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经济时代的我国粮食安全问题探析

2017-12-28 16:02王会钧沈亚男
对外经贸 2017年11期
关键词:绿色经济粮食安全可持续

王会钧 沈亚男

[摘要]绿色经济作为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提倡的经济发展模式,逐渐为各国所接受。而当前我国农业资源紧张、生态环境恶化、基础设施薄弱、生产成本提高等问题不断制约着农业的发展,甚至影响到了粮食安全。如何在经济实现绿色转型的同时,兼顾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与保障粮食安全显得尤为重要。从绿色经济角度提出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的对策建议:转变粮食种植方式、发展绿色生态农业,稳定耕地资源、提高粮食生产能力,进行农田水利设施改造、增强农业抗灾能力,加大科技投入、促进粮食稳产增收等。

[关键词]绿色经济;粮食安全;可持续;生态农业

[中图分类号]F76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283(2017)11-0102-04

[作者简介]王会钧(1981-),女,黑龙江黑河人,讲师,管理学硕士,研究方向:商业银行、农业经济;沈亚男(1984-),女,黑龙江哈尔滨人,哈尔滨商业大学研究生学院学位办主任,经济学院统计学教研室教师,理学硕士,研究方向:社会保障、保险精算、社会经济统计方法研究。

[基金项目]哈尔滨金融学院青年创新人才培养计划项目(项目编号:E052016003);黑龙江省哲学社科项目(项目编号:16TJC01)。

一、绿色经济与粮食安全

“绿色经济”一词,最初来源于英国环境经济学家大卫·皮尔斯在1989年出版的《绿色经济蓝图》中,从环境政策的角度来谈如何解决经济发展过程中伴随出现的环境问题。2007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联合其他部门编写了《绿色工作:在低碳、可持续的世界中实现体面工作》,其中首次对“绿色经济”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将其定义为“重视人与自然、能创造体面高薪工作的经济”。在报告中着重阐述了经济发展过程中从整体角度重视绿色和低碳的必要性,要将促进经济增长与化解生态环境矛盾相结合,强调以经济投资推动生态资产增长。2012年6月,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大会“里约+20”峰会召开,会议以“可持续发展和消除贫困背景下的绿色经济”为主题,阐述了绿色经济对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作用,通过建立有关经验分享的国际机制、制定绿色经济发展战略、增加投資、支持发展中国家等方面来发展绿色经济。

长久以来,我国传统的粗放型“三高一低”经济增长方式严重地消耗了资源,使环境承载能力接近上限,探索绿色、低碳、循环、可持续发展的新方式,发展绿色经济,减少污染排放,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绿色生态文明,实现资源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成为当前工作的重点。2015年10月,在中共中央十八届五中全会公布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明确将“绿色”与“创新、协调、开放、共享”共同定位为“十三五”期间我国的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发展着力点,推动经济的绿色转型升级。

“民以食为天”,我国一直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新农村的规划建设和农民的增收问题作为维护社会稳定、保持经济发展、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但是农业资源紧张、生态环境恶化、基础设施薄弱、生产成本提高等问题不断制约着农业的发展,甚至影响到了粮食安全。如何在经济实现绿色转型的同时,兼顾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与粮食安全显得尤为重要。

二、影响我国粮食安全的主要因素

(一)农业资源短缺

可循环利用的优质耕地和丰沛的水资源是保障粮食安全的基本防线,虽然我国是一个农业历史悠久的种植大国,但农业资源相对紧张。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的相关数据显示,2012年我国人均耕地面积仅有007887公顷,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的019828公顷,只占世界平均水平的1/3(见表1)。随着我国二孩政策的放开,人口数量未来将呈现增长态势,人均耕地面积将会进一步减少,而对粮食数量与质量的需求则会进一步增加。

