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苗+路刚+胡曦明+张莉+黄昭
摘要:本文以陕西师范大学计算机科学学院推出的《本科生人才培养质量工程年实施方案》为背景,分类探讨了新时期下计算机类本科生培养中各专业如何以专业建设为核心进行新形势下的人才培养问题。
关键词:人才培养;计算思维;创新人才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51-0128-02
一、引言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满足社会需求是国内外各高校院所发展中探讨的永恒主题。目前,计算机的使用已经普及,广泛应用到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中,人们对计算机的使用水平与能力也普通提高;另一方面,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时代的来临对计算机及相关专业的人才需求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如何在新时期环境下,以满足社会需求和发展为出发点,围绕本科生人才培养进行改革与实践的探索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
二、专业建设为核心的人才培养模型改革与实践
下面以陕西师范大学计算机科学学院2016年底推出的《本科生人才培养质量工程年实施方案》为背景,按专业分别论述我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师范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创新实验班)、软件工程专业和信息系统与信息管理专业的专业建设为核心的人才培养模型改革与实践情况。
1.计算机科学技术卓越教师培养。对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师范学生,以培养卓越信息技术教师为目标,以“计算思维培养”为切入点(特别是互联网+教学),坚持“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强能力、重创新”的培养理念,探索“课(授课)”、“赛(教学比赛)”、“证(教师证)”、“实(教学实践)”四位一体的卓越信息技术教师培养新机制。主要措施是:(1)探索“大班讲座,中班授课,小班辅导,微班创新”的教学模式。选择教学经验丰富、科研能力突出、责任心强的教师教授一年级师范生的相关基础课和学科基础课;通过教学团队集体备课、说课、研课的方式,确定讲义内容,并逐条确定授课核心内容,形成以计算思维能力开发为核心的理论基础课授课模式;建立包含教师、研究生、高年级本科生的多层次课业辅导制度,帮助学生构建学科知识与技能基础;以团队学习的方式组织学生协作学习;推进师范生特色课程建设,包括计算思维、教育机器人、校园网工程、微课设计与实践、教学技能培训等课程。(2)以赛促教,以赛促学。通过师范生“两字一话”比赛、“教师技能大赛”等提高师范生的课堂驾驭能力;通过“互联网+”竞赛、ACM竞赛、智能车竞赛等学科竞赛,提高师范生的信息技术教学创新能力。(3)优化特色课程体系,加大课程资源建设力度。充分利用国家教师资格证考试制度的推动作用,以《综合素质》、《教育知识与能力》和《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等课程教学和能力实训为切入点,构建师范生教师基本能力和综合能力训练课程体系,针对基础教育对信息技术教师职业素质提出的新要求,开展高质量特色课程建设。(4)创新教学方法与手段,推进计算机专业实践能力培养模式。充分利用我校“教师专业能力发展中心”、“现代教学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陕西省信息技术支撑教学重点科技创新团队”和“陕西省教学信息技术工程实验室”的软、硬件条件和师资,共享实训基地和案例库等优质资源,申报教育教学研究项目,增加系统化的师范生及教师专业能力训练;充分利用现有的教师教学实践基地,提升师范生技能,打造计算思维能力强、专业能力突出、综合素質高的未来优秀信息技术教师。(5)逐步建立毕业生跟踪和终身职业发展支持机制。建立与免费师范生教育硕士培养体系相衔接的职业发展通道,为我院毕业生提供长期的职业发展咨询、规划和培训服务,助推优秀毕业生成长为信息技术教学名师和教育专家。
