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永军
[摘要]目的:分析冠心病治疗中口服抗血小板药物的临床效果。方法:以我院收治的110例冠心病患者为对象,将其随机分成观察组(n=60)与对照组(n=60)。两组患者均行常规治疗,包括服用阿司匹林、低分子肝素治疗。其后观察组口服普拉格雷片。经一段时间治疗后对比2组患者各项指标。结果:观察组治疗后MPA、PRI指标相比于治疗前明显下降且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 [关键词]冠心病治疗;抗血小板药物;低分子肝素治疗 冠心病全称为冠状动脉性心脏病,患者常伴有脂质代谢异常,造成患者心肌上出现不定数量的白色斑块,斑块数量增加或体积变大,逐渐挤压患者动脉腔,造成动脉腔逐渐变的狭窄,影响血液正常流动,机体出现心脏缺血或心绞痛症状,直接对工作与生活产生影响,情况严重时直接出现死亡,因此治疗冠心病具有重要意义。而采用口服抗血小板药物的方式则不存在这些不足,本文现将相关研究结果汇报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以我院2014年5月-2016年5月收治的120例冠心病为对象。其中观察组43例男性患者、17例女性患者,年龄36-72岁、平均年龄(45.34±10.8)岁,病程3-6年、平均病程(3.4±1.2)a,其中18例合并高血脂症、17例合并糖尿病;对照组45例男性患者、15例女性患者,年龄34-71岁、平均年龄(44.14±11.8)岁,病程2-6年、平均病程(3.5±1.1)a,其中16例合并高血脂症、15例合并糖尿病。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入选标准 所有患者均符合诊断标准:存在明确心肌梗死病史或存在典型症状;冠状动脉造影或冠状动脉CT狭窄程度≥50%等。 排出标准:患者存在严重肝肾功能障碍;精神类疾病;存在意识障碍。 所有患者均了解与掌握此次研究目的与方法,并签署知情同意书,采用奇偶分组法,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 1.3治疗措施 2组患者入院后到未参与对照治疗前,此段时间治疗均采用常规治疗方式,即口服阿司匹林(规格50mg×50片,承德中药集团普宁药业有限责任公司生产,国药准字H13024249)、硝酸甘油(H23031574)、倍他乐克(H32025391)等。对照治疗开始后,观察组患者服用普拉格雷片(湖北巨胜科技有限公司生产,规格10mg/片),20mg/次、3次/d,同时给予抗凝治疗,采用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H20063910);对照组抗凝治疗与观察组相同。患者治疗周期为一个月,治疗期间两组患者均行健康宣教,嘱咐患者治疗期间需要注意的事项,促进治疗效果。 1.4判断标准 1.4.1观察指标 对标两者患者各项指标,包括临床效果、血小板聚集率(MPA)、血小板反应指数(PRI)及不良情况发生率。 1.4.2疗效判定 (1)显效。患者所有临床症状消失且不存在不良反应;(2)有效。明显改善临床症状、不存在不良反应;(3)无效。临床症状无显著变化或是存在不良反应。 治疗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1.5統计学分析 本次所有研究数据均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处理,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对比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如表1所示。 2.2两组患者观察指标对比 观察组患者治疗后MPA、PRI明显低于治疗前,与对照组相比明显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如表2所示。 2.3两组患者治疗不良反应率 观察组仅有2例患者出现不良反应,1人恶心、1人呕吐;对照组6人出现不良反应,主要表现为恶心呕吐、便秘,两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临床治疗中冠心病较为常见,一种典型的心血管类疾病,发病率较高,直接威胁患者生命安全。近些年人们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同时不注意控制饮食,在不良生活习惯的影响下,造成心血管类疾病发病率迅速提升。分析冠心病发病机制,主要因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形成,造成出血血栓与斑块破裂等。冠心病治疗中常用的抗血小板药物有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抗凝药物有低分子肝素、华法林等。 总而言之,冠心病临床治疗中患者口服血小板药物并且辅以抗凝治疗,可以提供临床治疗效率,与传统治疗方式相比存在明显优势,还能提高患者生活治疗。本次研究结果表明,患者口服普拉格雷片不良反应率低于对照组,这种治疗方式既能提高治疗效率,又能降低不良反应率,对冠心病患者来说具有价值,具有临床推广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