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天琛 济南外国语学校
电力自动化技术的发展分析
高天琛 济南外国语学校
电力自动化技术在科技和经济的发展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作为电工技术的代表,电力自动化技术对未来输电系统的应用产生了革命性的影响,目前,该技术已经被应用到多个方面,也取得了可喜的成就。本文就电力自动化技术的发展进行分析。
电力自动化技术 发展 分析
电能是现代工业和生活常用的能源之一,对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生活的稳定起着重要的作用。近年来,我国电力自动化技术获得了长足的发展,为国家和社会提供了品质极高的电力服务。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电力自动化技术面临新的发展形势,本文研究了电力自动化技术的发展现状和发展方向,为电力系统运行的稳定和安全提供了参考。
电力自动化技术主要应用于电力调度、发电控制和配电等方面,涉及网络通信应用技术和电子信息处理技术以及其他相关技术。就目前我国电力自动化技术的应用领域而言,主要包括网络控制与调度系统、供电应用系统、信息传输系统以及发电厂等方面。
现代化的电力网络系统是建立在计算机应用和网络技术基础上的一种控制体系,可以为电力系统提供先进的信息化、数据化服务,具备信息采集、安全检测、情况统计、计算分析和实时操控等功能,它还可以对电力系统的整体运行情况进行远程监控和管理。这样不仅便于管理人员的操作,还可以提供及时的信息服务以应对电力系统可能出现的突发事件,维护电力系统的稳定与安全运行。
我国电力系统的供电体系也在区域管控调度与实时监控、变电站的运行情况检测与管理以及电力系统的负荷控制等方面实现了自动化的控制与管理。尤其是在供电系统自动化方面,为全面控制电力企业的电能使用情况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远动通道和远程装置是电力信息自动传输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其中远程通道的自动化技术体现在微波、音频、高频等方面,还可以实现光导通信;而远动装置可以实现信息的远程测量、远程通信和远程控制。
目前我国的水力发电厂和火力发电厂都普遍应用了电力自动化技术,实现了火力发电厂的内机和电力运行设备的计算机控制、水力发电厂对水利大坝的自动化实时监测与控制管理、水库调度的自动化和水电站运行的自动化控制。水力发电厂的电力自动化系统还可以自动采集雨量以及其他水文环境相关信息,对水电站的管理人员水库调度方案的制定提供了更为精确、严谨而科学的数据信息,为水力发电站电力系统的稳定安全运行提供了一定的保障。
调查表明,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的应用极大地推动了我国电力系统的快速发展。目前,我国电力自动化技术的发展和应用现状如下:
电力自动化技术之所以成为电力系统电网调度应用系统的核心技术,是因为电力自动化技术可以为整个电力系统的电网调度提供的信息收集和计算与分析、调度运行的实时监控等服务,能够精准地实现电力系统操作的高效性和合理性,极大地保证了区域内电力调度的科学管理与控制。
当前我国电力系统在配电网络领域还存在层次性不足的缺陷,需要进一步完善。而计算机应用技术在配电网络系统中获得广泛应用,在配电网络的主站、子站以及光纤终端等不同层次的控制与管理方面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使得电力需求量不断增长,这一发展态势对电力行业的输变电应用系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电力调度过程中,需要把一定电力设备的高压和低压等级进行相应的转换。变电应用系统的功能能否正常发挥在很大程度上关系着电力调度能否顺利完成。电力自动化技术应用到变电应用系统之后,可以实现电压参数在不同等级之间的自由转换,采集供电线路中的实时电流信息并实时控制变电系统的主控端,保证实现发电厂能源转化能够一次性成功,改变了工业和生活用电的落后模式,为工业用电与居民生活用电提供了巨大的质量保障。
社会的进步推动着电力系统的发展,电力自动化技术也会在持续的科技创新中不断发展。为了提高电力系统运行的安全性与稳定性,电力系统各部门应该采取措施,重视电力自动化技术的应用并提供资金与技术支持以不断提高其应用水平,让它尽快实现高智能化、多功能化和高信息化,不断拓展电力自动化技术的功能与应用领域,推动电力行业的快速发展。
电力自动化技术在我国电力系统中应用非常广泛,基本上实现了网络控制和调度、供电、信息传输、发电厂等方面的自动化,为我国国民生活提供了有力的保障,成为国民用电安全的坚硬靠山。随着未来科技的进步,电力自动化技术一定会更加完善,向着更加智能、更多功能的方向发展,不断促进我国经济进一步发展。
[1] 余良红.浅谈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的现状及发展趋势[J]. 中国新通信. 2017(09)
[2] 钟淑珍.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技术的应用探讨[J]. 电子测试.2016(18)
[3] 朱丹红.电子电工技术在电力系统的应用与探究[J]. 河南科技.2015(22)
[4] 任志元.电力系统中电子电工技术探讨[J]. 科技经济导刊.2016(03)
[5] 田炯.电力系统中电力自动化技术的应用[J]. 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 2015(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