2.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创新人才培养。对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非师范学生,以培养卓越创新人才(硕、博士候选人才)为目标,以“创新能力和素质培养”为切入点,探索“课(授课)”、“创(创新)”、“研(研发)”三位一体多元化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创新人才培养新机制。主要措施是:(1)探索前沿问题驱动的启发式教学模式。改革课程授课方式,夯实理论基础知识,拓展学科前沿知识,培养发现问题的意识与能力,强化综合性、设计性和创造性教学环节。(2)探索以赛促教、以赛促学,学思研结合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培养模式。围绕创造性教学和创造性学习,通过组织学生参加ACM比赛、智能车竞赛、“互联网+”竞赛等方式,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素质和创新创业能力,为学生毕业后进入国内高水平大学继续深造或步入社会创新创业打下坚实的基础。(3)探索以项目为牵引,以科学问题为导向,培养科学研究和工程研发能力。围绕科学研究和工程研发能力培养,通过鼓励学生参与各类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项目的方式,培养学生的问题发现能力、分析能力、求解能力和沟通交流能力;以撰写项目研究报告、学术论文、发明专利、软件著作权等多种形式,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能力;以学术沙龙、课程报告、学术研讨、模拟学术会议等形式,激发学生科学研究的潜力,培养学生从事科学研究和创新创业的兴趣。
3.卓越软件工程师培养。对于软件工程专业学生,以培养卓越软件工程师为目标,以“软件创新与实践能力培养”为切入点,探索“课(课程)”、“训(实训)”、“证(竞赛/项目证书)”三位一体的软件工程师培养新机制。主要措施是:(1)强化专业课程实践教学环节。确保每个学生每个学期至少对1门课程进行设计性综合实验;修订实践教学大纲,提高实践课程的质量和数量;设立综合实训类选修课程和开放性实验课程,在研究型教学的引导下,增强学生对软件工程前沿技术问题的自主探究和思维能力培养。(2)创新校企联合培养模式。在校外,拓宽实习实训基地的范围,提高合作企业层次,注重实习实训效果;在校内,依托学院“软件创客坊”,聘请企业工程师进行课程实训;通过校企合作,从企业的实际业务需求中提炼工程实践教学项目案例,开展需求驱动的案例启发教学;在毕业设计环节,学生的毕业设计依托企业项目,试行校内教师和企业工程师双导师指导。(3)加强学科竞赛的组织指导。以学科竞赛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主要手段和有效载体,加强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环境建设,制定每年度科技竞赛日程表,成立科技竞赛指导团队,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4)改革考核机制。探索学生课程学习综合评价代替卷面考试的考核机制,制定软件工程专业学生以赛代考的考核管理制度和实施细则,部分课程以学科竞赛取得的成绩替代相关课程的学分,以赛促学,提高卓越软件工程师的质量。
4.信息系统与信息管理复合型应用人才培养。以培养复合型应用人才为目标,以“现代信息处理能力培养”为切入点,探索“课(课程)”、“训(实训)”、“改(改革)”三位一体的复合型应用人才培养新机制。主要措施是:(1)提高理论课教学质量,强化教材建设。加强应用基础理论课程体系建设,改进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的时效性;选用高质量理论教学教材,编写面向实际应用的实训和实践指导教材,提高复合型应用人才质量。(2)创新实践教学过程,强化应用能力培养。以校内外实习基地为依托,加强实践教学环节。规范课程设计、毕业实习、毕业设计、实验和实训等实践教学环节,创新实验教学的内容和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团队精神和沟通交流能力,提高实践创新能力。(3)改革教学模式,提升全英教学效果。针对部分专业核心课程,积极推进全英语教学,使课程教学逐步与国际接轨;提高学生专业英语交流和写作能力,推进复合型应用人才培养国际化进程。
三、结束语
本文分享了我校在实施2016年大类招生后近2年来对计算机类学生培养中的一些新思路,分类介绍了新时期环境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与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三个专业的人才培养改革与建设中的主要措施。
Abstract:Taking the Computer undergraduate education quality project implementation program launched in Shaanxi Normal University as the background,this paper discusses some measures on how to improve the undergraduates education quality focusing on major construction in the new period.
Key words:talent cultivation;computational thinking;creative talentsendprint