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新莲
【摘要】学生在学习语文时,通常都是在教师的引导下,服从教师的教学安排,进行学习。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学生通常不能自主学习,并且没有积极性。而学习的积极性在于学生对所学课程是否有兴趣。目前,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各类教学目标对教师的要求越来越高,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时,要根据新课改的目标与要求,更换自己的教学概念,运用新的教学方式,与学生相适应,以期使学生的语文学习得到进步。
【關键词】参与意识 兴趣 氛围 参与条件 悬念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47-0076-01
一、培养参与意识
1.情境调动
教师要根据时代的发展,对课堂授课方式不断推陈出新,从之前给学生灌输知识的授课模式中走出来,进行开放性教学,要让学生由之前的“被迫学习”转变为“自己积极主动要求学习”。从鼓励学生多重体验的角度出发,学生一贯的学习模式被打破,从之前的服从式学习转变为自主学习,学生的身份发生转变,学生的自主能力也会得到明显的锻炼与提升。比如,教师可以根据本节课所教授的具体内容进行故事性讲解,安排学生事先熟悉课本内容,若课本内容有角色演绎,如“田忌赛马”等趣味寓言内容,可以依据具体内容使学生自主选择喜欢的角色,在有趣的情境中通过演绎故事,学习寓言哲理,加深印象。教师通过扮演旁白等,引导学生依照课堂计划进行学习,使得学生在参与课堂情境活动时多多动脑,勤加思考,将故事哲理应用于未来生活中。
课堂情境活动的意义在于学生会自发学习知识,不再像课堂知识移动装载器,只知填塞,不懂应用,也有助于锻炼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得到提升,会形成自觉获取知识的习惯,也会从自己的参与中获得感悟,课堂教学氛围也会由以往的死气沉沉自然转变。学生作为课堂活动的主体,会慢慢与教师之间形成一种有效沟通模式,对于自己获取知识的方式也将有自己的见解,对于自己不懂的知识,从自己实际解决获得中会印象更加深刻。
2.悬念法
兴趣的调动不能使学生形成自主学习的习惯,通常学生一时兴起,会认真听课,参与到教师的各种教学方法中去,教师在将学生兴趣调动起来之后,也要注意维持学生的兴趣。通过“有意”地设置一些问题,引起学生对课堂下部分的疑惑,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引导学生自觉、主动地阅读文章,寻求问题的答案。
二、营造氛围,创造参与条件
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为学生创设一种轻松、和谐的教学氛围,这样可以减轻学生压力,激发学生的兴趣。 比如,在课本中有《皇帝的新装》一类故事,这时教师可以从两方面引导学生。一是从想象角度出发。一般同学心中皇帝应该是什么样,有什么样的性格?或是在自己心中,皇帝一般穿什么样的衣服?当学生兴致勃勃抢答老师问题时,教师适当的进行引导,进入课文中,学习本节课的知识。二是从实际角度出发。让学生阐述自己“所见过”的皇帝穿的什么样的问题?然后引导学生带着自己的想法,学习课本内容。学生积极参与抢答也会引起其他内向同学的积极性,这样全班的教学氛围都会得到转变,学习氛围不仅民主平等,也会轻松有趣,每一位学生也都能跟随老师的教学思路、计划进行有步骤、有目的的参与。
鼓励学生提出质疑。学生在学习时,教师最害怕学生不懂装懂,《论语》有“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学生对于自己不清楚、不明白的问题,一定要在课堂里及时提出,在解决问题之后才能为课后复习奠下基础。但是学生通常会因为胆怯将问题保留,而学生只有在解疑之后才能得到进步,这时,教师要合理利用课堂有限条件让学生将自己的问题说出,而这一步通常是教学过程里最关键的一步。学生提出问题,与老师沟通,和全班同学进行讨论之后,得到问题的答案,不但可以加深学生的印象,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同时,老师也要注意,学生在发表自己观点时,有些观点可能比较幼稚,但是老师要正确评价,不能让某一位同学的发言受到嘲笑或是攻击,不然学生的自信心以及自尊心都会受到打击,若学生再次遇到问题,也自然不会提出自己的问题,从而影响学生的学习进度以及能力的培养。
学生在课堂里的发言都是其锻炼语文能力的一种方式,语文能力从书面上可以得到展现,在日常生活中也是重要的交流方式,若是不注重对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也只能使学生“纸上谈兵”。知识只有在不断地学习、应用中才可以得到锻炼以及成长,才能为自己以后的学习奠定基础,所以教师不仅要注重学生的课堂兴趣表现力,也要针对该种兴趣能力的维持、实际应用进行针对性锻炼。
三、结论
只有在教师教学模式与学生学习模式相互适应的情况下,双方才能从各自的立场上获得价值。教师若不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随意制定教学计划,只会在与学生的沟通之间设置障碍。通过上文的论述,笔者从参与意识和氛围、参与条件的角度进行分析,针对激发学生兴趣,集中学生课堂关注度,培养学生语文能力,提出了上述集中看法,以期教师在实际教学计划中得以应用并且解决实际问题。
课程教育研究·上2017年4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