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颖+高文金+张晓丹
摘 要:教育评价在整个80年代是我国教育界最有影响的新学科之一。80年代初,当我国开始研究与实践教育评价时,曾期望通过它改变所有的教育导向机制,建立一种新的更科学的“指挥棒”指挥教育。现在看来这个目的只是部分实现了。与原来以主观经验判断,以考试分数为主的教育导向机制相比,教育评价的确前进了一大步。
关键词:我国;教育评价;现状;思考
教育评价在整个80年代是我国教育界最有影响的新学科之一。尽管在我国历史上早已出现教育评价的思想与做法,但真正研究与应用现代教育评价是从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开始的。
一、 我国教育评价的历史回顾
我国教育评价尽管经历的时间不长,但沿它的发展轨迹,仍可以大致分为觉醒、活跃与反思三个阶段。
1. 觉醒阶段(1977-1985)
现代教育评价在我国觉醒的直接动因有两个:一是粉碎“四人帮”以后的恢复正常教育之需的基础上进行了一系列改革。随着改革的发展,需要对有关工作的成效作出评价。二是对外开放的逐步实现,西方教育新学科,特别是教育评价理论的直接引入。
(1) 对学生的智能培养萌发了学科评价研究
“文革”前十七年对学生的教学要求大多停留在“双基”,即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水平上。改革开放,新技术革命的挑战使人们越来越认识到智能在现代人素质中的重要性。1982年,原上海市教育局提出改革教学十二字要求:“加强基础,培养能力,发展智力”。要启用教师不仅要加强学生基本知识与技能的训练,还要注意学生智能的培养与发展。此后,广大教師对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能力做了大量的探索性研究。随着这些研究的展开,如何考核学生的能力,评价改革的成效先后提上了议事日程。为解决这些问题,华东师大心理学系与上海市教科所从1982年开始进行新的学科考试研究,这是学科评价的开端。
(2) 招生制度改革引起了学生质量综合评价研究
全国统一高考是粉碎“四人帮”以后恢复的教育制度,实际上承担了为高校选拔新生和衡量中学教育质量的双重任务,从开始国家教委就对它寄予很大的关注。如何公正、合理、科学地使用这根指挥棒,需要从考试方法和招生制度两方面进行研究。这实际是如何全面综合地评价学生的学业成就和素质问题。各省、市的招生办公室,以及上海、广东两地率先研究高考改革,为以后的学生质量综合评价开创了先例。
(3) 教育体制改革启动了各级教育工作评价研究
1985年5月,中共中央发哪了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基础教育由地方负责,实行分级管理,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通过逐步建立系统的教育评价和监督制度,把工作重点和主要精力转到宏观指导和管理行动中来。1985年6月,原教育部召集了38所高等院校在黑龙江镜泊湖召开了“高等工程教育评估问题专题研讨会”,解开了高等院校办学水平评价研究的序幕。接着,中小学的办学水平评价也在全国各地纷纷开展,出现了教育工作评价研究全面开展的新局面。
2. 活跃阶段(1985-1990)
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的发表。是我国现代教育评价发展中具有非常重要意义的转折点,它实际上起了向全国教育界发出开展教育评价理论探索和实践号召书的作用。此后,无论高等教育还是基础教育,无论教育科研人员还是教育行政领导,直至第一线的教师,都开始认识到教育评价的重要性,纷纷投入,使教育评价成了这一时期教育界最大的热点。
在这一时期内,我国召开了一系列教育评价的学术研讨会。1986年5月到10月,不到半年时间内先后召开了五次全国性的教育评价专业会议,足见当时“热”的程度。伴随着评价专业会议的召开,评价实践活动也蓬勃发展。经过1~2年的实践、试验,河南、湖北、北京、上海、河北等十几个省、市先后提出了一整套的学校教育评价方案,并开展了相应的评价理论研究。
有关教育评价的文章与著作的大量出现从另一个角度说明了当时教育评价研究与实践的活跃。据我国公开与内部出版的150种教育杂志统计,1981年到1990年发表的关于中小学教育评价的文章就达到682篇。并先后有十几个省、市在各自实践的基础上写出了教育评价的专著。
