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曲实况录音技术探讨

2017-12-28 19:20付演
艺海 2017年11期
关键词:实况话筒剧种

付演

〔摘 要〕实况录音是电视、广播节目中常见的一种录音方式。每一个录音工作人员从思想上应清楚、重视,做到万无一失。本文主要谈论带有观众的戏曲现场演出中常规实况录音的准备工作。

〔关键词〕实况录音 地方特点 风格流派 传声器 乐队伴奏 观众反响 现场环境

戏曲实况录音是指各种戏曲、剧种演出实况的录音。它能够真实地把戏曲演出现场采录下来,制作成文艺节目,使不能亲临现场的广大戏曲爱好者得到艺术欣赏。它可以把名家、名角不可多得的现场演出的优秀剧目作为珍贵的文化资料保存,为弘扬民族文化做出贡献,我们应该注重戏曲实况录音的研究。

一、戏曲实况录音是艺术的创作过程。

戏曲实况录音同其他文艺录音作品一样是艺术的创作。戏曲表演是一门综合的舞台艺术,不同的剧种有不同的表演形式,同一剧种又有不同的流派,舞台演出总是各具特色,异彩纷呈。戏曲实况录音就是要把这种生动、形象的现场舞台戏曲表演转换为声音的形式。具体来说是将舞台形象表演转换为以表演的动作音响,演员的唱腔唱段,乐队的伴奏曲调为内容的戏曲听觉艺术。这种转换不是自然进行的,而是一定的艺术审美观和电声技术的完美结合,它是一种录音艺术的创作过程。

从本质上说,戏曲实况录音是一种“复制”,是对以剧情为主的完整的现场舞台表演音响的复制。这种真实的、完美的现场表演艺术的复制过程就是录音艺术的创作过程。这是因为在这种复制过程中,我们能够对表现在录音载体中的声音艺术进行加工塑造。例如,某种剧目演出过程中,两位演员登台表演,角色A在前台演唱,角色B在后台应唱,在演出现场,观众借助视觉就欣赏到了演员的这种表演艺术形式,而在我们的录音过程中,我们通过技术手段可以把表现在录音载体中的角色B“拉”到“前台”来,也可以把角色A“推”到“一侧去”,可使艺术形象表现得较为丰满,具有活力。在实况录音过程中,我们能够对演员的音质、音色、音量、演员表演的距离感、戏曲演出的整体层次感进行艺术加工,使之适应听觉艺术的需要。当然,这种加工塑造的原则是力求真实完美地表现现场舞台艺术的真情实景。每次实况录音都要做到精心构思,精心调控。那种机械式的、粗糙的实况录音会造成失真,或唱腔唱段含糊不清,或音响的各种比例失调,缺乏戏曲表演层次,其原因就在于这种实况录音不具有艺术表现力,缺乏录音艺术创作。

二、了解戏曲的地方特点和风格流派

录音时了解剧种的地方特色和风格流派是十分必要的。我国是一个幅员辽阔的多民族国家,各地区都有地方特色的代表剧种,有的一个省就有很多地方剧种,比如在湖南省,代表性的地方戏就有湘剧、汉剧、祁剧、湘昆、花鼓戏和巴陵戏等十九种,都各具特色。而这些地方剧种中,由于艺术家演唱特点的不同,又会表现出不同的流派。如果都采用一样的手法录音是很难得到理想的效果的。例如京剧中,梅派唱腔和程派唱腔就颇有不同,梅派唱腔的特点是端庄、细腻、大方,录制出的声音就要亮、美;而程派唱腔的特点是低沉委婉,录音就不能单追求声音的亮度,而要把乐队伴奏中的大阮、京二胡等乐器稍稍增强,使演唱和伴奏的声音协调,以充分体现艺术家的演唱特点,其他剧种也是如此。

三、录音时传声器的选择及使用

传声器是最重要的录音器材之一,传声器的选择是整个录音链条中的重要一环。通过它拾取的信号质量的好坏直接决定完成的声音作品的质量。因为以后的调音、混缩、录音都是建立在它的基础之上的。拾音的成功在于根据声源、声场的条件和艺术处理的要求,正确地选择、设置传声器。

对不同的录音对象要选择什么样的传声器,必须根据录音对象的不同来决定,这样录出来的声音才能完整还原录音对象本来的音质,才算成功地走完了第一步。

戏曲中有很多乐器都很有特点,什么乐器用什么传声器来录是有讲究的,戏曲伴奏乐队通常是与演员同台演出,而且乐队集中地紧靠舞台的一侧,打击乐器和弦乐器距离很近,无法隔离。这样,我们可以在乐队的弦乐(弱音)部位放置低灵敏度的话筒,它的调控要视剧情曲调变化而及时改变,有时甚至需关掉。例如,京剧的打击乐伴奏时,借用舞台前靠近乐队一侧的话筒即可。调整的原则是能够使舞台上的乐队伴奏与舞台上活动声源相互和谐。

