夫纠正补强并用适当的方式帮其巩固。因此英语课堂教学的重要性毋庸置疑。英语角的设置,为传统的英语教学打开了一扇窗口,使老师和学生分别摆脱 “指挥者”和“学习者”身份束缚,平等和谐地进行讨论。
英语角是践行罗杰斯“非指导性教学”理论的教学实验,它与课堂教学互为补充,以提升学生口语表达自信和流利度为主要目的,它将带动我们对“听”、“读”、“写”教学方法的进一步探索研究,争取开发出更加完善、互动性强的综合英语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李海燕,孙士新.基于“非指导性”教学模式的高职英语口语教学研究[J].辽宁科技学院学报,2012,14(3):61.
[2]罗杰斯.罗杰斯著作精粹[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6.
[3]项茂英.罗杰斯“非指导性”教学模式对大学英语教学的启示[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02,17(3):67.
[4]袁蓉.基于“非指导性”教学模式的英语教师角色探析[J].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8(4):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