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儿歌与幼儿想象力的发展

2017-12-27 16:10李维燕
课程教育研究 2017年46期
关键词:儿歌措施

李维燕

【摘要】幼儿期是幼儿想象力发展最为活跃的时期,幼儿最初的想象主要是属于记忆表象在新情景下的复现和简单的相似联想,引发幼儿的最初想象的活动多种多样,而儿歌就是其中重要的形式之一。我们可以通过儿歌来进行幼儿的最初想象,促进幼儿想象力的发展。儿歌是适合低幼儿童传唱的歌曲样式。儿歌内容浅显划一、通俗易懂,且韵律节奏比较鲜明活泼,符合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其内容充满着故事性、情境性,且主要来源于幼儿的现实生活当中,引发幼儿的联想促进幼儿想象力的发展。同时结合现今幼儿儿歌的学习和发展现状,提出一些具体的措施。

【关键词】幼儿想象力 儿歌 措施

【中图分类号】G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46-0203-02

一、幼儿的想象力

想象是指对头脑中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过程。想象的发生和发展需要丰富的表象。在幼儿时期,幼儿的感知觉、记忆不断的发展和完善,观察力的的培养和观察方法的习得,使得幼儿的表象逐渐的积累为想象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基础。同时,幼儿的认知水平不断提高是幼儿能够对表象进行加工改造的基础。幼儿的想象通常比较夸张、天马行空式的联想,常常脱离于现实,但幼儿的想象通常发生在一定的情景中,这使得想象也离不开现实。

二、儿歌促进想象力的发展

儿歌是适合低幼儿童传唱的歌曲样式。儿歌内容浅显划一、通俗易懂,且韵律节奏比较鲜明活泼,符合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儿歌是一项兼具音乐、表演艺术的活动,能够刺激大脑皮层的活跃,增强幼儿的记忆力、想象力和创造力,提高幼儿的听觉辨别能力和音乐的敏感性,有利于幼儿情绪的稳定和智力的发展。

幼儿期是想象力发展比较快速的时期,儿童在生活中逐渐的积累丰富的表象,认知加工水平不断提高,有意想象和再造想象得到不断的发展,我们应该不失时机的加强对幼儿想象力的培养。柴可夫斯基说:“音乐是最动听的语言。”我们要运用这个动听的语言来促进幼儿的想象力的发展。

儿歌是符合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和根据客观现实来进行创作和改编的,具有一定的情景性。就如《小老鼠上灯台》

小老鼠,上灯台,

偷油吃,下不来。

喵喵喵,猫来了,

叽里咕噜滚下来。

这首儿歌歌词简单,曲调活泼生动,妙趣横生,唱起来朗朗上口,描述了一个小老鼠偷油吃的情景,富有趣味性,使儿童在儿歌的学习过程中结合已有的经验联想到小老鼠滑稽的形象,促进幼儿有意想象的发生。教师可以通过直观的教具激发幼儿想象的兴趣,如小老鼠、小猫的玩偶和灯台的制作,这使幼儿有更加直观的感受儿歌中的情景和故事,去理解和感受儿歌中的形象,让幼儿有目的地、有意识地去想象。同时教师可以通过语言的描述和组织或创编一些小游戏进行教学活动,让幼儿的多种思维活动参与促进想象的发展,在具体的情景活动当中感受儿歌。

儿歌通常具有很强的故事性。通过改编一些童话故事、绕口令等以儿歌的形式编写,其中蕴含着大量的生活常识和故事。就像儿歌《小白鸡》:

小白鸡儿,遛墙根;

遛到娘家,要吃黄瓜啊;

黄瓜有种,要吃油饼呀;

油饼喷香,要喝辣汤啊;

辣汤苦辣,要吃地瓜啊;

地瓜有面,要吃鸡蛋啊;

……

这首儿歌从“小白鸡,遛墙根”这一个故事进行随意的编写,在幼儿学习这一首儿歌的时候,教师通过讲故事的手段引导让幼儿理解这首儿歌的内容的逻辑关系,同时可以作用音乐器具进行节奏的击打,在多方面的影响中了解这首儿歌的事物之间的联系。在此基础之上,让幼儿渐渐地将儿歌中的内容与现实之中联系起来,调动儿童的已有经验产生新的联想,鼓励儿童进行简单的创编,充分发挥儿童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使想象力在儿歌中得到发展。