3. 反思阶段(1990- )
如以有没有自我意识作为人生从幼年走向成熟的标志,那么对一门学科的发展来说,有没有自我意识同样可以作为学科成熟的标志。当一门学科自我意识开始觉醒,不断有反思出现时,标志着它正在经历一场从一种水平到更高级水平的嬗变。
我国教育评价的自我意识并不是从一开始就有的。最早出现对教育评价整体性反思的文章是1989年。以后随着教育评价实践中暴露出越来越多的问题,引起了越来越多人对教育评价的反思,推动了整个教育评价研究向更深方向发展。
二、 深化我国教育评价研究的思考
1. 拓宽教育评价的研究思路,加深它的认识
国际上现代教育评价从70年代进入专业化时期以来,已经作为一门独立的教育学科,有自己的专家群、研究领域和研究结构。设计的范围从评价的哲学基础、教育价值、评价心理、评价社会学到各种具体的评价模式与方法,逐渐形成了一整套评价学科群。这是教育评价从形成走向逐步成熟的标志。而我国的教育评价过分依赖于教育管理,始终作为管理的一种手段,从目的、内容、人员、方法等方面无不受管理的影响,因此它的研究只能限于方法论的范畴,很少涉及评价的哲学、心理学基础以及教育价值等基础理论。这种就事论事式的研究发展到一定阶段就会受到学科基础理论的局限,难以向更高级更深刻的水平发展。
要使教育评价深入发展,首先要增强自主意识。把它从教育管理中分离,作为一门独立学科进行理论研究与实践。要从评价的哲学基础、价值观、认识论、社会性、心理机制等方面延伸它的理论脉络与概念体系,建立有中国特色的教育评价学科群。只有当教育评价的理论得到相应的发展,形成比较深厚的发展,才能促使它自身更好地成长。
其次要增强教育评价的专门化意识,克服为评价而评价。教育评价作为一项专门技术,专业性是很强的。不同的目的、对象、方案是不一样的。目前在评价观念上的一个错误倾向就是普遍搞全面评价,从评价对象的方方面面设计指标,方案搞得十分复杂、庞大。这样做既增加了实施的难度,又降低了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因此要强调教育评价作为一项专门技术的灵活多样性和小型化。特定的目的,搞一次专项评价,不必花太多的人力、物力,就能收到效果,发挥作用。这是提高它社会价值,充分发挥其作用的关键。
2. 激发评价对象的评价需要,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想要不断地完善教育评价,必须不断地对其进行校正。一般情况下,控权都是外因,而想要将其作用发挥出来还需要将其转化成为内因。所以,需要重視评价对象本身积极性的调动,让其需要进行评价,只有这样其才能够主动地参与到评价过程中去。我国教育评价中,评价者和评价对象关系往往是上下级的关系,容易出现单向主从程序,无论是地位还是角色方面想要将评价者的积极性调动起来都是比较困难的,所以,评价民主性更有必要进行强调。若是地方有条件,在事先应该就评价的时间、方案和评价对象进行协商。假如评价对象对评价方案的某些指标、实施技术或评价人选提出异议,应当予以足够重视,对有道理的要改正,属于理解不当的要做好解释工作。要给予评价对象及时了解评价进展情况与作出解释的权利。在结果处理上,不管何种目的的评价,都要为评价对象提供反馈信息,使他们通过评价能够有所得益。
3. 重视评价心理研究,正确调控各种心理偏差
教育评价本身便是人和人进行价值判断的重要活动,其主观性比较强,所以,心理问题非常容易出现,也会给评价行为本身的适当性造成很大的影响,所以,需要对各种可能出现的心理现象进行及时的纠正,避免出现心理偏差,切实提高评价的水平。
我国教育评价中的心理问题,从评价者角度讲关键是要控制情绪、兴趣、环境、关系等主客观因素的干扰,进行客观公正的判断。从评价对象角度讲关键是要消除消极防卫心理,积极正确地对待评价。要做好评价对象评价前的思想动员工作,使他们以正确的态度参与评价。对评价者要注意他们的自我调控,提高他们心理承受与控制能力。假如在教育评价中,有人出现较大的心理偏差,要及时采取措施进行数代疏导。必要时还可以请专业心理咨询人员进行矫治。
4. 运用再评价技术,实现教育评价的自我完善
教育评价评价的是教育本身的优缺点,并对其进行价值方面的判断。这种判断往往和评价对象获得的奖惩以及考核情况有着直接关系,会直接影响教育决策,所以对其正确性要求比较高。而想要确保评价的准确,除了需要保证评价方案的科学,在实施的时候,还必须重视其执行的情况,避免出现方案偏离甚至是错误的情况,需要根据情况制定补救和调整的手段,这些都是再评价的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