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玲
摘 要:众所周知,数学是一门极具逻辑性与抽象性的学科,因而容易让学生产生不积极的心理因素,而这种不积极的心理因素,教师若不加以控制,轻则会影响到学生的学习兴趣,重则会进一步成长为学生的心理障碍,从而对学生学习各方面均产生极大影响。因此,作为小学数学教师,一定要正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产生的各种心理问题。
关键词:小学数学;兴趣;心理问题
在小学数学课程的学习过程中,由于小学生的思维和智力正处于快速发展的阶段,所以常常在数学学习过程中表现出依赖心理、自卑心理和畏惧心理,从而严重影响小学数学课程的教学水平,阻碍小学生数学素养的提升。
一、 小学生在学习数学中常见的心理问题
(一) 依赖心理
所谓的依赖心理,顾名思义,即一种当遇到问题时,首先想到的便是依靠他人力量来解决的心理。这样的学生通常上课注意力不集中,遇到问题极少主动去思考,总想着从他人那里获取答案,以至于即便是简单的家庭作业亦需在家长的陪同下方能完成。此外,有着依赖心理的学生,其往往在实际的学习过程中,就连当堂课的练习也很少及时完成,心中只想着向他人求助,一旦脱离了他人的帮助便会令其不知所措。
(二) 自卑心理
自卑心理是小學生中最常见的心理问题之一。出现这种心理问题的学生,往往并非真就是智力、学习能力或是学习水平方面不如他人,而是因过于看轻自身,继而逐渐丧失了学习的信心。如当学生的数学成绩始终处于中下游水平时,便容易产生这种自卑的心理,认为自身学习成绩差的主要原因是因自身的聪明程度不如他人,进而在实际的学习过程中,即便自己所给出为正确答案亦不敢轻易肯定,害怕受到教师的批评乃至同学们的嘲笑。
(三) 畏惧心理
畏惧这种消极情感大多存在于本身性格较为内向的学生之中,通常表现为沉默寡言,害怕教师向其提问。有了这样的心理问题,极易导致学生丧失学习的自信,甚至可能产生厌学的情绪,从而导致学生的性格也变得越来越孤僻。这不仅会影响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掌握,更对学生数学能力的提高带来了极大的阻碍,极不利于学生的发展。
二、 改变小学生数学心理问题的策略
(一) 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改变依赖心理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多扮演着组织者、指导的角色,而主角则是学生,所以教师应尽量将学生的主体意识激活,让其自主学习,以主动探索代替被动学习,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让学生享有学习主动权,使之自行发现问题,可以加深学生的印象与理解,进而对问题的内在规律、性质与联系就很容易掌握,以便能够从根本上改变学生依赖老师的心理,促进小学生的数学水平得到有效提升。
比如,在教学完一步计算的应用题后,笔者向学生出示了这样一道补充问题的应用题:“爷爷买了9只黑兔、20只白兔, ?”鼓励学生积极开动脑筋,提出各种不同的问题。学生在思考后提出:“黑兔、白兔一共多少只?”“黑兔比白兔少几只?”几分钟的时间,学生通过自主学习便提出了几个问题,这样方式不仅让学生对知识展开了灵活运用,也对课堂学习重点做到了很好的掌握,教学效果明显优于教师一味地讲解。
(二) 充分利用生活资源,改变学生的畏惧心理
虽然教材中的生活素材也非常好,但对学生来说,部分素材是他们很少接触甚至从来没有接触过的,而这就很难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出来,从而产生畏惧心理。所以,我们可对教材素材予以变通,在数学教学中大胆的采用学生熟悉的生活素材,让学生感觉到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作用,从而逐步改变学生的畏惧心理。
比如,在教学“表内乘法”一节知识时,老师则可以对现实生活中的素材进行利用。如8的乘法口诀,就以农村小畦种菜为例,一个小畦中长能够种8棵西红柿,宽能够种6棵西红柿,让学生把示意图画出,并编写8的乘法口诀。又如,在教学“20以内的退位减法”时,笔者又用到这样的素材:菜园中有20个成熟的冬瓜,妈妈将其中的5个摘走,园内剩余的冬瓜有多少个?通过采用学生生活中熟悉的素材,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消除学生的畏惧心理,从而有效提升小学生的数学学科素养。
(三) 改进教学方式,消除厌烦心理
兴趣在学习过程中扮演着良师的作用,在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后,就一定会认真主动的学习。但小学生因为年龄偏小,所以他们的注意力常常难以集中,且极易受到其他新鲜事物的影响。可以看出,小学生在学习中思维与注意力均较为分散,让他们长时间关注同一件事物非常困难,而传统教学中教师多采取在黑板上板书知识,让学生机械地记笔记的方式,学生的学习兴趣难以被提起,长而久之则对数学学习产生了厌烦的心理。对于这种情况,教师需对数学教学方式予以改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如此既可使学生对数学知识有一更好的掌握,也可有效消除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厌烦心理。
比如,教师在教授乘法知识时,不能沿用传统方法向小学生直接传授乘法口诀,而应将实物操作的方式结合起来,帮助小学生对乘法的含义进行理解,教师可在一个箱子中先放入3个球,之后再放入3个球,而在另外一个箱子中则一次性放入6个球,让学生数一数两个箱子中小球的个数,这时学生就知晓,教师一次性放6个球,而放3个球时一共放了2次,但两个箱子中小球个数相同。进而就能够指导,将教师第一次放进的3个小球乘以次数(2次)就可以得到教师总共放进的小球数。教师可让小学生自己参与到活动中,以促进他们掌握乘法知识的能力提升,从根本上消除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厌烦心理。
总之,面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心理问题,作为小学数学教师除了要给予高度的关注外,更要积极采取有效措施,以找出影响学生学习心理的不利因素并加以解决,如此方有利于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心理素质,进而为学生之后的学习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 罗少成,景敏.小学数学学困生的学习情感心理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J].数学教育学报,2011,20(2):34-36.
[2] 李红艳.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J].新课程:上,2012(6):72-7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