三、发展现状和措施

儿歌是幼儿时期接触比较早的文学作品,刚出生的幼儿就具有初步的辨音能力,几个月大的婴儿虽然不能说话,但能够就音乐而表现出情绪上的变化,分辨出优美动听的声音。幼儿在家庭中由其母亲或抚养人的哼唱来安抚幼儿的情绪,是幼儿初步接触儿歌。而进入幼儿园则是幼儿学习和欣赏儿歌的最频繁的时期,也是幼儿音乐欣赏的重要时期。但如今的儿歌教育却出现了诸多的问题。幼儿园的音乐教学活动中老师儿歌的选取不适合儿童的儿歌,照本宣科的教习音乐,让儿童只是对旋律感到熟悉而没有了解儿歌的内容或者儿歌的内容不符合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符合现代的优秀儿歌少,以前经典的儿歌比较多但许多的内容却不符合当下的幼儿。现代多媒体的发展,虽然开阔了儿童的视野,但同时也带给幼儿许多不良的信息,儿童接触很多成人的歌曲,让幼儿更早的接触到成人的世界。这些因素都影响着儿歌教育的发展。因此,根据儿歌的发展现状提出了一些具体的措施:

(一)幼儿教师选取符合儿童发展水平的,能够满足儿童当下的语言水平的儿歌。幼儿的发展与幼儿园幼儿教师密不可分,在幼儿儿歌的选取的过程中,选择适合儿童发展水平的儿歌,满足幼儿的兴趣和需要,而且儿歌具有一定的生活性,使幼儿能够了解儿歌的内容加深对儿歌的理解,将儿歌的内容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调动儿童的思维能力,促进想象力的发展。

(二)幼儿教师选择正确的方法进行儿歌教育,如为幼儿提供儿歌中的主要事物的形象或让儿歌再现于生活中,情景性和游戏性的学习使儿歌教育渗透在日常生活中。幼儿的年龄小,喜欢直观形象的东西。在儿歌中通常具有非常多的物象,为幼儿提供儿歌中的主要事物,让幼儿能够看得见或摸得着,提高幼儿学习儿歌的兴趣。同时,幼儿教师也可以运用一些幼儿乐器帮助幼儿更加充分的了解乐曲的旋律和节奏,提高幼儿的理解力和想象力,使幼儿能够主动的参与到活动中。

在教学的方法中,可以运用游戏法和情景法进行音乐教学活动。幼儿具有强烈的好奇心以及探究欲望,游戏的独特性以及知识性,可以有效的激发幼儿的学习能力和想象力。游戏是幼儿阶段最基本的活动,也是幼儿兴趣和自主性最高的活动,儿歌总是伴随着游戏活动展开。比如《拍手歌》:“你拍一,我拍一,天天早起练身体;你拍二,我拍二,天天都要带手绢;你拍三,我拍三,洗澡以后换衬衫……”。在游戏中,幼儿加深了音乐旋律的感受力,体验到了游戏的乐趣,这不仅丰富了游戏,更能让幼儿掌握所学的儿歌。

情景的创设也是学习儿歌的良好途径。良好的环境的创设能够激发幼儿浓厚的兴趣,通过利用形象,构建具体生动的场景,让幼儿置身于音乐作品的意境之中,激发幼儿的情绪,让幼儿融入到音乐欣赏活动中去。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通过讲故事的手段把音乐作品介绍给幼儿,通过语言的描述调动幼儿的已有经验产生新的联想,激发幼儿的想象力。

(三)进行儿歌的改编,创作新时代的儿歌。随着时代的发展,有许多儿歌的内容已经不符合时代的要求,但我们仍然继续的传唱着。就如“拉大锯,拉大锯,姥姥门前看大戏”这种久远的儿歌,虽然朗朗上口,但歌词的内容已经不符合当下的幼儿,幼儿没有这种体验过生活的经历,那么他在头脑中无法想象出儿歌所体现的生活场景,这对幼儿来说这首而歌是苍白的。所以,我们可以根据幼儿的生活改编一些不符合时代的儿歌,对儿歌进行补充,使其符合时代的发展。同时,社会应大力支持儿歌的创作,鼓励人们进行儿歌的创作,培养出更多优秀的儿歌创作者,为儿歌补充新鲜的血液。

参考文献:

[1]莫秀锋,郭敏.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16:138-152

[2]孙文杰.乘着歌声的翅膀——儿歌与学前儿童语言能力的发展[J].教育科学,2014(3).

[3]陳西玲.儿歌在幼儿园健康教育活动中的运用状况及策略[J].襄樊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3).

[4]吴代芳.让音乐为幼儿的成长插上翅膀[J].读与写杂志,2009(9).

[5]孙娇,张倩.给幼儿一双想象的翅膀——浅析音乐活动的开展[J].赤子,2015(12).

[6]张子华,张玉芹.浅谈音乐欣赏教学与幼儿想象力的发展[J].教学园地,1999(3).

[7]王玲玲.幼儿儿歌教学的问题与对策[J].黑龙江科学,2014(6).

[8]李永婷.民间童谣的教育价值研究[J].当代教育价值,2014(6).endprint

猜你喜欢
儿歌措施
放养鸡疾病防治八措施
高中数学解题中构造法的应用措施
20条稳外资措施将出台
减少猪相互打斗的措施
夏季猪热应激及其防治措施
七月的儿歌
新儿歌
创新儿歌育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