我国水资源虽然总量较多,但由于人口数量众多,人均水资源只占世界平均水平的25%,在使用上相对紧缺。我国农业用水总量在2008—2010年相对稳定,从2011年开始,出现了小幅度增长。近几年,在供水总量相对稳定、数量有限的情况下,农业用水占供水总量的比重保持在63%左右,而其他用水方式(如工业、生活、生态等)数量与比重的双重增加给农业用水形成了挤占压力(见表2)。

(二)种植环境污染较重

长期以来,我国耕地资源被过度开发利用,农药化肥的过度使用给生态环境带来了严重影响。根据国土资源部2014年4月公布的《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公报》表明,目前,我国耕地土壤环境质量远低于林地、草地和未利用土地,“土壤点位超标率为194%,中度和重度污染点位比例分别达到了18%和11%,主要污染物为镉、镍、铜、砷、汞、铅、滴滴涕和多环芳烃”。近些年我国农药和农用塑料薄膜的使用量在不断持续增长,这些化学肥料、农药、农用塑料薄膜的超量使用,不仅造成了农作物的农药超标和重金属污染,给土壤、大气、水体带来了严重影响,形成了分布最为广泛的农业面源污染,更直接威胁到了粮食的安全性(见表3、表4)。我国化肥使用量远高于世界上其他国家,达到全世界化肥使用总量的35%(见表5)。

(三)生产成本增加

当前,我国粮食种植成本在不断攀升, 2015年总成本比2010年增长了62%,其中土地成本增长了63%,生产成本增长了618%。而每亩净利润却从2010年22717元,减少到了2015年的1955元,成本利润率从2010年的3377%减少到了2015年的179%(见表6)。目前我国粮食种植成本已进入快速上涨时期,随着粮食种植成本的不断提高,导致比较效益迅速下降,粮食种植的积极性被打压,严重阻碍了农民增收和粮食产量质量的提高,关系粮食安全的不稳定因素大幅增加。

(四)抵御灾害能力较差

截至2015年末,我国共有耕地1350667万公顷,与2014年基本持平,与2013年相比略有降低。有效灌溉面积6587264千公顷,与往年相比,保持了良好的增长态势,但是比重依旧较低,不足全国总耕地面积的50%,全国一半以上的耕地不具备灌溉条件。我国农作物的受灾面积和绝收面积虽然逐年减少,但截至2015年末,农作物受灾面积仍占总耕地面积的16%,农作物绝收面积占总耕地面积的165%,农作物受灾和绝收面积绝对数依然较高,耕地资源紧缺,农业种植过程中抵御自然地质灾害的能力严重不足(见表7)。

三、从绿色经济角度保障粮食安全的对策建议

(一)转变粮食种植方式,发展绿色生态农业

促进农业发展、保障粮食安全,首先应从保证农业生态环境安全入手,着力发展绿色生态农业。要促进粮食种植方式的转变,从片面追求粮食产量、片面追求农业经济收益的粗放式经营方式,向在保证数量稳定的前提下重点提高质量、重视农业的社会收益与经济收益平衡、农业资源与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集约方式转变。让农业生产、粮食种植方式逐渐由化学农业向生态农业迈进,把粮食安全建立在可延续基础之上,逐渐缓解农业资源、生态环境的压力,实现休养生息。

(二)稳定耕地资源,提高粮食生产能力

耕地是无法替代的不可再生资源,严格保护好耕地资源,对维持农民生计、维护农村社会稳定、保障粮食安全至关重要。首先,让不符合生产条件的耕地逐步有序退出,包括重度金属污染、沙化的耕地。要大力推动农作制度创新,推广新型高效的种植方式和水旱轮作等制度创新,努力延长和完善农业生态的经济链条。其次,要增强土壤的稳定性和提升耕地的生产能力,推进农业清洁生产,努力研发化肥、农药和农用薄膜的减量运用或完全取代的相关技术,如可以考虑用农家肥取代化学肥料,利用生物技术生产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或利用生物治虫取代化学农药,用能够被土壤吸收利用的可降解农用薄膜取代不可降解农用薄膜。通过调整农药、化肥的使用方式与比例结构,来实现粮食安全与生态安全的双重目标。

