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意象的“矛盾点”为抓手,施教高中语文现代诗歌

2017-12-27 00:34张元
课外语文·下 2017年11期
关键词:现代诗歌意象

【摘要】现代诗歌无疑是高中语文教学的一大难点,相比学生从小背到大的古诗文以及“有章可循”的文言文,现代诗歌因其抓手不够明确,难以将学生完全带入诗歌的优美意境中,被越来越多的教师自觉列为“选读”篇目。针对这种教学现象,笔者提出以现代诗歌意象的“矛盾点”为抓手,引导学生通过对这些“矛盾点”的思考与探究,进一步领悟诗情,以达到现代诗歌的教学目的。

【关键词】现代诗歌;意象;矛盾点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就以人教版高中语文七年级上册中的《再别康桥》为例,探究教师施教所要抓住的“矛盾点”。

一、为何用“金柳”不用“杨柳”

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

以“柳”寄情,古已有之。《诗经·小雅采薇》中就有“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的诗句。此后,杨柳便成为古代诗歌中行旅殇别、寄托离思的象征之物,至唐宋,柳更成为“留”的代名词。李白《春夜洛城闻笛》:“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抒发的是因听《折杨柳》而生的“故园情”。宋代柳永:“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更是将杨柳岸写成离别之人的伤心之处。此外,柳树下垂的枝条,风一吹就像在挥手告別。既然“杨柳”就足以表达诗人的离愁别绪,那么采用“金柳”作为意象的用意何在?

细读本小节,“金柳”是被夕阳镀上了一层金色后的“杨柳”。金色作为暖色,本身已经比“杨柳”的绿多了几分人情味,诗人又将其比作“新娘”,更多的是想表达对于康桥的喜爱与眷恋,心中并无太多离愁的苦。因此,教师可抓住“金柳”这一意象,引导学生思考诗人选取它的用意。

二、为何放着好好的人不做,却甘心做康河的一条“水草”

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教师抛出这一问题,学生自然就会在“水草”(也就是“青荇”)这一意象上寻找答案。这一小节中的“水草”有哪些特点呢?软泥让人们联想到泥的细腻与光滑,有让人亲近的欲望。水草是“油油的在水底招摇”,让你直觉它生命力的旺盛。“柔波”一词将康河的流水充分拟人化,就好像妈妈温柔的怀抱,那份安闲、自在正是诗人心向往之的境界,所以诗人甘心做康河中的一条水草。这里其实是诗人融情于景的体现,感情较上一小节明显加强,教师可把握住“水草”与“人”这一组“矛盾点”引导学生展开联想,让学生更好地进入诗歌情境之中。

三、“那榆阴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明明写的是清泉,怎么就变成彩虹了

那榆阴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教师可引导学生思考:“清泉”和“彩虹”看起来是完全不相似的两个意象,把“清泉”比作“天上虹”是不是不太合适?学生思考过后,教师引导学生结合诗人个人经历来理解这一小节。

清澈的潭水,象征作者当年在剑桥的校园生活,看起来如一潭深水,波澜不惊,但只有作者才能体会其中的深沉厚重和丰富多彩。徐志摩1918年赴美留学,1920年来到英国,来到剑桥。在这里,遇到了自己诗歌创作的启蒙者,同时也是自己倾心的女子——林徽因,从此走上诗歌创作的道路。他说:“我的眼睛是剑桥叫我睁开的,剑桥是我的心灵泉源,是我精神的依恋之乡。”因此,在诗人心中,“清泉”就好比“天上虹”。

同时,教师可借机介绍“移情”的写作手法。“景随情迁,以情入景,以我观物,则物皆着我之色彩。”就好比苏轼《水龙吟》中的“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徐志摩唯恐读者把那清泉当作普通的泉水,所以采用这样的写法来提醒读者。

四、“笙箫”有声,“悄悄”无声,为什么说“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别离的笙箫”

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别离的笙箫/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悄悄”和“笙箫”自相矛盾,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他不能放声歌唱?为什么他不愿大声告别?”1928年3月,林徽因与梁思成结婚,同年11月徐志摩写下此诗。诗人表面上是在与康桥的一草一木告别,实际上很可能是在重温过去的美好,他深知他与林徽因已各自成家,于是只能暗暗地陶醉于这一片美景中,用康桥的美景来寄托自己的感情。

高中生可能会因为知道了这一诗歌创作的背景而恍然大悟,教师可借机教他们用“知人论世”的方法来赏析诗歌,了解诗歌背景,有助于学生更好地体会诗歌所蕴含的感情。

现代诗歌意境的创造和情感的表达往往都需要借助“意象”,因此,如何抓好“意象”这个抓手值得我们进一步思考。从这些所谓的“矛盾点”入手去设置问题,引发学生思考,不仅培养了学生勤于思考的良好习惯,对于他们探究意识的养成也有着一定效果。因此,在本堂课结束后,可以让学生用抓意象“矛盾点”的方法去赏析徐志摩的另一首诗《雪花的快乐》,看能不能自己从这些“矛盾点”入手去设置问题,再结合诗人写作背景探究诗歌背后的情感意蕴。接着再过渡到其他诗人的作品,用同样的方法去品读诗歌,体悟诗情。至此,学生已经掌握了一种鉴赏现代诗歌的方法,即以意象“矛盾点”为抓手品读现代诗歌。因此,笔者认为,用此方法施教高中语文是十分有效的。

参考文献

[1]徐志摩.徐志摩诗文[M].成都:四川文艺出版社,2007.

[2]刘亚青.解析《再别康桥》中意象的象征意义[J].现代语文(文学研究),2006(6).

[3]吴秋煊.试析《再别康桥》意象的运用和情感的变化[J].现代语文(文学研究),2009(2).

[4]范学亮.从《再别康桥》看徐志摩的诗美观[J].现代语文(文学研究),2000(2).

作者简介:张元,女,1994年生,山西长治人,五邑大学文学院,2016级研究生,研究方向:学科教学(语文)。

(编辑:陈岑)endprint

猜你喜欢
现代诗歌意象
诗词里的意象之美
英语现代诗歌对物的观照及其诗意生成
王学东诗集《现代诗歌机器》读后
“不”与“无”的奥秘——评王学东诗集《现代诗歌机器》
体验的真挚与表达的超越——王学东《现代诗歌机器》观察
“玉人”意象蠡测
现代诗歌教学新探
《活着》的独特意象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