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小勇
【摘要】在初中语文学习中,积累与运用是重中之重,在学习生活中的不断积累会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以及写作能力。在学习中,兴趣也是尤为重要,会使学生热爱学习,在快乐中学习。引导学生学会善于思考,学会质疑,以此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学习能力,从而不断地提高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取得更好的语文教学效果。
【关键词】培养兴趣;积累运用;分类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23 【文献标识码】A
一、培养兴趣,不断积累
兴趣对于学生来说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学生对现在所学习的知识感兴趣,那么学生就会非常积极进行语文学习。如果老师的教学让人提不起兴趣,很无聊,那么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就会变淡。以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为例,这是一篇描述童年妙趣生活的回忆性散文,描述了一个妙趣横生的童心世界。首先,老师可以以童年为主题来让学生描述一下自己的童年时光。其次,再介绍一下在本文中出现的桑葚、何首乌、覆盆子等食物,以及叫天子、油蛉、张飞鸟等动物,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最后就可以对文章进行分析与解读,学生也会带着兴趣进行学习了。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采用多媒体教学的方式,来使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认知更加深刻,理解更加全面,有助于学生阅读水平的提高。在所学的每一篇文章中,作为老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深入了解文章,由此来激发学生对于语文学习的兴趣。这会使语文学习的效率大大提高,对于课文中所包含的寓意或是想要传达的了解更加充分,对于书本以外的知识了解更多,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来让学生爱上语文学习。
初中语文课文中有很多知名作家所著的很好、很有教育意义的作品值得学习。经典之为什么会成为经典,不光是他们有着精湛的文学功底以及高于常人的思想道德修养,比这还重要的是他们能给所读书之人带来精神层面的教育价值。教师在教室中开展多种形式的读书活动,进行各种各样方式的积累,将优美的文学名句进行分析理解,将自己代入作者的内心世界,利用学校这个大的环境对身边有限的资源进行不断积累,不仅能够丰富学生的知识,开阔学生的视野,增长学生的阅历,还能为我们的閱读和写作奠定良好的 基础。
二、转变身份,进行分类教学
教师要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树立“学生为学习的主体”的观念,教师应成为教学的引导者、组织者的角色,创设平等、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和师生关系,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能力。教师要设置充分的课堂时间和机会让学生进行自主的学习活动,充分发挥自主学习能力。打破传统的教师一人独占整堂课的教学模式,创设学生交流、合作学习的空间,解放思想,培养良好的思维。分门别类、因材施教是教学中一项重要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原则,根据每个学生不同的认知水平、学习能力等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师除了要注意分类教学以外,还要帮助学生拓展思维,简单的办法就是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拓展思维。和普通的语文课堂教学相比较,多媒体教学环境具有更加形象生动的特点,多媒体技术可以将枯燥、无聊、单一的书本知识转化成为生动、活泼、有趣的声音和画面。作为一名初中语文老师,在授课时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授课,这样可以拓展学生的思维,补充一些书本上没有的知识,同时也可以完善教学体系。在进行课堂的总结和检查时,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辅助教学,一般来说,课堂上进行的多媒体实践操作都是以小组为单位的,这样既能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又能锻炼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
三、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注意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初中语文学习亦是如此,老师不仅要给学生传授知识,还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高效学习。在上课前,鼓励以及引导学生进行文章的预习,自主解决问题,或者通过相互之间的讨论研究来共同解决问题,在探讨问题时,将学生分为几个小组,确定学习目标,制订学习计划,老师给予一定的支持以及帮助。在交流过后,全班同学共同讨论问题的最后结果,最后由老师公布正确答案并分析讲解答案,告诉学生讨论过程中的不足以及缺陷。自主学习是一种比较现代化的学习方式,将学生作为平时课下学习的主体。自主学习让学生提高分析理解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以调动学生自我学习的兴趣。在帮助学生学习的同时教师自身也要进行学习,提高自我素质,以满足学生的多方面需求。教师在提高自身素质的同时还要帮助学生拓展思维,这时就可以用到多媒体技术了。
语文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是语言和文学文化的简称。初中语文是基础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门科目,它以初级学生教育作为前提,对于中华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作为基础,对学生文化知识水平的提高作为目标,来进行基础语文教育。初中语文教学,是学生未来学习的基础,为学生未来的成才做好准备,是每一位初中老师应尽的义务。
参考文献
[1]何雅琴.探究中学语文教材中鲁迅作品选篇历史及阅读教学[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14.
[2]范冬仙.初中语文知识教学淡化现象透视及改进策略研究[D].兰州:西北师范大学,2014.
(编辑:张驰)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