(三)进行农田水利设施改造,增强农业抗灾能力

首先,要强化对粮食生产有决定性作用的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的建设。要切实加大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投入力度,加强重点旱涝区治理,根据需要因地制宜兴建中小型水利设施,建立起强化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保障粮食安全、农业健康发展的长效机制。其次,要做好防灾减灾工作。加固病险水库,消灭水库中可能存在的隐疾。要强化防汛抗旱的应急能力和山洪地质灾害的防治方式,建立起决策方法有效、应急处理合规、抢险救灾专业的保障体系。

(四)加大科技投入,促进粮食稳产增收

要通过开展科技兴粮战略、加快推进农业生产的科技创新步伐。首先,要建立起长效的激励制度,充分调动起广大农业科研人员进行科技创新的积极性,把节约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作为科技研发的立足点,从而实现种植成本的降低、提高粮食的竞争力,从根本上增加粮食生产的效益。可以让农技人员以技术咨询、技术服务等方式直接深入到生产第一线,以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其次,要努力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通过组织好科技三下乡活动,做好科技种植咨询、实用技术培训、农民科技书屋等活动,让科学种植观在农村扎根。第三,提高农民的科技应用能力。不仅要改变传统的耕作方式,还要发挥种养专业户的带头和辐射作用,引导农民秸秆还田、施用有机肥,运用掌握的科学技术,培育绿色农产品,发展生态农业。

[参考文献]

[1]李腾飞,亢霞.“十三五”时期我国粮食安全的重新审视与体系构建[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6,37(4):657-662.

[2]黎东升,曾靖.经济新常态下我国粮食安全面临的挑战[J].农业经济问题, 2015(5):42-47.

[3]吴红艳.论发展农业生态经济对粮食安全的保障作用[J].科技和产业,2012,12(11):25-27.

[4]杨中柱. 新常态下我国粮食安全问题研究[J].农业科学研究,2015(3).

[5]张桂林,张洪迎.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粮食安全战略调整[J].农业经济, 2014(7).

[6]钟鑫,王琛,张忠明,吴敬学.新常态下我国粮食安全面临的问题与对策建议[J].中国食物与营养,2015(2).

[7]李若云. 新时期国家粮食安全战略的思考[J].农业经济,2014(9).

[8]张慧莲,汪红驹.中国经济“新常态”[J]. 银行家,2014(6).

[9]王奇,詹贤达,王会. 我國粮食安全与水环境安全之间的关系初探——基于粮食产量与化肥施用的定量关系[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2013(1).

[10]刘旭. 新时期我国粮食安全战略研究的思考[J].中国农业科技导报,2013(1).

[11]朱晓禧,方修琦,高勇.基于系统科学的中国粮食安全评价研究[J].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2(6).

[12]赵姜,王志丹,张琳,吴敬学.新时期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的战略思考[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2012(5).

[13]李国祥. 2020年中国粮食生产能力及其国家粮食安全保障程度分析[J].中国农村经济,2014(5).

[14]杨建利,雷永阔. 我国粮食安全评价指标体系的建构、测度及政策建议[J].农村经济,2014(5).

[15]黄季焜.新时期的中国农业发展:机遇、挑战和战略选择[J].中国科学院院刊,2013(3).

(责任编辑:郭丽春董博雯)

猜你喜欢
绿色经济粮食安全可持续
广义水资源利用效率综合评价指数的
城镇化加速背景下河北省粮食储备形式转变分析
强化农田水利改革 确保粮食生产安全
绿色经济发展问题探析
农村科学储粮与粮食安全研究
十八届五中全会五大发展理念之坚持“绿色发展”
十八届五中全会五大发展理念之坚持“绿色发展”
日本发展绿色经济及其对我国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