在現场演出中,演员所佩戴的无线领夹话筒要夹在演员服装的正面,相当于男式衬衣的第二个纽扣附近,话筒头直指口腔。由于戏曲服装的差异(如蟒袍、官衣、宫装等服装属过于靠上的圆领结构)使话筒头过分靠上,不能较好拾取直达声时,应在调音台相应通道上作音质补偿(衰减低频、适当提升中高频)。要避免话筒头与服装及女演员胸前佩戴的饰物摩擦,产生“沙沙”声和饰物的碰撞声。室外演出应给话筒加上防风罩。

在演出时演员话筒音量也不是全部开到一个位置。实践证明,全部打开会使背景杂音加大或过多地拾取反射声,这对提高录音的清晰度不利。要视声源的具体活动情况使用话筒,在调音时注意各个话筒之间的平衡关系,避免忽大忽小。录音师应清楚地了解剧情,熟悉剧中诸多人物的出场顺序,只待演员一下场就能立即把他(她)使用的话筒关闭,否则演员忘记关话筒,使后台的杂音传出来,影响录音效果。当演员没有唱腔及道白,做大幅度表演动作时,应关闭该演员的话筒,避免因跳、蹦、踏、翻、打、滚的碰撞声被录入,而使录音显得粗糙。另外,戏曲演唱的混响要小一些,因为无论是中国的京剧、上海的越剧,还是广东的粤剧、北方的评剧,都有强烈的地方色彩,为了保持鲜明的地方色彩,所以混响效果强度不宜修饰过大。

四、乐队声音的录制

戏曲乐队的伴奏是戏曲重要的组成部分,不仅丰富了演唱艺术,还强烈地反映出本剧种的特点。戏曲伴奏中的主奏乐器都是和本剧种的演唱特点相吻合的。只有认识乐队,了解各种乐器的性能以及它们相互之间的关系,才能把录音工作做得完美。现在的乐队规模和以前相比扩增了,许多音乐人加入了戏曲创作的队伍,极大地丰富了戏曲乐队的音乐元素,同时也丰富了伴奏乐器,并加入了和声。在录伴奏时,要像录制民乐团一样对待,既要调整好各声部之间声音比例,使之平衡,还要突出主奏乐器和整体的比例,要有整体感。

此外,录音师还要了解戏剧艺术的音乐特点和乐器特色。举个京剧乐队的例子,录音师要录好京剧伴奏,除了录好“四大件”以外,还要根据不同角色的需要,把伴奏录出特色来。也就是说,同一出戏,上场角色不同,伴奏乐器的结构也不一样:青衣的唱段要突出京胡,老生的唱段要突出京胡和京二胡,花脸的唱段要突出京胡和三弦,使演唱和伴奏统一起来,使角色更加性格化。如果不管什么角色,千篇一律,就不可能使乐队的伴奏更准确地烘托和刻画人物。

五、戏曲实况录音要传达出观众的反响

戏曲演出是面向观众的,没有观众就算不上现场实况演出,因而观众在观看戏曲表演时的音响就不可避免地会成为我们实况录音的一部分内容。戏曲观众一般都具有较好的艺术欣赏能力,对于精彩的表演会有热情的反映,往往会情不自禁地发出鼓掌声,喝彩声,开心的笑声等。对于这种观众的音响我们应给予应有的注意,这是因为,在演出现场这种音响是观众与演员的一种交流,是观众对演出的一种认可和赞扬。而在我们的录音中,这种音响效果能使听众增加收听兴趣,有助于激发听众对戏曲表演的想象,从而增强戏曲实况录音的艺术感染力。所以,戏曲实况录音要能够传达出观众的这种反响。因此,在戏曲实况录音时,应设一个面向观众的加强话筒,在出现这种有用音响时,按一定比例及时地给予采录,但不能喧宾夺主,要避免出现“特写场面”。

在现场录音过程中,要注意听并且调整好人声与乐队的平衡,主奏乐器与独奏乐器及其他乐器的比例关系,调整好主唱与伴唱的比例关系,调整好唱腔与念白的比例关系,调整好唱段中唱腔与舞台上演员动作声、效果声的比例关系,调整唱段与现场观众效果声的比例关系,总之要使声源横向充分扩展,纵深层次清晰,旋律线条和和声结构清晰,声像运动状态好,整体融合感舒服。

另外还要处理好录音与扩声的关系,要充分掌握现场环境的声学特性和戏曲节目的艺术特性,并合理、科学地运用设备,使现场主扩声保证较好的音色质量,使现场声场有很好的均匀度,观众在任何位置都能获得良好的听音质量。

总之,要想把戏曲的录音工作做好,不仅要熟悉录音器材的使用和功能,更要了解本剧种的特点和演唱者的风格流派,这样才能使戏曲这一艺术宝库的明珠得到更好的弘扬、传承和发展。

猜你喜欢
实况话筒剧种
“秧歌”的戏剧化与“剧种”定型
《中国戏曲剧种剧种全集》(西藏卷)首出成果
小话筒
乡村小学的愿望与现实——宜君乡村教育实况
简易无线话筒扩音系统设计及实现
天舟一号货运飞船发射实况掠影
乱谭小剧种
《中国小剧种的抢救与研究》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